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臺灣慈青楊子萲把結緣品送給案主,也向案主說明結緣品的用處。[攝影者:丘青霖]](/community/./images/community/11793E90A13411E8B298C170B2C4C3B3_0.jpg)
聯合國難民署委託慈濟基金會,對逃難來到馬來西亞的難民,由慈濟志工透過家訪、關懷、開案,難民們生活上遇到急難時,生病經濟困頓無錢就醫或其他需要緊急援助的,提報難民署評估核准後,難民署補助急難金。
也正逢八月份的急難金發放,雪隆區慈濟志工要進行難民署補助急難金,臺灣來做文化交流的慈青分十二組和志工去發放,也了解苦難人的生活層面。
第十二組成員有訪視志工林麗芳與呂順榮、馬來西亞慈青劉佳敏、丘青霖、臺灣慈青楊子萲、二位臺灣人文真善美志工一行七人前往住在加影市的案家,車程約四十分鐘。
案主R(Rashida lrfan)婦女的家是一棟舊式的公寓,他們住在二樓,需要經過一條黑漆漆的走廊,來到案主家時窗明几淨,打掃非常的乾淨,地上鋪著毛絨絨的地毯,沙發上鋪著乾淨美麗的彩色花布。
R婦女的先生因為腎臟病往生,因為他和先生是不同種族的人,而她又是少數民族,原本他在巴基斯坦的家有房子、土地,但公公在他先生往生之後,就將他們趕出家園,單親的她帶著三個女兒與哥哥的兒子,在兩年前一起逃離家園來到馬來西亞。
案主約三、四十歲左右,三個女兒分別三歲、五歲、八歲,兩個較大的女兒就讀附近學校,剛到馬來西亞,在比利時的姊姊,會每個月從比利時寄錢來給她,直到三個月前就沒再收到家人寄來的錢,而他們家又無經濟來源。
當初接到個案時,前往關懷並協助案家,鼓勵已經十八歲的姪子,可以到附近的工廠打工,但是礙於是難民的身份,所以後來去「媽媽擔」當洗碗工,每個月六佰元的收入,案主每個月需要房租六佰元,目前慈濟每個月補助七百元。
已補助三個月,要再評估是否還需要補助,R婦女向志工提出想要縫紉機,志工以為她要做衣服或修改衣服賺錢,但案主又說因為肌肉的問題無法久坐。
R婦女愁從容滿面地說自己罹患憂鬱症,希望慈濟與聯合國能夠持續協助他們的生活。
訪視志工建議R婦女能教女兒們做家事,希望案主可以自立,這樣她就可以外出工作,就像她自己說的姪子沒有理由要照顧、要養他們一家,其實她的家庭狀況已經不錯,應該是心境的問題。
R婦女一開始對志工有些不諒解,為何不再幫他。R先生(翻譯員)明確地說明其實志工都只是中間人,他鼓勵案家,「我的經濟狀況也是很差的,太太和女兒都在住院,還要照顧兩個小孩。」
但是R先生很開朗,很努力的想要改變這一切,好好的過日子,是一個有責任的好先生、好父親。
早上6點的時候,R先生載他太太到醫院去,因為他太太呼吸困難,他的女兒需要15,000令吉的手術費,他表示慈濟只是幫助人而已,是一個慈善團體。
他也知道志工的為難點,盡量幫雙方溝通清楚,化解雙方的誤解,他清楚自己也只是中間人的角色。訪視林麗芳分享,因為案家是巴基斯坦人,和志工語言不通,所以需要請人翻譯,昨天晚上臨時找不到翻譯員,臨時想到有另一個急難救助的案主(Ramaishfao)先生也是巴基斯坦人,而且他的教育程度很高,可以請他當翻譯。
R先生他是一個很明白事理、很有同理心與案家溝通問題,他都能翻譯得很好,也有把他自己的情形告訴對方,他的家庭也是很苦的。
他有一個生病的太太有氣喘的疾病,另外有一個剛出生兩個月的小女孩,因為出生就心臟有一個洞,而且還有甲狀腺的問題,以及其他多重的病症;原本他有受高等的教育,他在巴基斯坦有自己的公司、房子、車子,妻子是當記者的,就在一次太太寫了一本有關政治的書之後,他們一家就被追殺。
他們全家在四年前,逃離家鄉來到馬來西亞,當初來到馬來西亞時有帶80千馬幣,可是因為太太的氣喘疾病,每個月要花5、600元治療,剛來馬來西亞時他在修車廠工作,兩個女兒就在附近的學校上學。
兩個月前小女兒出生,就住進ICU加護病房,目前還在住院中,一個月要4000元馬幣的醫藥費,而他從巴基斯坦帶來的錢已花完,身上的錢早已不夠用,聯合國難民組織每個月補貼2000元,慈濟每個月也負擔2000元協助他家裡的醫藥費。
擔任翻譯的R先生個案全家有5個人,他的家中有兩個人生病住院,R先生還鼓勵R婦女並分享自己家人生病的苦,訪視時案家其實已經很幸運了,如果比起翻譯員R先生是很幸福的,至少他們都很健康,只要他們願意走出去找工作問題就解決了。
這次有送結緣品給案家,慈青楊子萲和劉佳敏分別送上幸福平安的吊飾,很希望將這份祝福帶給他們。
