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飛越千里 愛在印尼共伴行

飛越千里 愛在印尼共伴行

E-mail 列印
期待的日子終於來臨,帶著教具、背起行囊踏著美麗晨曦,暑期全球大專青年國際人文教育交流──印尼團,2018年8月4日搭機飛行五個多小時,抵達印尼雅加達。當臺灣團員搭乘的大巴士駛進印尼靜思堂車道,迎面而來 的〈歡迎歌〉,聲音嘹亮悅耳,見到印尼慈濟志工、慈青熱情迎接,大家很高興揮手回應。

今年是臺灣慈青第四次到印尼交流,印尼慈濟志工鄭郁陵歡迎臺灣慈青到來:「親子班、慈少班的孩子,知道臺灣慈青要來,都很高興!」她並向大家說明親子班、慈少班交流的活動內容。

慈青們放下行囊,帶著教具,和十七位印尼慈青及十四位當地志工分享準備五個多月的教案,有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課程,希望給印尼孩子知道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及省思生命的意義,期待交流會有圓滿的成果。

◎寓教於樂的啟發

為期十一天的交流,首先在8月5日,與印尼親子班、慈少班拉開序幕。親子班又分為大、小二班,因此三十二位印尼慈青和臺灣十二位慈青、七位慈大同學,分為三組同時和孩子們進行交流活動。

分組到親子班的慈青,上課前,先來一段〈Hocky pocky〉帶動唱暖身,孩子們跳得笑容燦爛、活潑有勁,家長也一起歡樂。印尼慈青和大愛媽媽在一旁協助健康教育課程翻譯,從認識內臟器官名稱和它的功能說明透過遊戲讓孩子舉手搶答,在寓教於樂中,孩子也學會如何保護身體健康。

在慈少班,發給每位孩子一張圓形卡,慈青問大家:「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二十四小時,你想要做什麼事?」並請孩子們在時鐘概念的圓形卡上,寫下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寫吃飯、睡覺、運動、看電影、旅遊……但十三歲的Mettaa寫下:「捐骨髓、捐血、當志工、向父母說我愛您、向父母懺悔自己的過錯,還要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做慈濟。」

這是一堂「尊重生命─珍惜時間」的交流課程,透過慈青姊姊們的分享,Mettaa對課程有很多感受,她把感受一一寫在圓形卡上。

◎Dora故事的省思

接著播放影片,是Dora的故事,敍述學音樂的Dora,在她還沒生病時,常到醫院病房演奏大提琴給血癌的小朋友聽,想不到有一天,她也住進同一間病房。在有限的生命裡,她仍然繼續去關心別人和家人。臨終前,她鼓勵其他人:「請你們幫我好好活著。」

看完影片,慈少們再寫下生命中最想做的事,就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十四歲的Albert,原來他的二十四小時,是要和家人去旅遊、住五星級飯店、學華語,但看了Dora的故事後,他決定:「要做慈濟志工、見師公上人。」

負責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的慈青王品翔分享說:「這堂課主題,是要孩子們珍惜時間。藉Dora影片,讓小朋友瞭解生命的無常,省思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

最後,大堂課是啟發愛心的創意,印尼慈濟志工將被丟棄的椰子渣回收,染上多種可食用顏料,再把回收的各色壁紙,剪出各種動物圖案,加上樹木、枯枝等材料,讓孩子在紙上黏貼創作,發揮想像力,不久,一幅幅立體的大自然與動物共生的畫作躍然紙上,藉著作畫,孩子們也學到要「愛護環境和尊重生命」。

◎相見歡認識彼此

到了下午,印尼慈青和臺灣慈青正式相見歡,印尼慈青熱力演出〈Gemu famire〉歡迎大家,臺灣慈青以〈I am powerful〉歌曲,跳出青春活力,一起搭起年輕的力量,更進一步認識彼此。

慈青交流時,印尼慈青施美君、洪芬妮分享當地慈青如何藉由靜思堂導覽接引更多青年朋友認識慈濟,加入慈青的行列。臺灣慈青分享如何以活潑有趣的方式推動環保,將減塑、蔬食的理念推廣給更多人了解。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特地來和大家輕鬆話談,「歡迎到印尼來,有機會希望你們可以留下來,參與印尼的四大志業。年輕真好!」她也鼓勵在場的印尼慈青,好好學華語,才能和證嚴上人溫馨座談。

「今年9月,是印尼分會二十五周年慶的大活動。印尼分會能走過二十五年,落實慈濟四大志業很不容易,這是很多師姑、師伯的付出,有些師姑、師伯事業有成,還願意在慈濟無私奉獻,是我們學習的人品典範,大家可以多去瞭解。」

領隊張政慶代表團隊致贈感謝卡與結緣品。感謝卡是臺灣慈青精心設計的「瀑布感恩卡」,卡片內有每一位親手簽名的祝福,以及2017年的慈青到印尼人文交流的心得和足跡,由慈青自己編製《因為有你 愛在印尼》,有圖有文的精美書冊。

