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苦 不見了

E-mail 列印
葉美玉以泰雅族母語,在原住民信仰的基督教部落推行垃圾回收再利用,心裏難道沒有宗教分別?她說:「慈濟來幫助我們大家,我們感謝都來不及了,而且這是很好的事,寶特瓶不撿起來是垃圾,那對我們這裏很不好的!」人 類要在地球永續生存,必需好好疼惜,不能有宗教、種族的分別,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這麼做的,不是嗎?」夾著泰雅族語的腔調,美玉這麼說著。

◎人生苦樂參半 一切造作皆因緣

清晨的雨中,火車從宜蘭緩緩的往南行,鐵軌發出轟隆隆的聲音,過山洞後就變成了匡啷匡啷聲!隨著車箱一節一節由山洞裏竄出,光線同時迅速竄入車箱,好像頑皮的孩子在玩著佔位子的遊戲,思緒還隨著光影與暗黑在山洞間轉換:「南澳站、南澳站就要到了,要下車的旅客請準備下車。」才過南澳隧道,車內廣播將我喚回現實,等不及看到遊戲的輸贏,得準備下車了。

才踏出車門,山城樸實色調的樣貌隨即映入眼廉,站在月台望向雨中層疉的山峰,山嵐覆蓋山頭一層疉著一層,無由的想著,這不就像是人生重重的考驗嗎?沉在苦日子中的人,只能任由揮不去的苦澀一層疉著一層,痛了,只有接受,沒有拒絕的權利。

南澳鄉,一個泰雅族原住民部落,族人的生活被山緊緊的包圍著,暢行無阻的小路在地廣人稀的山城,順著山,彎沿著。雖然有蘇花公路經過,但是居民主要得依靠火車與外連繫,因為這裏的人大多是老人、婦孺,有車的人家少,會開車的人更少。

◎無常隨因俟緣不饒人

例行的訪視日,一行人來到一棟二層樓的民房前,嶄新的外表,讓人以為是新蓋的,慈濟志工謝麗蘭、陳色香說:「這房子已經蓋20多年了,是男主人何思明用他全部的警察退休金蓋的,太太葉美玉今年才六十四歲,但先後罹患二種癌症、六十三歲的先生思明則是四年前昏倒後才發現糖尿病嚴重到需長期洗腎,2016年四十二歲正值壯年的兒子心肌梗塞猝死,一連串的病苦與生死折磨著這一家,夫妻老病、孫子孝文當時才九歲,接著生活陷入困境。」

這一棟房屋四週環境顯得乾淨,屋內沒有豪華的裝璜,簡單的家具擺設整齊,窗明、几淨,看得出來女主人勤於打掃,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仍然能夠維持生活正向的態度,在有限的生活資源條件之下,還能注重生活品質,令人不由得要對她讚嘆。

兒子往生事發突然,二年多了,美玉回想起來仍然悸動:「前一天晚上才通電話,我希望他在孝文生日的時候買禮物送他,沒有想到第二天早上就接到我女兒的電話,她要我無論如何都要鎮定,我大概猜到是嚴重的事情,但是真的不能接受,怎麼可能?才一個晚上而已,兒子就沒有了!」先生洗腎後,家裏就沒有收入,雖然兒子生前在外地工作,但是支付租金、生活費剩下的只夠孝文學校的費用。

「當時家裏沒有錢載他的遺體回來,我就請教會的姊妹幫忙先載他回家,運費再想辦法。」那時候,慈濟接獲通報,謝麗蘭、陳色香、謝貴煌開始走入這個家庭,先以急難救助方式幫助美玉的兒子喪葬費,並且將這一家暫時列入長期關懷。

◎生活苦 不能苦了孩子的教育

親戚協助他們申請低收入戶,但是只有補助孫子學費二千元左右,思明因領有極重度身心障礙手冊,所以得到榮民就養金一萬元出頭,這些就是當時這一家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苦了一點,但是還過得去,」美玉說著當時狀況。

一年後,思明糖尿病時好時壞,加上長期洗腎讓他身體越來越虛弱,連走路都不容易了,還時常緊急住院,醫療費用壓得美玉喘不過氣,加上孫子孝文時常被學校推派到各地參加原住民母語演講和音樂比賽,往返的交通費用必需自籌,還有二十多年前蓋房子時的貸款還沒有還完,生活的窘迫讓美玉不知所措!

