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池上震災悲智行 學習付出得歡喜

2022/12/23| ◎蔡藜旭,郭素霞,陳麗英/屏東報導
列印
2022年 9 月 18 日下午 二點四十四 分於花東區域發生芮氏規模6.8 淺層地震,臺東縣池上鄉是氣象局地震分級改制後首次出現 6強的震度。花東地區受到地震的影響,裂開的路面、坍塌的橋樑和房屋、凌 亂不堪的校園,景象怵目驚心,慈濟志工緊急動員,邁開步伐行入災區,不捨停下援助的腳步。

慈科大與慈濟大學的慈青們悲智行,在時間內排除萬難、匯聚人力前進災區付出,從校園清掃到做案家家訪,這分「人苦我悲,人傷我痛」的體驗,讓紀靜宜和林俐萱感受深刻,更從苦難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他們於12月18日志工早會分享了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從害怕到付出 見證慈濟人的力量

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科大慈青紀靜宜說,地震當下她在宿舍裡面,突如其來的搖晃讓她非常害怕,當下先趕快跑去開門,然後躲進後被窩裡面,「那時我把自己包得好好的,很怕有什麼東西掉下來砸到我。地震結束之後,還會有餘震,我一樣門都沒關過,開著大概到晚上才敢關。」

地震結束看到網站上陸陸續續有便利商店坍塌、橋斷掉、房屋倒塌等相關報導,驚訝之餘她才意識到這次地震的嚴重性。隔天(9/19)即收到訊息說,吳江國小需要協助復原。

「星期二(9/20)我有課,沒辦法過去,因為我是學校科大慈青的行政組,於是開始跟著社長聯絡每個同學,看看有誰可以去,有機會去幫忙。」紀靜宜說雖然覺得自己無法去很可惜,不過9月20日當晚九點左右,突然間再接到星期六(9/24)要去玉里災後幫忙的訊息,即使時間上很緊湊,卻讓她覺得一定要及時把握。

在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內,他們透過line的群組,竭盡全力找到了大約四十位慈青,大家放下手邊的事,自主發心的全面動員起來。紀靜宜說大家原本都只是單純地想趕快付出心力去到災區幫助,完全沒想到會需要做哪些事。

「星期五(9/23)晚上召開說明會時,師姑才提到我們是要去做家訪。其實我沒做過家訪,根本不知道家訪要記錄什麼或做什麼,其實是非常緊張的……到玉里靜思堂甚至連鞋子都忘記脫,就直接走進去,師姑他們非常用心地讓大家先了解要做的事。我們慈青就是協助拿手機幫忙拍照,然後用Google表單記錄下,每個個案需要幫助的地方,還有他們的家裡情況。」

當晚的家訪行前會,紀靜宜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平房、大樓、公寓,她邊聽說明邊上網查。結果當日來到了現場才發現,自己原本擔心準備的問題和上網搜尋的都沒有用到,因為只要跟對方問候「你好、感恩」就好;而且師姑們都非常厲害,可以真誠自在地跟災民訪談,也非常親民,讓她相當羨慕。

「我們出發前,師姑們就已經準備好每一袋的禮包,裡面內容都不馬虎,上面還有一個平安吊飾。其實很多居民不想要,也不會想要接受,因為他們覺得裡面的東西是給更有需要的人。但師姑就會說沒關係,因為我們是『安心』家訪啊!」

整個家訪下來,紀靜宜覺得玉里這一帶其實災況還好,結果回到玉里靜思堂,聽到其他的慈青夥伴還有師姑師伯的分享後,她又上去其他區的群組看相簿,才了解災況真的跟報導的內容一樣,原來還有那麼多嚴重受災的家庭需要援助。

當下她還聽到玉里師姑說,在池上地震時有一群人受災被困起來,當他們看到藍天白雲的身影到來時,就很開心的說:「慈濟人來了,我們有救了!」讓紀靜宜對慈濟人「哪裡有災難,就去到哪裡幫忙」的善行很感動。

她說:「因為我是校史館的工讀生,對校史館裡的內容相對比其他的學生了解,從裡面的一些賑災文章,就可以更加貼切了解到慈濟人真的就如文字上面所說的,都是真實的。」

回憶起地震隔天的志工早會,她說:「我坐在後面,看到大愛新聞播到一段慈院地震後的畫面。影片中陸陸續續很多受傷的居民來就醫,結果又出現餘震,這些護理人員就直接抱住病患,讓他們的心可以安定下來,感受到安心的感覺。」

因為自己也是護理系學生,當下就思索著,未來當護理師後有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其實她第一天實習的時候也遇到地震,當時老師跟學長姊還在介紹慈院的環境。「我就看到學長姊們直接衝去病房裡檢查病患的管路,像是靜脈留置針有沒有掉或脫落,管路有沒有脫落,然後看他們氧氣罩有沒有掉,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護理人員就像上人所說的,需要以『同體大悲』的精神去幫助個案,所以我期許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情。」

在這次玉里家訪當中,紀靜宜從志工身上學習到很多,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把路線圖規劃好,然後召集了那麼多人。更加重要的是,自己在投入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地體會到慈濟慈善志業的內容。

◎從付出中發現幸福 原來愛一直都在

林俐萱當初收到基金會邀約慈青,9月21日到吳江國小協助震災後的復原訊息,僅短短的六小時,他們就結合了三十幾位慈青夥伴,來響應這項善行。

「大家的初發心都非常單純,就是心中起的那一念悲心,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很微薄,結合三十幾位慈青夥伴這一念心,也可以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她說在這一次付出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哪裡需要,慈濟人都會在」這一句話所帶出的含意和力量。

