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志業 接力勤播善種

2022/02/01| ◎陳詩萍/日本報導
列印
生活教育和人品教育,是慈濟教育的核心理念,證嚴上人呼籲「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有愛就無礙」。日本分會的「親子班」,歷經多年的轉變,不變的是要在孩子心中從小就種下善的種子,將來行為就不容易偏差,也是淨化 人心的源頭。

◎分秒不空過 步步踏實做

河村吉美(慈鈞)於2006年受證,以前是人文教室總窗口、教師,現任日本分會南關東和氣組長。

1991年慈濟華語正音班在廣尾的中正堂會館開辦,因劉秀菊老師的邀約,致力於中文的教學,和慈濟的因緣也因此萌芽。

從老師到慈濟委員的歷程,是感動於慈濟教育志業以「慈悲喜捨」為校訓,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優質教育。培養彬彬有禮,懂得孝道和感恩心是教育中最需要實踐的一環。

2002年日本分會搬到大久保現址,當時與邱淑美老師和翁惠玲老師一起帶拼音班,並開始融入靜思語教學。

2007年擴大招生,學生多,卻人手不足,河村吉美教學之餘要教務兼行政;而活動所需各種海報和教學手冊,從美編到裁訂之類大小事都要自己來,從不會學到會。做中學,學中覺,深深體會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把握當下盡所能付出,成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教育不能等 有愛就無礙

陳靜慧(慈憌)於2006年受證。以前是人文教室總窗口,也是日本分會南關東和氣副組長、教聯會志工。

談起人文教室的因緣,陳靜慧記得2002年隨著駐日代表處的婦女會參訪慈濟,當時大久保的東京會所於2001年12月8日剛啟用不久,希望能夠成立「親子班」,慈濟志工許麗香知道陳靜慧原本一位教師,邀約她策劃主持。

當時,有以中文教學為主的「中文班」,和以親子人文活動為主的「親子班」雙軌並行,到2007年合併為「人文(中文)教室」至今。陳靜慧從老師到志工之路,也是寬闊自我生命的歷程。

相較於以前,只是專注在課程中的內容,而慈濟的人文教育方向,是引導孩子把心門打開向全世界,做一個愛己、愛人,也愛萬物眾生的人,陳靜慧相信能成為這樣的人,人人都是人品典範。

陳靜慧回首起發心立願有三層的原因。第一,因為是師範學校畢業,早期都是公費生,等於是受國家栽培,所以對教育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第二,就讀師專時就參加「仁愛工作隊」,假日常策劃活動到身障學校或育幼院陪伴院童。第三就是當時東京新會所剛成立,看到志工人手很不足。因為這些因素,當時雖然剛來到這裡,陳靜慧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承擔起來。

那時陳靜慧雖然懂一些教育,但是不懂慈濟,還好許麗香從臺灣帶來了很多參考資料,也不斷從網路上查閱慈濟海內外學校訊息和報導。

雖然說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是因為剛開始推動,一切從零開始,加上陳靜慧被期待與被授命,身在海外沒有可以諮詢的人,所以她要求自己不能有問題,只能找答案,其實壓力很大,還好她是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所以抗壓性強,只許自己咬緊牙根向前行。

慈濟人文教育的實踐,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和人品教育,是慈濟教育的核心理念,要圓滿的實現,愛的能量是最重要的。來到慈濟,不論大人、小孩,都在學習愛的智慧與方法,證嚴上人永遠是最好的導師。

陳靜慧覺得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有愛就無礙」。

◎不歸不聚緣 把握好因緣

羅文伶(慈璐)於2015年受證。以前是人文教室教師及教務組長、日本分會北關東互愛組長。

2012年3月重回久違二十多年的日本分會,已是身為人母的羅文伶,感嘆時光催人老;一晃眼孩子長大了,她也跟著一起長大,是憂是喜五味雜陳。

羅文伶從踏進日本分會的那一刻開始,塵封已久的聲音,突然跑出來指點一番,「有人邀約我、需要我,我必竭盡心力,使命必達。」她對著二樓的觀世音菩薩說出了心中的聲音。

志工量達(思道):「文伶師姊,您可以來幫忙人文教室的行政嗎?」這一句話,讓她與人文教室產生了連結,同時也開啟了她對華語文教學的認知與興趣。

羅文伶從行政走入教學,則是受陳静慧的邀約,對她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個大禮物。曾經懷念過以前的教學時光,竟然現在又可以再一次的實現自己的老師夢,她當然義不容辭地歡喜接下這分大禮物。

受證前、受證後,對於志業的承擔,羅文伶依然保持著哪裡需要她,她就去哪裡,靜思語:「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把握好當下的因緣,創造無限的可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教育是一分「捨」的工作,要有熱誠,要有方向,且要有耐心。週日上午連續二個小時的華語課程,如何讓孩子喜歡來上課呢?身為老師的羅文伶,又能給來上課的孩子什麼呢?

