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覺察自我 從心和世界對話

覺察自我 從心和世界對話

E-mail 列印
科技的進步除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之外,也讓這個時代成長的小孩子,與父母和老師們擁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巨大的世代差異,要用什麼方式搭起溝通的橋樑,就成了「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

7月13日「2019年教 育功能團隊合心共識營」中,講師林敏悧分享「遇見新世代-與社會對話」在多變的社會中要如何喚醒年輕人的社會責任,走入彼此的生命激盪出亮麗的火花。

◎學習換位思考

根據營隊即時統計的數據,本次的學員有百分之七十六是參加超過十年的夥伴。林敏悧說:「坐在現場的人,共同點就是臉上有笑、心中有愛,付出無所求而且一直都在。」隨著時代進步,志工也要進化,她提出志工3.0的概念,「相信我的付出可以改變世界,並且持續不斷地去做。」

在嬰兒潮世代,每一個人小時候寫的志願可能是老師、醫生、總統等等。然而,在網路普及與人手一機的世代,無論是在歐美地區或是臺灣,有超過七成的小孩子都有著共同的志願,那就是成為you tuber。

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跟孩子們相處呢?林敏悧分享,唯有翻轉教育才能改變現況。從「我們要給他」到「他自己想要」,若能激發出孩子的熱情去思考與實踐,那麼他就會從中學習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來自桃園的學員韓玉柑,在課程中學習到換位思考,以前的她總是會用自己的想法覺得孩子應該怎麼想、怎麼做。在課程中,她學到要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困難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從做家事開始!」韓玉柑回家後,打算引導孩子去發現幾天不做家事的家,會變成什麼樣子?讓他們去思考該做些什麼事?才能生活在乾淨的家。藉此培養孩子學會做家事。

◎教育與佛相應

引導孩子思考的方式有許多種,透過他們最有興趣的「遊戲」,也是其中之一項。林敏悧分享團隊設計的桌遊──與「業」同行,在臺中慈少班推動的情形。

臺中慈少班,用桌遊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對世界造成影響。「業」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舉手投足都有可能造善業或惡業,藉此讓孩子能覺察自己的言行並改變自己。

此外,林敏悧也分享DFC(Design for change)的理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她舉慈濟人在菲律賓海燕風災後以工代賑的例子說明,因為感受到災民的苦,想像可以做什麼事情,且付諸行動去實踐,再將自己的收穫分享出來。

早期,證嚴上人在訪視中發現許多個案戶因病而貧、因貧而病,並且不忍病患受苦,發願在花蓮蓋醫院的過程,其實也符合DFC的理念。將DFC應用在教育就是去引導孩子發現哪些事情讓自己煩惱,發現問題後去思考解決方法,並身體力行。

在佛法中,也能找到相互印證的道理,五蘊「色、受、想、行、識」分別可以對應到「看見、感受、想像、實踐、分享」,顯示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先知先覺的佛陀就已經有這樣的概念。

分享這麼多改變教育的方法,林敏悧講了一個小故事來反問大家:「如果改變原來的樣子,那我還是我嗎?」有一條河流想要流進大海,但卻被地形所阻擋,後來它化做水蒸氣飄向海洋,終於達成流入大海的心願;雖然形式改變了,但內在的本質從來沒有變過!改變的過程非常不容易,需要勇氣與智慧才能完成。

陪伴孩子的過程,林敏悧舉蝴蝶為例:如果想要欣賞蝴蝶的美麗,就要忍受牠曾是毛毛蟲的時期。帶著孩子改變時,要引導他想像、思考,忍耐過程中發生的混亂或不愉快的事,只要確認目標跟方向沒有錯誤,做就對了。

高齡八十二歲的學員陳也春仍持續精進,有豐富經驗的他深感,「這堂課,讓自己溫故知新。」在陪伴孩子過程中,陳也春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有了家長一起參加,親子才能有共同的話題,能拉近距離。對於現今的小孩人手一機的現象,他則說:「自己在活動中先以身作則不用手機,孩子才會願意配合。」

◎覺察眾生共業

林敏悧進一步說明要如何引導孩子:「我們必須比孩子更有覺察力!才能知道我們要打開哪一扇窗,讓他們看見世界,也給他們機會去檢視他們真正關心的議題。」

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人們擁有方便的科技,不用出門就可知天下事,甚至還可訂購餐點。遇到問題只要動一動手指,Google一下就會得到答案。然而,全球有超過一百萬個物種在這個時代滅絕,熱帶雨林的面積也減少一億公頃以上。而垂手可得的物品,讓我們不懂得珍惜資源與愛護環境,也讓地球要承受眾生共業。

要如何喚醒年輕人對於社會的責任感?林敏悧提醒,大家的任務就是陪伴。在啟動孩子對社會環境的感覺之後,陪伴他們去發現問題的真相,並找出解決的方法,她說:「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小孩!」

學員們在課程中除了學習到陪伴與覺察,也學到跟年輕人溝通的方式。來自臺北的王儷潔說,以前在校園擔任大愛媽媽,不知道如何吸引年輕人做環保。在課程中看到地球受傷的樣子,回到校園,她決定引導孩子去體會被破壞的環境與氣候變遷,帶他們去思考該做什麼事,才能拯救地球。

圖左 :高齡八十二歲的陳也春,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仍持續精進。他表示,這堂課讓他溫故知新。[攝影者:施教岩]
圖右 :來自桃園的學員韓玉柑(左二)在課程中體悟到,換位思考,也學到要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困難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攝影者:留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