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志工曾秀珠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藉助影片引導學生們將環保分類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攝影者:周綉珍]
座落在文山區已有百年校史的木柵國小,選擇慈濟木柵環保教育站作為校外教學參訪與實做的地點。「近年來常在報章媒體上,看見慈濟人穿梭在世界各個有災難的地方,用愛串起整 個地球村,也在社區推動環保,做資源回收,所以暑假規劃協同教學計畫時,各班導師集思廣益後達成共識,希望今年能讓學生過個節能減碳的中秋節。」六年二班白淑惠導師娓娓述 說選擇到木柵環保教育站參訪實做的緣由。
因班級人數眾多,唯恐影響環保志工正常作業,學校決定分成兩個梯次參訪。第一梯次(9/14)共有四個班級的師生、愛心家長共一百三十八位參加。今天(9/21)上午是第 二梯次的參訪,有601、602、603三個班級,共一百零二位師生。為落實節能減碳,師生們搭乘公車,於上午九時陸續抵達環保站,受到志工們熱烈的歡迎。
教聯會志工曾秀珠,為活動設計環保教育課程、分組環保實做兩部分。第一部分的環保教育課程,讓學生們透過影片,了解塑膠、寶特瓶、衛生筷焚燒所產生劇毒對人類健康及地球的 影響;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產品製作過程「化腐朽為神奇」的解說,令師生嘖嘖稱奇,現場展示的環保產品更讓師生們愛不釋手。之後進入到實做部分,師生們一起參與現場的資源分 類,除加強環保清淨在源頭的認知,更啟發環保應從己身做起的觀念。
分組實做的學生,看見整卡車的回收物傾瀉落地時,不約而同驚呼:「怎麼這麼多垃圾?」。而這群已觀賞過影片才實做的學生,在分類區如同大地尋寶般,仔細分類、認真學習,遇 到不清楚的也會詢問:「師姑!這是哪一類,應該放在哪個籃子裡?」志工張淑鄉不厭其煩的教導如何細分回收類別,期許顆顆環保種苗隨風灑播蔭成茂林。
「人類製造各種不同的垃圾,有些可以回收,做不同的用途,不一定要燒掉。」蘇琪同學手裡拿著一捲VHS錄影帶,振振有詞分享她在上週參訪焚化爐及今天環保實做的省思,即刻 受到志工稱讚,並將VHS錄影帶當成禮物送給她。
第一梯次參訪的六年五班劉嘉同學,在環保教育體驗學習單上,認真回饋落實垃圾分類回收的好處。她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光是收拾雜紙就很辛苦,真是佩服慈濟志工賣力收拾一 大堆的垃圾。」而對於如何將在環保站所學具體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劉同學提到:「我以後渴了想買寶特瓶裝的飲料,喝完後會加些水搖一搖喝掉,再將乾淨的寶特瓶回收。」
六年一班李英彰導師,除了維持學生秩序、拍照留回憶,在實做現場也與學生共同體驗資源回收,他期許孩子們能多親近生活中的事務,落實於生活比學校的理論教學,有更直接、更 深刻的體會。李老師也認為,資源回收應是常設性,讓孩子可隨時到環保站實做,養成正確的生活觀念。
木柵國小推動校內資源回收分類不遺餘力,除了各班設置分類桶外,並由六年級學生組成「愛心衛生隊」,利用每週二上午第二節下課時間,檢核各班收集分類的回收物是否清洗乾 淨,之後才放置到地下室的「資源回收處」;而交給資源回收商所得款項,全數作為舉辦環保活動與獎勵之用,培養學生服務他人的榮譽與成就感。
活動結束時,李英彰老師帶領學生向志工道感謝,更不忘叮嚀學生:「請同學回家後閉上眼睛,回想環保站現場的味道,是從哪裡來的?假如要到便利商店購買物品、飲料時,想想自 己能做什麼?要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 .


圖左 : 環保志工特別準備細分籃,教導學生們如何分類,進行分組實做體驗。[攝影者:周綉珍]
圖右 : 身教重於言教!六年一班李英彰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參與環保分類實做。[攝影者:周綉珍]


圖左 : 垃圾臭味來自於哪裡?原來只要養成好習慣,垃圾就能變黃金。[攝影者:周綉珍]
圖右 : 9月14日第一梯次參訪,六年五班吳銘勇老師,向志工致謝,並鼓勵同學將環保實做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攝影者:周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