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教室的緣起與回首

2022/01/30| ◎陳靜慧/日本報導
列印
日本分會於2006年1月秉承證嚴上人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理念,合併語言教學的中文班,與人文教學的親子班,改稱為「人文教室」,配合日本學制每年春季、秋季,招收新生入學沿革至今。

2007年3月首次舉行年度結業式暨聯誼會,一方面肯定並鼓勵學生們一年來的勤學,同時親師生與慈濟志工四向聯誼,並決議四個班的家長代表,協助平日之聯絡事項。

◎志工的搖籃 快樂親子班

從起步就豐富多彩,源自於多年的親子營經驗。最早在1991年就成立「華語正音班」。1999年志工經三個月籌畫,於群馬首次舉辦「快樂親子靜思營」,內容有手語、短劇、靜思語、中文、環保等。2000年於山梨成立親子班。

2002年日本分會新會所啟用,九層樓的建築,是結集無數愛心的道場。這年,重新開設中文班,並試辦「親子二日營」。

志工許麗長專程回到臺灣帶回許多資料與經驗,2003年邀約隨先生來日的陳靜慧加入志工,承擔起年度課程的設計。「因為畢業自師範學校,對教育就是有使命感;那時還不懂得慈濟,還好有很多的參考資料,再加上不斷從網路上查閱慈濟海內外學校的訊息,從中自我學習。」陳靜慧說。

執行長張秀民籌備會議中說明:「以慈濟人文精神來教導孩子,期待學員成為身心健康、自利利他的小菩薩。」自此,這座落於大東京都會區一角的日本分會,有了新的使命與夢想,志工們無比興奮。2004年組織章程確立,每月一次以人文教育為主軸的「快樂親子班」正式招生,正副執行長擔任班主任。

每月課程有不同主題:例如7月「慈悲」,首次跳蚤市場課程,教導惜物與布施;活動最後,在燭光環繞中,大人、小孩都依序到前方,把一日所得捐出,硬幣著地的聲音,是愛的響板;11月主題「行善」,首次在新宿御苑舉辦戶外教學,分組攻站遊戲。

2005年2月,首次為南亞大海嘯街頭募款;7月,首次與茨城縣華僑總會舉辦青少年夏令營;8月首次前往機構交流;11月首次參加義賣會出攤。快樂親子班志工,以父母心來愛天下的孩子,學習當別人孩子的另一個爸媽。

◎專業教師陣 春風又化雨

每月一次的親子班以「人文教學」與「親子活動」為主軸,2006年與中文班合併後,改為每週日上課,課程也改以中文教學為主,人文課程為輔。

2007年河村吉美接任課務設計,隨著中文熱興起;2008年邀約研究華語教學的李彩蓉老師加入。河村吉美說:「我和李老師透過網路,也走訪華人餐館,還到附近的社區投信箱,擴大宣傳與招生。」成果見效,學生由原先二十多名學生增至六十多名,班級也增加至兒童班十班,成人班三班,同時邀聘多位華語教師帶班。

人文課程方面,規劃非上課時段之象棋、書法課程等,「靜思語」時段,實施混齡教學,3月首次舉辦教學參觀日與教學說明會。9月,由來自臺灣的教聯會的林美雲老師近半年策劃指導,演出靜思語布板戲——「孝順的烏鴉」,成果發表會上親師生一百六十餘人,表演手語、歌唱、靜思語背誦、話劇等。

2009年學生持續增加,於下午時段提供成語故事、中國結、茶藝禮儀、象棋、課輔、日文等才藝課程,供學生或家長課後選修。5月時前往埼玉縣,首次舉辦「戶外親子三日營」活動,藉由野炊、大地遊戲、野外尋寶、星座觀察等方式育教於樂。10月起,靜思語教學改為全體兒童班,共同上課方式實施。

2010年,畢業自師範學院的陳詩萍老師加入陣容,參與華語文及靜思語共同教學。陳詩萍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因緣認識慈濟,之後成為教聯會老師,結婚後來日定居東京。加入人文教室志工後,一起承擔教務規劃至今。

◎通關與認證 等候在門口

2012年,再度隨先生調職回到日本的陳靜慧回歸團隊,持續推動行政、教學各司其職,建立專業分工、理念合心的教育團隊。10月開始,每月規劃一系列「認識慈濟」的課程,邀請志工近距離分享。志工們以過來者身分,常提醒家長們,讓孩子多說中文、多做家事、多回臺灣、多來慈濟,在人與人之間學習人文禮儀。

2013年5月起,課前實施「靜思語密語通關」,自此志工們每個上課日等候在分會玄關,從孩子進入大門,就以「愛的密語」來互動。課後推動「朗讀認證」,由志工、家長擔任認證老師,小學員們下課後,輪流排隊大聲讀誦課文,至今仍是最溫馨動人的畫面。

2015年,因日本3.11因緣受證的志工陳雅琴加入行政,參與活動規劃至今,不論是文書製作、名冊管理、教學支援、教材管理等,都全力在幕後協助。

十多年來有無數的志工無私付出、愛心灌溉。「我的孩子轉變很大,開始在家裡會主動說中文」、「我住得遠,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慈濟的禮儀與慈濟的人文」、「慈濟用心和家長互動與溝通,讓我們得到心靈的充實,我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付出。」每句話都是無上的禮物。

陳靜慧憶起2004年記錄志工心路的一封信——「我們是一群守候的園丁」:
每一個月我們都已選好了種苗,名字或是親恩,或是慈悲,或是平凡等等不一。

你們就像是一隻隻小小彩蝶,用薄薄的羽翼,穿破遙遠的天空,輕輕降落這裡……我們別無所求,只要你和我們一起來數數這園裡的花片,聞聞這土的芬芳,我們已感到極大的幸福。

是的,我們是一群守候幼苗的園丁!

圖左 :每月一次的親子班,以人文教學與親子活動為主軸,2006年與中文班合併後,改為每週日上課,課程也改以中文教學為主,人文課程為輔。[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執行長張秀民(左三)說:「慈濟人文精神來教導孩子,期待學員成為身心健康,自利利他的小菩薩。」[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人文課程方面規劃非上課時段之象棋、書法課程等,2008年成果發表會上親師生一百六十餘人,表演手語、歌唱、靜思語背誦、話劇等。[攝影者:王秀寧]
圖右 :2009年學生持續增加,於下午時段提供中國結、成語故事、花道、茶藝禮儀、象棋等才藝課程供學生或家長課後選修。[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2003年隨先生來日的陳靜慧(左)剛加入志工,即承擔起年度課程的設計,隨後陸續推動行政、教學各司其職,建立專業分工、理念合心的教育團隊。[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2001年,畢業自師範學院的陳詩萍老師(左)加入陣容,專職負責靜思語共同教學。陳詩萍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因緣認識慈濟,之後成為教聯會老師,結婚後來日定居東京。加入人文教室志工後,一起承擔教務規劃至今。[攝影者:陳文絲]

圖左 :親子班志工,以父母心來愛天下的孩子,學習當別人孩子的另一個爸媽。[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首次跳蚤市場課程,教導惜物與布施。[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2008年李彩蓉老師(中)加入人文教室。河村吉美(中右):「我和李老師透過網路,也走訪華人餐館,還到附近的社區投信箱,擴大宣傳與招生。」成果見效,學生由二十多名增至六十多名,班級也增加至兒童班十班,成人班三班,同時邀聘多位華語教師帶班。[攝影者:吳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