全球社區網

12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教育環境的挑戰 將知識轉為智慧

教育環境的挑戰 將知識轉為智慧

E-mail 列印
一場「用生命走入志業 以志業潤漬生命」為總標題的慈濟四大志業座談,教育志業於21日下午在花蓮靜思堂220講堂舉行,所擇定的主標題是:「面對未來自我挑戰,為愛相聚志業永續」, 主談人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 與談人有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慈大附中的李玲惠校長、台南慈中張經昆校長做精闢的提點跟分析,在辦學的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教育,提出對教育的看法、理念、如何實踐、有甚麼樣的挑戰、困境、要怎麼做。四所學校共有工作同仁七十多位參與。

另一階段則分九組座談,以三個方向做討論,除了少子化跟全球化之外,環境將面臨甚麼樣的挑戰?有需甚麼具體建議呢?面對未來在工作崗位自我期許,讓參加的工作的同仁能夠有所建言。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以慈濟教育理念與實踐為主題,慈濟科技大學帶來香濃的咖啡,以世界公民咖啡館這樣的概念方式來腦力激盪來回饋。

蔡炳坤執行長致詞時說從靜原師姊的課,還有法脈宗門探源與實踐的課程,更了解到慈濟是有法脈、宗門的一個連貫的過程。而從事教育者都在各自崗位上做慈濟,慈濟人文的源頭來自哪裡?是甚麼樣的意義跟精神?蔡執行長說,如果不知道其所以然,所做的會隨著時間、空間被稀釋掉,「傳承」就不是那麼容易。蔡執行長認為教育工作,更應該有一個源頭,要有文獻的探討才不會偏掉,有源頭做理論的基礎,做人做事強調正本清源,不只是「教育工作」,而是「慈濟的教育工作」。

「慈濟沒有重量級的校長,要縮小自己,結果體重是重量級的校長我是當之無愧。」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以一貫的幽默帶著親和力與大家分享,妙語如珠的他不斷讓午後的現場不冷場。他以慈濟教育理念與實踐及現在教育所面臨的少子化生態的危機如何來轉變我們的心態,克服困難永續發展,持續上人給我們的教育理念。他詼諧談到「為佛教、為眾生」,其實教育志業體也是為了眾學生。

王校長透過簡報分享,二十一世紀核心的科目學習架構除了專業性的學習能力以外,更重要是創新。現代的教學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王校長透過時代變化的學習天平分析,送七力給大家,以七層金字塔從基礎力到國際力;他說如果能拿到七力,那同學可能就有神通。人文的精神須從小養成,他說透過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美學教育、服務教育、典範教育這六脈神劍來培養人文精神。

王校長透過知識分子的定義解說,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的型態,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不知道自己也是問題,都很想改變世界,但是都不願改變自己。知識分子的蛻變到現代知識分子的使命,透過共同的理念、目標,共同的信念與宗旨才能滙集資源凝聚力量,彼此合作共同來成就;慈濟是最好的典範,透過所有不同階層,不同志業的力量來改變世界。王校長解讀:「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一個人作夢,那只是夢,一群人作夢,就會成真。」

建立合心共識的體制,在共知、共識、共行,王校長說,但是若不達到共識,改革就會失去動力,那就會以體制來統編,這中間要深思既要治標又要治本,用力太猛就會成為標本。現場所有學員笑成一團。王校長還說:改革如何達到合心共識,是共同需要去承擔的,在慈濟沒有不可能,就是大家都「做就對了」,才能挑戰極限的力量。

「面對少子化的不生跟老人化不滅的時代,超高齡的社會是國安問題」,王校長說,社會的危機,少子化不是你造成的問題,卻會造成你的問題;長壽時代最可怕,是祝福?還是詛咒?時代一直在變,跨業和轉業同舟共濟創造價值,學生時代就要終身學習,跨領域學習,否則無法應付生涯的規畫,他對著大家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學校是為了學生而存在,沒有把學生教好是在謀財害命。

創新的時代要做課程的改變,做跨專業的學習。王校長告訴在場的教育同仁說:「為未來而教,要終身學習,能獨力思考,最好的是用生命做志業,教育是老師最大的使命,以志業潤澤生命,要身體力行,努力達到教育的目的,用生命走入志業,志業潤澤生命。」慈濟教育理念共同校訓是慈悲喜捨,教導學生能夠與樂拔苦,能夠自在能夠利他,那人生就很有意義很有價值。

◎面對挑戰,永續發展

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以「面對挑戰,永續發展」呼應王本榮校長分享內容。針對教育環境的快速改變及人心的變化,科大做了哪些努力和改變,他說,在學校推動真的很困難,因為人最不喜歡改變,現在如果不改變就會被淘汰,認為學校一定要變,很多的系都可以不分系,從分系到不分系,應該保持彈持彈性, 另外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絕對不是單一專長,產業科技變化快所以多專業已經是未來趨勢,羅校長分享了五種跨域的能力,並舉例說明如何去做。