人文課程、華語教學這兩項如何二合一呢?對象是五、六歲在日本長大的孩子,對於華文文化有興趣嗎?對慈濟人文有概念嗎?想想想!不如起而行。只要跨出第一步一切就不難!也讓我在日後學習到,任何事一定要身體力行,「對的事,做就對了。」

靜思法脈的「法」,就像空氣無所不在,而證嚴上人也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聞法如見師,思師如師在,上人的願比海深、比天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作為靜思弟子的羅文伶,就要有與上人相應的心,把心量打開,讓正能量照進內心深處,去除慳貪、瞋恚、癡闇,生生世世走在這條菩薩道,才能有自利利他的好因緣。

◎慈二代接棒 灑播善種子

林偉權(本承)於2016 年受證,發願作人文教育志業相關的事。現任入門二班老師。

受母親(李阿利)以前承擔興辦兒童精進班、慈少,一直到慈濟社區大學的影響,從小就與慈濟有深厚的緣分。2014年林偉權來東京後,便到日本分會看有什麼可幫忙的,隨即受到志工陳雅琴(慮弘)的邀請,做兒童中文班的助教。

再者,林偉權當時對土耳其的滿納海學校一事深受感動,認爲孩子是很單純的,給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相對的吸收和成長。此外,中東諸國因為長年戰火的問題,讓很多小孩,因出生背景而被迫在讀書的年紀,就要學會用槍械,致使他們從小學會仇恨。

然而,滿納海學校的教育,在中東文化的背景中,因融入慈濟人文的影響,孩子們的眼神則是充滿愛和希望,林偉權在得知臺灣花東風災嚴重後,這群孩子自發性地在學校內發起募款活動,懂得助人的孩子是真正幸福的。因此受證後,他更堅定在兒童中文班付出。

林偉權擔任兒童中文班老師四年以來,認識到理想和實踐有明顯的差距。因為不是學教育學分體系,尤其是小孩教育是相當陌生,只能夠考究自己過去學習歷程中,碰到的經驗和感受去教小朋友。但每個小朋友的個性、狀況和吸收程度不一,無法全面妥善照顧到所有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真的很不容易。

再者,因中文班的屬性比較近似於補習班的模式,老師在教學上沒有教導孩子上課規矩和學習態度的絕對權,如是碰到學習意願不高的小朋友,教學效果就不是很理想,提起孩子的學習意願有難度,方法還需要再摸索。

又因為日本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普遍較幸福,有很多選擇與外在誘因的影響,小朋友的人格轉變或有叛逆傾向出現時,林偉權由於經驗不足,無法適當的引導孩子,接觸孩子的時間,也相較學校的教師來說不長,無法很貼近的關懷孩子。

林偉權說:「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的,也是藉由教學的過程中,來琢磨自己的心性。自己的轉變比起剛開始的時候比較穩,感覺比較不會被學生騎在頭上,而自己也是在持續的學習。」人文和教育真的不容易,能否達到效果不是很確定,而孩子的成長回饋看不到,就是默默的祝福。

林偉權最受用的靜思語是:「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

◎不要小看自己 人有無限可能

黃韻璇(慮璇)於2015年受證,現任人文教室入門二班老師,教務副組長,
現任日本分會南關東互愛組長。

身為慈濟家庭的第三代黃韻璇,大學開始加入慈青,之後參與臺北萬華區大愛媽媽一起入校園帶「靜思語教學」。她謹記上人呼籲要在孩子心中從小就種下善的種子,將來行為就不容易偏差,是淨化人心的源頭。

可能因為身為媽媽,黃韻璇特別記在心裡,所以非常感恩搬到日本後,能在人文教室付出的機會。能與日本人文教室結緣是志工陳靜慧的引薦,有機會成為「靜思語小組」的一員,協助每個月一次的靜思語教學的教案和執行。

2019年有因緣,黃韻璇成為人文教室師資群的一員,除了中文教學之外,希望更能讓學生暸解靜思語的內涵,包括知足、感恩、孝順、精勤、助人等的慈濟人文精神,就是培養自愛愛人,進而自利利人的能力。

雖然他們年紀小,真的不能小看他們。有一次,黃韻璇介紹「竹筒歲月」時,問學生每人心願時,竟然很少是為自己許願,很多都希望疫情能趕快消除,大家都能快樂的生活,也有幫自己弟弟許願,考上理想的學校等。

黃韻璇很喜歡「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這句靜思語,她常常用來勉勵自己,也希望傳遞給她的孩子和學生們,希望他們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能常保有信心、毅力、勇氣,克服必然迎面而來的挑戰與困難。

這一切都始於現在,黃韻璇要在他們身上撒下的愛與善的種子,有一天能萌芽、茁壯、成熟;從小樹長成大樹,大樹開花結果,種子又能再播撒出去,這就是「一生無量」的善的循環。

◎與慈濟有緣 為教育播種

陳詩萍是教聯會老師,現任人文教室老師及教務組長,從2010年10月開始任教,期間雖曾間斷過,但至今仍持續任教。

因結婚而到東京定居的陳詩萍,剛開始人生地不熟,想到可以到慈濟,因此與日本分會結緣。2010年開始擔任《雙月刊》志工,協助校稿,後來在河村吉美師姊邀約下,擔任人文教室教師。

陳詩萍在新竹師範學院求學期間,曾參加仁愛工作社,覺得能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幫助別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畢業後在臺北市修德國小實習,當時的輔導老師剛好是慈濟委員;適逢921大地震,跟著老師參加慈濟活動,到南投帶營隊,因而接觸慈濟。

成為正式老師後,開始參加「慈濟靜思語研習營」與「參與親子成長班」的志工,也將靜思語帶進班級課程中。來到日本,沒想到能在慈濟人文教室再任教職,更覺得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付出一點力量。

陳詩萍感恩志工河村吉美與陳静慧之前的努力,人文教室已經上了軌道。2018年開始參與人文教室教務規劃後,發現自己在這方面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仍多,還好身邊許多委員志工與老師的鼓勵與協助,讓教務工作得以順利推動。現在的目標是人文與中文教育並重,並更制度化,這是她希望努力的方向。

這些年來,有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師承擔起教育的重責大任,也是孩子們的一種福分。

圖左 :承擔人文教室兒童中文班窗口時,河村吉美教學又兼課務與行政。[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林偉權發願做有關人文教育的事。[攝影者:李月鳳]

圖左 :黃韻璇老師期待將愛與善教導給孩子們。[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陳詩萍老師覺得要好好珍惜與慈濟的緣,為教育付出一點力量。[攝影者:吳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