回到靜思堂,下午的課程安排馬來西亞傳統遊戲體驗,馬來西亞慈青拿出當地孩子的童玩,「搶格子、丟石子、丟沙包、玩彈珠、用橡皮筋做跳繩」。
◎圓緣
圓緣環節以歌舞拉開序幕,不只在入場時有兩地慈青夾道歡迎,更有臺灣慈青帶來的「I’m Powerful」。
臺灣慈青卓雨暄,第一年參加慈青就有因緣出國參與,從小到大看人間菩提,就看見師公上人說到馬來西亞社區志工的家訪活動,嚮往著要參與這種活動。到了陌生的國度一下飛機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馬來西亞的慈青和學長姊前來接機,慈懿爸爸媽媽的關懷令她很感動,把更多的愛送給難民。
有了當地志工的鋪路和幫忙,才讓臺灣慈青有辦法深入難民福田,心懷感恩。雪隆慈青吳宗翰,第一次參與人文交流營,也是第一次承擔課務組。學習到的許多,都是平日裏課堂上學習不到的,因為親身體驗,才能切身感受和學習。與臺灣慈青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臺灣慈青的用心,就連踏青也不忘時時把握時間練習手語。
進行難民教學時,孩子們教會了他要如何以一顆寬容的新曲善待他人。雖然有語言隔閡,但他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心中事非常期待他們的愛,只要用心陪伴,就能走入孩子的心,為他們的生命帶來一絲改變。
台灣慈青鄭毓馨,去年的人文交流團到她們學校社科分享,令她非常感動,心裡十分期待要參與。第一天到難民學校教學,難民孩子在門口迎接,非常期待她們的到來。教學時,孩子們會來請她幫忙畫畫、做手工,一點一滴都令她非常印象深刻。
在帶動孩子們外出到動物園的時候,看見孩子們非常開心,因為平時只能在課室裡看見窗外的風景,她深刻體會到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要用心走入他人的生命中,此次交流營隊,是她2018年最美的回憶。
陳紅燕媽媽在陪伴慈青的過程中,感受到年輕人的朝氣。薰法香,古時候有一個富翁,常常宴客,特意請了文殊菩薩,留了上位給菩薩,可是總是有一位衣衫不整的老者來坐那位子,富翁總是把他拉下來,進入宴會後,發現文殊菩薩都沒有出席,因為富翁的執著我相,不知那位正是文殊菩薩。
紅燕媽媽在心中非常感念,如果沒有把握好姻緣,才會錯失良機,因緣要趕快把握著才有機會來到馬來西亞進行教學。慈青們在畢業後,有了家業與事業,志業難以平衡。媽媽親身體會後,發現要把握參與志業的機會,工作時也要盡心投入,才能得清安自在的心。
她勉勵大家畢業了不要離開慈濟,而是要繼續留在這個大家庭裡,把愛延續。人文交流營的最後一個夜晚,充滿歡笑與感動,就如與難民孩子的互動,縱然在不捨,總是要結束。
台灣團隊葉添浩爸爸在陪伴過程中看見了慈青們的成長,用六個月時間準備教案,終於在這個禮拜中呈現,慈青們從一開始的生澀,到後來的熟練,即使遇上變化球也能馬上應對。
添浩爸爸叮嚀,希望慈青們在營隊中留下感動,而回到日常生活中要把感動化為行動,更努力地把學習成果落實。
馬來西亞陪伴團隊林亞章爸爸,在陪伴慈青時深深地看到了「有承擔才有成長」的體現,慈青孩子們把上人的話聽進心裡,在大學四年間把握時間付出,從承擔中學習,並學習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與夥伴們培養出默契與感情,最終一起成長,畢業後加入慈懿會,把收穫的愛再送給慈青。


圖左 :(Ramaishfao)先生是巴基斯坦人,而且教育程度很高,可以當翻譯人員。[攝影者:陳坤安]
圖右 :翻譯(Ramaishfao)先生是一個很明白事理、很有同理心能與案家溝通問題,而且翻譯得很好,全家有5個人,有兩個人生病住院。[攝影者:陳坤安]


圖左 :小小的手握著寫幸福的結緣品,是台灣慈青給家訪難民的一個祝福。[攝影者:丘青霖]
圖右 :臺灣慈青陳鈺涵(左)和慈青幹部謝欣怡(右)是今晚小圓緣的司儀。[攝影者:丘青霖]


圖左 :臺灣慈青手語呈現《I am powerful》熱情的演出。[攝影者:丘青霖]
圖右 :慈青幹部們向台灣家人呈現馬來西亞傳統舞蹈。[攝影者:丘青霖]


圖左 :臺灣家人和馬來西亞兩地家人溫馨的大合照留念,相約明年再相會。[攝影者:丘青霖]
圖右 :臺灣家人陳紅燕媽媽分享著每一個人都要傳承,畢業了也要繼續留在慈濟大家庭。[攝影者:丘青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