◎老師要有跨科的能力 讓學生模仿學習

「小學生像動物,中學生像植物,大學生像礦物,當老師就變成化石。」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的解析,她以教育的困境是甚麼?教育的目的是甚麼?做解說。上人說希望透過教育培育學生成為一顆顆良好的種子,期待長成大樹,孕育出很多種籽,自強不息成人成材。但是老師都是化石了怎麼辦?李校長說,所以老師也要繼續教育自己。

李校長分享,如果希望孩子的未來不同,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培養教育,就是改變。孩子除了成人成材以外,面對未來能給甚麼? 李校長說,慈濟培養的人才,是人品加人文、品德的實現,合心的學習力。政府在強調跨界、跨科的能力,跨語言、科技不同的領域,她期望老師應該也要有跨科的能力讓學生模仿學習,走讀東海岸誇領域課程。學校教育最難培養的是氣質,李校長說,利用人文課程來培育學生氣質,給孩子不一樣的規劃。

基礎教育就是一棵樹的樹根,台南慈中張經昆校長有著這樣重要的想法,學校的老師必須要去承擔在教育裡面應該可以承擔的課,即是跨領域的,像是生命教育。再者希望學校能達到收支平衡,能省就省,能夠開展就開展是未來要去思考的方向。

張校長透過一些照片給大家一些想法,「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絕對不是掛在牆上當標語用的,這台南慈中一定可以辦得到,但是是哪些東西讓他辦得到?而且讓這個社會是信任他的?是臺灣社會會感動的?相信這個世界是需要這樣的典範的。

◎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經由世界公民咖啡館的咖啡香組員們的討論,對於教育志業,在全球少子化的衝擊之外,所面臨的教育環境的挑戰,主要是多元化教學,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教育環境會面對挑戰,就需要改變,要承擔、要創造教育在這個教育環境中的一個價值,需要大家共同來努力。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講師陳妙星每年都全程參加「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即使今年因為車禍骨頭斷了,她還是選課坐輪椅來參加,她說:在四大志業發展歷程裡面,有緣的人要一起來共知共行,但首先要有共識,孩子是走在時代的前面的,要讓這世代的孩子有迎接未來的能力,這才是要我們去幫忙他的。

陳老師以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謝麗華主任指導學生兒童劇的演出為例,在過程中由佛典的故事融入生活之中,將知識轉為智慧,學生從生手的磨練中,在一次次的演出的過程,修正、改變與成長。團隊合作中有著共同的責任與使命感,在現實中面對困難有突破的勇氣,在汗水、淚水的交織中,最後獲得觀眾們的掌聲與回饋。整個演出的完成是孩子們生命中學習歷程的蛻變,成為勇於面對環境,有自信的孩子。

陳妙星建議以人格品格為重,教導孩子勇於面對環境挑戰的信心,培養能力,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的實踐力。在溫馨的談話中,都希望能做好自己工作崗位為本分之外,彼此共知、共行,能成為終身的志業,精進不懈。

圖左 :一場「用生命走入志業 以志業潤漬生命」為總標題的慈濟四大志業座談,教育志業於21日下午在花蓮靜思堂220講堂舉行,所擇定的主標題是:「面對未來自我挑戰,為愛相聚志業永續」。[攝影者:李月真]
圖右 :慈濟附中校長李玲惠分享,如果希望孩子的未來不同,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培養教育,就是改變。[攝影者:李月真]

圖左 :透過世界公民咖啡館的咖啡香,小組組員們討論,對於教育志業,在全球少子化的衝擊之外,所面臨的教育環境的挑戰。[攝影者:李月真]
圖右 :透過世界公民咖啡館的咖啡香,小組討論,對於教育志業,所面臨的教育環境的挑戰。[攝影者:李月真]

圖左 :蔡炳坤執行長致詞時認為教育工作,更應該有一個源頭,要有文獻的探討才不會偏掉,有源頭做理論的基礎,做人做事強調正本清源,不只是「教育工作」,而是「慈濟的教育工作」。[攝影者:謝麗媚]
圖右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以一貫的幽默帶著親和力與大家分享,妙語如珠的他不斷讓午後的現場不冷場。[攝影者:謝麗媚]

圖左 :台南慈中張經昆校長說:「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絕對不是掛在牆上當標語用的,這台南慈中一定可以辦得到。[攝影者:謝麗媚]
圖右 :慈濟科技大學帶來香濃的咖啡,以世界公民咖啡館這樣的概念方式作休息區,大家來腦力激盪來回饋。[攝影者:謝麗媚]
圖左 :慈濟科技大學羅文瑞校長以「面對挑戰,永續發展」呼應王本榮校長分享內容。針對教育環境的快速改變及人心的變化,科大做了哪些努力和改變,[攝影者:謝麗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