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關懷拭去孤苦 熱情的孩子來了

關懷拭去孤苦 熱情的孩子來了

E-mail 列印
印尼慈濟志工在印尼扎根二十五年了,跨越種族、化解宗教隔閡,一步一腳印,慈悲的腳步走入窮鄉陋巷中,給貧病的家庭一分愛和溫暖。正在印尼進行國際人文教育交流的臺灣慈青,也和雅加達慈濟志工一起訪視,在見苦知福 中,體悟行善、行孝要及時。

8月9日是慈青國際人文教育交流的第六天。臺灣三十位交流成員其中含十二位慈青、七位慈濟大學華語團學生,跟印尼十九位慈濟志工、六位印尼慈青,融合編成九組,一起訪視二十一戶慈濟濟助的個案戶。

◎人生無常 際遇難料

第7組一行六人,由印尼訪視志工陳芋伶、楊翠霞領路,來到雅加達一處建物整齊,乾淨的巷道內。案主是一位八十六歲的獨居華人,曾是銀行經理,後來銀行倒閉而失業,唯一的兒子十一年前往生,半年前女兒離婚後也離家出走。

「我們帶慈濟孩子來看你了!」阿公看到「藍天白雲」身影和年輕的慈青非常高興請大家坐下,當聊起近況時,阿公問:「可以唱歌給我聽嗎?是我每月去靜思堂都會聽到的一首歌,想聽中文的。」陪伴的志工陳芋玲知道阿公心中想聽的歌,便拿起手機搜尋,播放。

一聽到前奏,阿公高興地微笑點頭,慢慢說:「我去到靜思堂聽到這首歌,讓我心很安定,是一首很溫馨的歌。」慈青劉筱愛、呂祉葳和印尼志工圍著阿公一起唱這首〈愛與關懷〉,老人家高興地跟著又比又唱。

看到這位孤單的阿公,所求不多,是需要親情的陪伴,呂祉葳想起家人:「我們常常會忘了和家人說聲愛,看了這個案讓我反思自己,要好好的去愛自己最親近的家人。」

◎父老子幼 家陷困頓

劉筱愛和呂祉葳,繼續和印尼志工往雅加達北區阿登河口(Kali Adem),車子開到慈濟大愛二村。這戶是一位六十幾歲、半身不遂的長者,因二次婚姻,兒子才十一歲。

二年前,案主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本是位成績優異的學生,因被同學霸凌而輟學在家,慈濟人得知前往關懷,除了給予生活補助,也鼓勵孩子上學,但讀了二個月的書,又因附近孩子影響再度輟學,志工建議讓孩子到習經院讀書,然而媽媽卻有所思慮!一位該受教育的孩子,就這樣在遊蕩中,浪費時光……

步上二樓案家,這位一臉長鬍鬚的長者,看見慈濟人來訪,躺在床上說:「我肚子好餓!」而他的妻子和兒子在隔壁房間睡覺;廚房水槽堆疊了上一餐吃過的碗盤。看到這情景,印尼志工陳芋伶叮嚀楊翠霞趕緊下樓請人買飯送來。

「阿公的鬍鬚太長,我們先幫他刮鬍子,再餵他吃飯吧!」經長者同意,陳芋伶卻找不到阿公整理儀容的器具,楊翠霞又急忙跑到樓下買來刮鬍刀及剪刀,兩位慈青從未為長者剃過鬍子,卻是有智慧地說:「先剪短鬍鬚,再用刮的。」

因為阿公很瘦,皮膚鬆皺,「我們為他刮鬍子時很緊張,怕刮傷了他。」鬍鬚很粗硬,劉筱愛和呂祉葳二人小心翼翼,怕弄痛了他,花了半小時才刮完。飽足飯後的長者,摸摸一臉清爽的下巴,對慈濟人露出了笑容。

「看見阿公開心地笑時,我們比他更高興。」能為癱瘓的長者刮鬍鬚、整理儀容、餵他吃飯,二位慈青感恩有慈濟,才有這付出的機會,並能見苦知福。

劉筱愛在腦海中,直接浮現出想法,如果沒有慈濟,那他該怎麼辦?會不會挨餓受凍?另一個想法,家裡的父母親是堂上佛,孝順很重要,所以行善、行孝不能等。

◎不再傷心 發現潛能

分配到第4組的慈青徐菀璘、戴玟姍跟著志工訪視三個案家,其中一位華人朱先生,他育有二子,小兒子智能不足,大兒子和他感情很好。五年前一場車禍,他失去了大兒子,自己的腳也受傷無法工作,他說:「痛的不是腳,是我的心!」

「印尼大愛臺2007年開播,當聽到講華語,感到很熟悉、很親切,所以我每天都收看,那時大兒子鼓勵我去做慈濟。」但是朱先生覺得慈濟是有錢人在做的事,而沒放在心上。

大兒子走後,朱先生走不出喪子之痛,就有人告訴他可以去找慈濟幫助。他一接觸慈濟,從環保開始做起,愈做愈歡喜,身體也愈來愈健康。現在每個月捐功德款,還幫忙募款,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的人。

