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補救教學 邊緣孩子回正軌

補救教學 邊緣孩子回正軌

E-mail 列印
志工許燕萍、鄭美緣和吳淑芬,來自馬來西亞雪隆,三位志工在當地,進入學校推動慈濟人文多年。

許燕萍承擔當地中二區和氣組長,2008年開始進入學校推動新芽助學。早期,只有兩、三所學校接受慈濟進入校園。十 年後的今天,已有十三所學校和慈濟結合,其中有十一所接受慈濟補助,更有六所學校落實慈濟人文。

◎將心比心 不放棄

2017年,當許燕萍和鄭美緣及吳淑芳,看到學校中的問題學生,對學校及同學造成重大影響,已不被學校及家長接納,即將被開除,無法繼續留在學校學習。

不忍孩子就這樣失去了正常學習的機會,也擔憂他們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因此邀集退休老師,和志工們組成補救教學團隊,將即將被開除和已開除的孩子找來參加「補救教學班」,期許用慈濟愛與善的力量,幫助邊緣孩子回歸正軌。

面對叛逆的孩子,學校、老師和家庭常都束手無策,在補救教學班中有十多位的問題孩子,對志工團隊來說,是莫大的挑戰。鄭美緣是上班族,平時工作忙碌,但她依然把握時間,投入補救教學團隊。她家也有一個令她頭疼的孩子,她能了解這些孩子適應學校的困難,也不忍看到孩子被拒於校門之外,她要盡可能以媽媽的愛來陪伴這些孩子。

鄭美緣知道,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兩天造成的,要改變談何容易。在團隊中,她常扮黑臉,她覺得,愛包含了智慧,還要運用方法。每個會來到補救教學的孩子,都是團隊的責任,雖然孩子的行為和表現,常令她頭痛不已,但她依然抱持信心,覺得只要不放棄,不吝於給愛和陪伴,總有一天孩子們會改變的。

◎付出無求 愛無私

吳淑芳是負責每個月將補助款送入學校的志工,她利用每個月去學校的機會,和校長老師互動,除了了解學生的狀況,也能藉由互動,分享慈濟的理念,傾聽老師的心聲。

基於社會型態和家庭結構的改變,教育工作不似以往單純,對於曾經對教育充滿熱誠的老師,產生巨大衝擊。志工們關懷學生的同時,也將溫暖帶給老師,成為老師和學校的後盾,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這次帶著組隊成員共十三位一起回來精進研習的許燕萍說,成立補救教學團隊,就是基於上人的慈勉「付出無所求」,希望以媽媽心、慈濟情,用無私的愛引導孩子回歸正軌,只要孩子有任何小小的成果,就是對團隊最大的鼓勵。

這次回來參加研習,三位志工覺得不但補了元氣,也補了很多正能量,回去馬來西亞之後,她們要推動讀書會,還要找回脫隊的志工,一起參加薰法香,不但增長自己的慧命,也要帶動組隊一起成長,生生世世跟緊上人。

◎關懷夥伴 同理心

志工伍麗婷,來自馬來西亞檳城,2001年因帶孩子上檳城慈濟人文學校,而認識慈濟。她本身學的是教育,因此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陪孩子上慈濟人文學校時,對慈濟的人文教育非常認同,因而參加志工團體,2008年受證。

受證後,伍麗婷一直在教育區塊深耕,固定每三個月帶教育團隊進入當地的一般學校,分享慈濟人文。2017年,伍麗婷承擔檳城的合心幹事,這次參加幹部研習,希望透過學習能舊法新知,重新調整腳步。

伍麗婷說:「我喜歡在教育區塊付出,一方面是我本身就是學教育,另一方面是,舉辦孩子的活動,家長也會陪同一起來,一個孩子的背後會有不只一位的家長,這些家長都是我們可以邀約的潛在志工。」

營隊中,伍麗婷覺得學習到,帶領團隊要有彈性,法親間的關懷要有溫度,不能只用手機群組布達信息,用同理心關懷組隊夥伴,讓夥伴有跨功能學習的機會。

伍麗婷自己是精進志工,她也鼓勵孩子加入志工服務,小兒子莊春陽,今年十八歲,現就讀高中二年級。課餘之際,也會跟著參加志工服務。伍麗婷說,讓孩子從小接觸善的活動,不但不會耽誤學習,反而能培養他們助人的好品格,也讓他們更懂得時間管理。

圖左 :許燕萍(中)承擔當地中二區和氣組長,2008年開始進入學校推動新芽助學。[攝影者:賴慧娟]
圖右 :這次帶著組隊成員共十三位一起回來的許燕萍說,成立補救教學團隊,就是基於上人的慈勉「付出無所求」,希望以媽媽心、慈濟情,用無私的愛引導孩子回歸正軌。[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鄭美緣知道,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兩天造成的,要改變談何容易。在團隊中,她常扮黑臉,她覺得,愛包含了智慧,還要運用方法。[攝影者:賴慧娟]
圖右 :吳淑芳負責每個月將補助款送入學校,她利用每個月去學校的機會,和校長老師互動,除了了解學生的狀況,也能藉由互動分享慈濟的理念,傾聽老師的心聲。[攝影者:賴慧娟]

圖左 :馬來西亞伍麗婷,2001年因帶孩子上檳城慈濟人文學校,而認識慈濟。2017年,她承擔檳城的合心幹事,希望透過研習能舊法新知,重新調整腳步。[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營隊中,伍麗婷(左一)學習到帶領團隊要有彈性,法親間的關懷要有溫度,不能只用手機群組布達信息,要用同理心關懷夥伴。[攝影者:曾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