◎慈青路上共伴行

「慈青是什麼?為什麼要有慈青?」兩地慈青分成六組,針對這問題,每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寫成海報分享。有人寫,慈青是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慈青是我的全部,鼓勵年輕人做好事;慈青是代表社會的清流,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以互相幫忙、服務人群為主軸,善用時間撒播愛……

十九歲、笑容甜美的印尼慈青洪芬妮談起慈青和慈濟,有滿滿的感恩。她說在初中的時候,看到哥哥因為加入慈青,而改變脾氣不罵人,她曾問為什麼?原來一句靜思語「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而影響她哥哥能及時行善。讀高中一年級時,哥哥帶她參加慈濟活動送米給感恩戶,她才知道做好事並不是要有錢,她也可以付出一分力助人,因此大學一年級就加入慈青。

「我覺得做慈青是一條正確的路,為什麼要在家裡玩電腦、玩手機呢?我要帶很多人來參加慈濟。」而初中二年級時,就沒有爸爸,不識字的媽媽,看到哥哥參加慈青的改變很大,很贊同她參加慈青。洪芬妮發願:「要帶著媽媽加入慈濟大家庭,一起做慈濟。」

會說華語和閩南語的洪芬妮沒見過證嚴上人,她假日努力打工存錢,期待年底12月能回臺灣見到上人。她想跟上人說:「師公上人我愛您,我會永遠做慈濟,跟隨上人的腳步走。」

在交流中,也很用心投入的印尼慈青關家晨,參加慈青三年。三年前他只參加慈濟活動,不想參加慈青。會改變想法,是慈濟志工到學校宣導及菩薩招生時,對他說了一句話:「你來參加慈青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又可以和其他學校慈青交流,來學習成長。」

還沒參加慈青前,因為父親喜歡看慈濟大愛電視臺節目,關家晨也常跟著看,對慈濟有一點認識。讀高中時,父親失業,家裡經濟陷入困境,而持續二年接受慈濟助學金,為此一直感恩在心。關家晨有一個心願:「我家鄉在雅加達中區,那沒有慈青,有很多拿慈濟助學金的學生,我想接引更多人來參加慈青,也希望被慈濟幫助的孩子,有一天也可以成為助人的人。」

◎年輕歲月不留白

中興大學研究所畢業二年的慈青學長戴玟姍,一直希望有機會可以當慈濟國際志工。這次終於夢想成真,讓她感到很感恩,「年輕的歲月過了就不會再回來,應把握每一次的學習的機會,才不浪費此生。」

戴玟姍現在已是慈濟培訓委員,從和印尼慈青交流中,知道印尼還有很多人不認識慈濟,有人以為靜思堂是一間「廟」,進來看了才知道慈濟是不分宗教、種族的行善團體。而臺灣還有很多人對慈濟不了解,所以她覺得要以較有趣的方式來接引年輕人。年輕人有不同的視野,要歷練人生,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幫上人傳承法脈,並找更多年輕人進來慈濟。」這是戴玟姍的願力。

明年研究所畢業的臺灣慈青王品翔,自2016年開始連續三年參加印尼人文交流。他覺得印尼貧富差距很大,而臺灣生活環境好、交通便利,和印尼有天壤之別,「想來印尼參加交流,是因為可以讓我見苦知福,每當遇到挫折時,就想到還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鼓勵自己不要放棄人生的目標。」

每位慈青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對慈青的使命是相同的,在慈濟道路上互相學習交流,兩地慈青一起「藍天白雲映我心,愛傳千島共伴行。」攜手為明天累積更多愛的能量,將「愛」傳出去!

圖左 :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特地來歡迎大家,並與領隊張政慶互贈感謝卡與結緣品。[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相見歡時,印尼慈青熱力演出〈Gemu famire〉來歡迎臺灣慈青。[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慈青交流時,印尼慈青施美君(右)、洪芬妮(左)分享當地慈青如何藉由靜思堂導覽,接引更多青年朋友認識慈濟,加入慈青的行列。[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大家一起聆聽臺灣慈青分享如何以活潑有趣的方式推動環保,將減塑、蔬食的理念推廣給更多人了解。[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期待的日子終於來臨,慈青放下行囊,帶著教具,與印尼慈青、當地志工分享教案。[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尊重生命─珍惜時間」的交流課程,透過慈青分享,又看了Dora故事的影片後,Albert決定要做慈濟志工、見師公上人。[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大堂課「愛護環境和尊重生命」孩子自己思維、自己繪圖,創作出有意義的圖案,慈青賴勻汝在旁陪伴。[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佛教學校的校長Indi Y Wirawan(右2)與先生很認同慈濟,陪伴二個女兒來上親子班、慈少班,校長分享「愛護環境和尊重生命」自己的作圖意涵。[攝影者:林惠芳]
圖左 :親子班上課開始,慈青帶動〈hocky pocky〉 ,印尼慈濟志工鄭郁陵也跳得起勁。[攝影者: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