另外訪視一家四口,爸爸中風行動不便,媽媽罹患癌症末期,姊弟倆在六歲時都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症。雖然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病痛,但都樂觀面對,互相扶持,沒有人會放棄自己。爸爸說:「因為有他們三個,讓我覺得有希望;所以我要認真活下去。」爸爸在環保站做志工,有了志工們的關懷,讓他更有力量面對未來的人生。

戴玟珊和徐菀璘同感:「受慈濟幫助後的家庭,都能正向面對未來的人生,很感動!」尤其生病這一家人,徐菀璘說:「一家四人都受病苦,卻能相扶持繼續向前走,都認為對方是最重要的人。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擁抱父母,因為師公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而戴玟姍體悟:「對的事,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力行訪視 拔苦予樂

交流團領隊張政慶和慈青王品翔、張沛琪分到第1組,跟隨訪視的第一個個案,是一位四十八歲的單身男子,於三十歲那年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因貧未能醫治,臥床至今十八年,當地的志工會固定一個月訪視關懷一次。

一到案家,看到男子指甲很長、污垢很多,志工引導張沛琪幫他剪手指甲、王品翔幫他剪腳指甲;後來大家幫他擦澡時,發現床單很髒,再幫他換床單。這一連串的情景,讓王品翔和張沛琪相當震撼,「覺得自己和個案戶的生活有天壤之別,更加肯定這輩子要盡良能助人,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另有一位,也是臥病在床的奶奶,因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骨瘦如柴,看了令人心疼與不捨;還有一位是騎機車受傷導致半身不遂的中年男子,他的媽媽身體有病,都是靠慈濟志工長期關懷,幫助他樂觀去面對一切。這是第5組慈青楊程貴與陳詩憫所訪視的二個個案。

陳詩憫對臥床的奶奶遭遇,很震撼:「她屋裡只有一張床和一間廁所,走道很狹窄,身在臺灣擁有幸福生活的我,更要好好感恩父母給與的一切,不該把父母恩情當作理所當然。」而楊程貴說:「騎機車受傷男士故事,讓我體會到世事無常,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學習樂觀的面對一切。」

◎如一家人 互相關心

慈大學生是在最後的第9組,很幸運被安排和印尼訪視窗口楊偉雄同一組,印尼有「千島之國」之稱,所以病患要到雅加達就醫不易,楊偉雄就帶慈大學生、訪視志工到大愛村,參訪專門給外島病人和家屬住的宿舍。

宿舍裡面的設備很齊全,而且還供吃。楊偉雄說一個月三十天,他的二十五天是奉獻給慈濟,就為這些外島人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因為外島人來到雅加達的醫院,要跑很多流程辦手續;所以楊偉雄負責幫他們跑各項流程、幫他們安排生活住宿。

經過一天的訪視關懷,個案戶大多因貧而病,或者因病而貧。臺灣慈青、慈大學生,看見人間疾苦,更感恩自己能付出是福;大家齊聚一堂分享個案戶近況與自己參與的心得,再由慈大張國耀一一翻譯成印尼語,分享給印尼的志工聽。

在分享中,慈青賴勻汝說:「慈善訪視,讓我見苦知福,見貧知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慈大柯妮春表示,「人間悲苦無數,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印尼慈濟人的用心,真不容易。」

慈青黃智筠則發願:「回臺灣後要多跟師姑、師伯參加個案訪視,從慈善學起,雖不是用金錢幫助困苦家庭,但相信自己能帶給他們歡笑,也能給自己更多愛的力量。」

「慈青見苦知福的分享,讓大家有願!我們也學習很多。」印尼訪視窗口楊偉雄很感恩臺灣慈青以同理心投入,啟發人人的善心,更鼓勵了大家要發揮生命良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圖左 :個案戶,大多是因貧而病,因病而貧,讓慈青王品翔、張沛琪更堅定這輩子要發揮良能助人,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攝影者:廖青春)[攝影者:張沛琪]
圖右 :由於案主癱瘓長期臥床,許多事都無法自理,在訪視志工的引導下,慈青張沛琪(右)幫忙剪手指甲,王品翔另在床的後端為案主剪腳指甲。[攝影者:張政慶]

圖左 :慈青劉筱愛、呂祉葳和慈濟志工一起陪伴阿公唱他心中想聽的歌〈愛與關懷〉,阿公很高興跟著比、跟著唱。[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參與訪視後,大家齊聚一堂分享心中的感動,慈青徐菀璘(右)、戴玟姍(左)分享行善行孝要及時,對的事做就對了。[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訪視第7組的慈青呂祉葳(左)、劉筱愛(右),分享為長者唱〈愛與關懷〉,以及為長者剃鬍子的感動心得。[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訪視,讓慈青黃智筠感受很深,發願回臺灣後,要多跟師姑、師伯參加個案訪視,從慈善學起。[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慈濟大學華語團柯妮春(左),也深深感受印尼慈濟人的用心,在訪視途中,有很多當地人對著志工微笑說「喔~慈濟!」那瞬間,為印尼慈濟人感到欣慰。[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慈青與印尼慈濟志工一起訪視,帶來歡樂與祝福,給案家一個愉悅的氛圍,感受人間處處有溫暖。[攝影者: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