隨著先生醫療費還有孝文在學校的費用增加,生活經濟越來越困難,長期陪伴的謝麗蘭、陳色香和謝貴煌都看在眼裡,經過提案重新評估,經濟確實難以維持生活,訪視組評估後給予長期補孝文每個月學雜費3000元。

志工還為孝文申請慈濟新芽獎學金,孝文已經連續二年都得到學習領域獎(成績優良)。這一筆獎助學金可以紓解他參加校外比賽的旅費和就學期間所需要的文具、教學用具費用,以後就不需要再為了「家裏沒有錢」,而放棄他最喜愛的音樂和母語演講。這一次考試,孝文得了第一名,他說:「師姑幫我申請獎助學金幫助很大,如果沒有助學金,我的功課會受到影響,」重視教育的美玉和思明,終於可以放下擱在心裏的石頭。

慈濟為這一個家庭解決了燃眉困境,志工的陪伴暖化夫妻心裏的冰點,美玉和思明的笑容回來了,誠與情的關懷聯繫了志工與這一家人的信任,能談的話題就多了。

◎為解苦 不起宗教分別心

另外,為什麼美玉一家人和謝麗蘭、陳色香和謝貴煌能夠建立起如親人、如朋友的關係?這得從一扇大門說起。

有一陣子,每一次訪視,三人都得從後門進到屋子裏,大家心裏覺得奇怪,一問起才知道是大門的門栓壞了,打不開了,美玉說已經請當初賣他們大門的師傅來維修,不過,南澳地處偏鄉,距離蘇澳有段不小的距離,小小維修工作確實不符經濟效益,師傅一延再延,就造成了生活作息的不便。

半年後三人再度繞過前門時,謝貴煌終於忍不住了,這大門不立即修理,再延下去可能遙遙無期,於是他請來陳色香師姊經營修車廠的弟弟來幫忙,大門打開的那一刻,美玉一家三人同時開懷笑了,終於不需要再繞後門回家。一家人的心門從那時候開始敞開,將謝麗蘭、陳色香和謝貴煌放在心裏很重要的地方,像家人一樣無所不談,他們感受到佛教徒和基督教徒一樣愛他們,而他們愛基督也愛慈濟。

◎妙觀察善人性 善巧接引愛地球

人云「三句不離本行」,謝貴煌師兄喜歡作環保,也樂於分享環保救地球,長期關懷美玉時,就常聊起寶特瓶與環境的關係,他說:「寶特瓶丟了是垃圾,燃燒會污染環境,但是如果能夠回收,它就是寶,不只可以製成衣服,還可以做毛毯救災,」一席話聽得美玉驚訝不已,在部落撿來的寶特瓶大家只知道可以賣錢,多少貼補一點家用,除此之外,就當成垃圾燒了,但是可以做成毛毯救災就太不可思議!

她把這些話往心裏放著,並且不停的在發酵,接著就展開了行動,開始在部落挨家挨戶宣導「捐」寶特瓶:「您們家裏有寶特瓶留給我,我要捐給慈濟。」

在部落,美玉有母語教師的執照,思明又是警察退休,他們二人的社經地位在部落是崇高的,所以深受所有人的敬仰,加上美玉熱心助人、又很會照顧人,深得大家的信賴,她的「捐」寶特瓶宣導得到很大的迴響,族人撿來的寶特瓶不再賣給外地人了,大家一支一支的撿,一袋一袋的交給美玉「捐」給慈濟做衣服、做毛毯去救人,其他能夠回收的東西也不再當成垃圾燒掉了。

◎苦與樂 惟心造做

思明不洗腎的日子,只要身體還可以,我們就騎著機車去收寶特瓶;」美玉不只自做、教人做,連孫子在上下學的途中看到也會撿回家,一家人徹底實行寶特瓶回收計劃,美玉說:「我一個都不會放過,不撿會難過,已經習慣了。」

二年多來,南澳鄉資源回收的定點已經有六個,都是美玉用感情博來,南澳國中、碧候國小的回收資源也是交給她,收集來的資源如何處置呢?美玉提議,住家旁邊空地可以暫時存放,前庭加蓋的鐵皮屋簷下可以當分類的地方,於是,南澳鄉第一個環保站就在美玉的住家前成立了。

謝貴煌趁著到南澳送貨之便,或是電話、或是去探視美玉,順便看看回收的情形,每星期有一至二次會將整理好的寶特瓶和其他回收物載回蘇澳環保站。

慈濟在南澳鄉的照顧戶、關懷戶的個案為數不少,要跑一趟訪視得花上一整天時間,因應長途的山路,志工得早早出門,還得自備午餐,因為要在山裏找到素食,解決餓肚子的窘境是不可能的事,不過長久以來,慈濟志工已經習以為常,每一趟訪視就當作是一趟例行的郊外踏青,看看自然美景,聞得到清新、無污染的空氣:「我們不就是有福的人嗎?」他們不將翻過山頭的訪視當作是苦差事,看來,事事感恩的人、能夠付出助人的人,真是有福!。