地震當下,大家只顧著自己安不安全、害不害怕,但沒有想到相對平安的另一端是非常的嚴重,大橋房屋倒、還有便利商店倒塌。這是他們第一次親眼看到災區的景象,心裡很震驚但更多的是不捨。

林俐萱說:「小朋友們在當下受到那麼多的驚嚇,應該也很害怕,所以希望這次的入校復原,以我們小小的這一分心意,讓他們趕快回到原本的生活步調。」

在整個復原過程當中,林俐萱除了看到很多倒塌的書櫃,破碎的玻璃,其實更多的是大家凝聚的那一分善念。「很多夥伴其實都汗流浹背蹲在地上清理地面,合力將沉重的櫃子與書籍復位,還有人到美術室去整理滿地破碎的玻璃,整理完回到學校裡,都沒有聽到有人喊累。大家都是為了讓災民還有小朋友們感到安心,好像是在告訴他們『我們一直都在』。」

林俐萱提起當中一位叫謝景的慈青,他們家住在南投的中寮,921大地震時她還沒出生,小時候常常聽到爸爸媽媽一直在講慈濟的付出。當時地震讓他們的房子全倒成了受災戶,為了躲避餘震他們在帳篷裡面住了一個多月,後來慈濟在災區開始建了大愛簡易屋。

但是因為人數眾多,他們一直都在候補名單上徘徊,當時候她媽媽就發了一個願,如果可以入住大愛屋一定會出來做慈濟。沒想到當晚他們就被通知可以住進大愛屋了,也因此安住他們的身心。這個好因緣,也讓謝景的爸媽跟著慈濟志工的腳步,一起當希望工程的志工,現在受證委員。

謝景小時候常到環保站跟志工們學習分類的知識,在善的知識和善的環境下成長。因為成長過程中都是在慈濟裡面度過,她在小時候曾認為慈濟總是剝奪了爸爸媽媽的時間,直到後來她上了慈濟高中、慈濟大學,到進入慈青社當了幹部,慈濟那一分共同凝聚的力量跟善念,讓她深深的感受到付出真的可以很快樂,也可以做得很歡喜。這一次延續921的因緣,她到了災區也發現到,其實自己真的很幸福。

同時和他們一起去服務的志業體同仁告訴林俐萱,她在這次的復原行動,看到那麼多慈青夥伴來響應,覺得這個世界又有希望了。通過這次的活動林俐萱也感受到,原來自己那麼微薄的力量,也可以影響到這個社會,大家都是有福報的人,才會有這一次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

那一天復原結束之後,吳江國小謝明生校長跟他們分享了學校的歷史,接近末尾時,林俐萱看到校長感動到眼眶泛淚,淚水就快決堤地說,「明天一定要和他們三十幾位小朋友說,有一群他們不認識的慈濟人,坐了兩個小時的車來到吳江國小……」她說,謝校長是想要藉由這次我們到學校進行支援的活動,讓小朋友同時也學習到,在未來也可以把慈濟人這次無私的愛延續下去。

林俐萱:「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付出無所求中,得到的那一分感動和溫暖,感受到到師公上人所說的『付出愛心就是福』。因為我們都有著共同的身分,我們都是慈青,大家團結凝聚這一分善念,讓我們把握當下去學習付出,做一個手心向下去幫助別人的人。」

林俐萱生在馬來西亞沒有地震的國家,通過這次的行動,感覺到自己是非常幸福和有福報的孩子,也反思到,「這次的地震是在點醒我們,無常其實離我們很近,把握當下才是最真實、還有實際的。」

她同時深刻希望可以透過年輕人的行動力和感染力,把這一股清流流傳到校園裡面響應,邀約大家一起來抓緊腳步去行動,為這個地球做出一點付出還有改變,而一股行動力就從慈青夥伴們開始做起。

圖左 :星期五(9/23)晚上召開說明會時,慈濟科技大學紀靜宜說,當時師姑才提到要去做家訪。其實她沒做過家訪,根本不知道家訪要記錄什麼或做什麼,其實是非常緊張的。(圖為線上說明會截圖畫面,由紀靜宜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出發前,志工們就已經準備好每一袋的禮包,裡面內容都不馬虎,上面還有一個平安吊飾。(圖由紀靜宜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在這次玉里家訪當中,紀靜宜從志工身上也學習到很多,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把路線圖規劃好,然後召集了那麼多人。更加重要的是,自己在投入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地體會到慈濟慈善志業的內容。(圖由紀靜宜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在這次玉里家訪當中,紀靜宜記錄到的受災狀況,她協助拿手機幫忙拍照,然後用Google表單記錄下每個個案需要幫助的地方,還有他們的家裡情況。(圖由紀靜宜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這次玉里家訪「人苦我悲 人傷我痛」的體驗,慈青與慈濟師姑師伯們合照留下珍貴的回憶。(圖由紀靜宜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出發的車上,林俐萱除了交代當日吳江國小復原活動的工作要點與注意事項,也非常感恩所有前來參與的慈青夥伴。(圖由林俐萱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哪裡有需要,慈濟人都會在。」慈濟大學林俐萱說吳江國小復原活動發出邀約時,得到非常好的響應,大家的初發心都非常單純想要出一分力,為這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圖由林俐萱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吳江國小校長謝明生感動到眼眶泛淚,淚水就快決堤的說,「明天一定要和他們三十幾位小朋友說,有一群他們不認識的慈濟人,坐了兩小時的車來到吳江國小……」校長想要藉由這次慈濟人的支援,讓小朋友學習,把這份無私的愛延續下去。(圖由林俐萱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從無所求的付出中得到的感動跟歡喜,讓慈青們發願要把握當下學習付出,做一個手心向下幫助別人的人,把這分溫暖的愛傳遞下去。(圖由林俐萱提供)[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