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零廢棄 造就美好的人生

零廢棄 造就美好的人生

E-mail 列印
花蓮靜思堂內,播出可令人身心放鬆、療癒的輕音樂,司儀吳昭勳帶大家靜靜聆聽一會兒,沉澱思緒,心清淨後,一起熱烈掌聲歡迎講師林維儀出場!

林維儀走上臺,來個新奇的互動方式,拿起手機邀請全體學員與她自拍一 下,學員們坐在座位上高興地揮揮雙手約五秒鐘,帶著愉悅的心進入「2019年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合心共識營」最後一天(7/14)上午,「志工實踐Ⅲ-零廢棄」課程。

◎環保趕不上製造

將講課的「廢棄物」三個字,林維儀如洪鐘的聲音,請問現場學員:「聽過廢棄物的請舉手?」許多學員即刻舉手。第二個問題:「家裡做到零廢棄物的請舉手?」一片靜悄悄。

林維儀凝視了一下,即從2010年說起,證嚴上人提出「清淨在源頭・隨手做環保」已快二十年,到了2014年環保精質化,回收、分類更細緻。慈濟一直努力做「五R」,累積環保經驗,慈濟環保志業將近三十年,地球有沒有比較好?從影片看到海洋堆積了各種瓶瓶罐罐及垃圾,環保,永遠趕不上製造的速度,所以上人說「來不及」。

最近,美麗的綠島爆滿垃圾,數量驚人,這些垃圾是否隨著漲潮飄入海洋呢?還有桃園市新街溪出海口佈滿廢棄的布料。全臺海岸線每一百公尺就有十六大袋海廢物,而廢棄物中的第一名是寶特瓶,次多的是瓶蓋,第三名就是吸管,大家都能看到海龜被一支「吸管」塞入鼻孔的痛苦,令人心疼。

垃圾中的塑膠杯、塑膠袋,汙染了海洋,這些最後被人們吃進自己的肚子裡,連不吃魚的素食者都會吃到塑膠微粒,從新聞報導可看見食鹽經過實驗證明,裡面含有塑膠微粒,數量難以估計。

是誰把地球變成這樣?環保回收已無法阻止慘劇的發生,該怎麼辦?其實社會上很多人都走在環保的前端,為大家介紹一本書,2017年才出版《我家沒垃圾》,是美國加州一位家庭主婦的生活改革,從原本奢華到簡單生活,因為她發現東西愈少愈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少購買拋棄式用品,讓她省下一筆驚人的開銷;零廢棄,讓她家人有美好的人生等等。

◎廢棄物來自製造

林維儀又問一個問題:「自己的衣服超過三十三件的請舉手?」現場突然笑聲四起,有些學員露出訝異的表情!「三十三件衣服都有常常穿嗎?或是都收在收納櫃裡?」不需要、或是用不到的就叫廢棄物,每個人家裡都有用不到的東西,回家檢視,從心思考。

環保有新想法,零垃圾,就是這個垃圾桶裡根本沒有東西,這思維模式打破過去的環保概念。只要有製造就會有回收、會有再製、會影響健康;沒有製造就沒有回收,所以思考源頭是在哪裡?源頭不在回收,是在製造。林維儀認為現在應要「清淨在源頭・零廢棄」。

為什麼有廢棄物?廢棄物與生活息息相關,自己覺察一下,把家裡的垃圾桶倒出來攤開,到底自己製造了哪些廢棄物?結果發現,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回收,都是包裝紙。包裝紙從哪裡來?從超市、賣場。現在有U型商店,它不提供包裝材料,顧客自己帶容器去購買,這需要大家認同接受、努力推廣,要減少廢棄物就不難。

除了零廢棄之外,循環經濟、共想經濟也是解方之一,FaceBook有一個公開社團「剩食終結者」;有次工作後,林維儀將留有的六個便當,即PO上此網站詢問,五分鐘就有人需要,他來到現場領取,也不會浪費食物,現在科技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若一直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思維,來不及救地球。

最後,林維儀再度強調:「沒有製造就沒有回收,可以帶孩子發想──有何新的方法來救地球、如何減少廢棄物、救廢棄物?而不是處理廢棄物!」

圖左 :講師林維儀走上臺,拿起手機邀請全體學員與她自拍一下,先來個新奇的互動方式。[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林維儀老師強調,只要有製造就會有回收、會有再製、會影響健康;沒有製造就沒有回收,所以思考源頭是在哪裡?源頭不在回收,是在製造。現在應要做到「清淨在源頭・零廢棄」。[攝影者:簡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