◎離苦得樂 復為說法

世居南澳偏鄉,討生活不容易,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所掙來的薪水要支應城裏的生活已經不容易了,要照顧山城的家人,是見襟捉肘的困難,又原住民好煙酒,病了、意外了,家庭就陷入困境,這裡大部份的人口是老人與學齡孩子,貧、病在山城不少,所以接受慈濟長期關懷、照顧的家庭比起其他鄉鎮多了一些。

美玉住家附近就有六戶是慈濟長期關懷或是照顧的家庭,慈濟志工長期以來與這些家庭互動,會將慈濟人文帶進山城,讓他了解四大志業如何推動?八法如何運行在全球,志工的身行也讓他們知道宗教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的。所以慈濟人以佛教徒身份來到山城幫助他們,早已經沒有宗教隔閡,反而受到尊重,授與受之間也能夠跨越信仰的理念鴻溝,包容彼此的理念。

避開星期日信仰基督教的族人上教堂做禮拜,環保日就定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美玉找來附近慈濟長期照顧、關懷的六個家庭,她告訴大家:「我們受人幫助,現在我們來手心反轉做環保回饋。」美玉的姊姊、乾媽、基督教長老教會姊妹,甚至於村長也成了固定的環保志工,大家一起拆寶特瓶蓋環,然後交給行動不方便的人當作復健踩扁,再裝進大袋子,謝貴煌不定時會來載走一大車蘊藏感恩與回饋的「愛心寶特瓶」。

對這些人、這些定點,美玉說她有責任要照顧大家的善心:「除非不能做了,不然會一直做下去,做到不能做。我也跟女兒、孫子說:「這是好事,將來你們要接下去做。」

美玉每天清晨四點就得起床,為思明打胰島素、準備家人的早餐,接著開始忙碌的一天。一星期有三天陪思明趕早班火車到羅東火車站,再換車到醫院洗腎,即使從醫院回來也不會藉故懈怠不出門撿寶特瓶,很累的時候,她會仰望神禱告:「再怎麼辛苦請祢給我力量繼續照顧家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支持我做下去。」兒子離開之後,美玉的心情一直處在苦與慟之中,孫子孝文偷偷透露:「阿公和阿嬤現在很開心,尤其是阿嬤每天打掃的時候會唱歌,」唱什麼歌呢?美玉說:「聖歌,讚美神的歌,告訴神我很快樂。」

◎翻轉手心 助人得離苦

回收物整理差不多了,孝文和一位比他矮小又黝黑的小男孩拿著衣服準備要洗澡,大家以為是孝文的遠房表弟來家裏玩,不料孝文無意中說了:「那一位哥哥比我大一歲,是阿嬤收養的,他的家裏小孩很多,阿嬤就帶回來照顧。」

小男孩的母親經歷一次婚姻、三次感情波折,每一段感情都有孩子出生,孩子多得有一餐沒一餐,全家人沒有單獨擁有牙刷,一條毛巾也是全家共用,就別談注重生活衛生了。美玉看到了捨不得,就帶回家慢慢調教生活習慣,四個月後,小男孩長胖了,可以跟得上這一家人的生活步調,小男孩說:「奶奶家每天都有飯吃,住在這裏很好;」生活苦,但還過得去,孩子的未來比較重要,美玉和學校老師溝通,得到師長的協助,現在小男孩的功課已經跟上同學進度了。

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就在住家的對面,美玉和思明每星期日會上教會做禮拜!二人最喜歡打開大愛電視台收看證嚴法師的法語,每當看到慈濟志工在全球救災的畫面,美玉就會感動到掉淚,難民流離失所的苦、天災後災民家破人亡的苦,比起他們,自己的苦算什麼,有一個安身的家、有親愛的家人、有教會姊妹弟兄,還有常常來看他們的有慈濟人,而且還有環保要忙,美玉說:「苦,不見了!」

圖左 :葉美玉以泰雅族母語在部落推行垃圾回收再利用,現在南澳鄉環保回收定點有六個,都是美玉用感情博來的。[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謝麗蘭(左一)、陳色香(右一)和謝貴煌長期關懷南澳鄉個案,她們將慈濟人文及垃圾回收的理念也帶進了泰雅族部落。[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葉美玉提議,住家前庭加蓋的鐵皮屋簷下可以當分類的地方,於是,南澳鄉第一個環保站就在她住家前成立了。[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在環保站分類的環保志工有六位是慈濟長期照顧、關懷的個案,葉美玉鼓勵他們翻轉手心做環保回饋社會。[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避開星期日部落的族人需上教堂做禮拜,環保站就定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附近鄰居也來共襄盛舉。[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每一次環保日分類整理後,志工就會準備點心和大家分享。[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照顧家人、陪伴先生洗腎,很累的時候葉美玉會仰望神禱告:「再怎麼辛苦請祢給我力量繼續照顧家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支持我做下去。」[攝影者:廖月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