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慈青棒棒相傳 走過30的珍貴足跡

2022/02/03| ◎陳思道/日本報導
列印
日本慈青的年齡層分布很廣,有就讀日本語學校的學生、大學生、大學院生,也有打工簽證的社會人士,大家來到日本後,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接觸慈濟,而只要是年輕人,日本分會都稱呼他們為「慈青」。

◎活動中培養情誼

從日本分會在1991年成立時,就有留學生出現,不過當時還沒有「日本慈青」這個名稱。他們主動前來協助,從草擬章程、幫忙《雙月刊》打字、編排、撰寫文稿到策劃活動等,都有年輕學子的身影。在不影響功課之下,他們經常跟著志工去做訪視關懷,也參加學校義賣,比如在三鷹國際交流義賣時,除了使出渾身解數募愛心外,也上臺演繹手語。

隨著愈來愈多的留學生參與,在日本「第一顆種子」志工謝富美的鼓勵之下,1996年6月11日正式成立「日本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日本慈青」。為了聯誼並接引新夥伴,經常策劃戶外活動、創意團康營等等,同時也組團回花蓮參加營隊學習。

2001年日本分會搬到現會所的初期,九樓曾經是女生宿舍,提供給慈誠委員的子女或是慈青居住,來自不同國家慈濟人子女和慈青彼此互相認識,入住期間大多數人也都參與了慈青活動。除了配合參加分會的活動之外,在2000年,日本慈青開始規劃定期的志工活動。當時每年例行的活動有每月星期日的「掃街活動」、「戶外迎新」及「三日營」。

每個月的掃街活動,大家在分會集合後,從歌舞伎町掃到職安通り後回分會。「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安)」是大家的默契,除了和路人道早安外,還有一個意思是請讓出走道,讓路人或腳踏車可以通過。掃街完回分會,整理垃圾、清洗用過的用具和志工背心後,分會的志工們總是貼心地準備早餐,讓慈青享用,掃街活動一直持續到311東日本大震災左右。

每年的「みどりの日(綠之日)」,日本慈青會在新宿御苑辦戶外迎新,接引新朋友加入的同時,一同在新宿御苑賞櫻,並享受分會志工幫忙準備的愛心午餐。

每年的母親節感恩活動,是日本慈青感恩志工照顧的時刻。除此之外,慈青會著手統籌「三日營」,讓新進來的慈青,更加了解慈濟的靜態課程外,也有透過團康,增進彼此的團結力,或到戶外參與志工的動態活動等,利用三天的時間增加慈青的向心力。

◎災難中付出力量

日本分會對慈青來說,像是下課後的安親班,讓留學在外的學子們在這裡交到許多朋友,也得到了慈濟志工們滿滿的愛,如同回到臺灣家鄉一樣的溫暖。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給這群年輕人帶來無比的震驚。地震過後,東北災情慘重,救援一刻不容緩,當時在慈青們沒有畏懼,反而主動前往日本分會,希望可以盡自己的一點能力進行救災,幾乎天天以日本分會為家,從初期的蒐集資訊、製作相關簡報外,到中期的見舞金發放,年輕人們發揮了機動性,在發放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問慈青們:整個過程害怕嗎?當然害怕,但是沒人因此退縮。累嗎?看年輕人在交通工具上睡得東倒西歪,就知道不可能不累,但是整個活動是幸福的,除了可以在幫助他人中得到喜悅外,也與許多人結下一分好緣。這群在繁忙的賑災活動中依舊嘈雜的慈青們,更是培養出一分難能可貴的默契。

在2011年底,帶著這過程的感想,日本慈青大陣仗的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參與「海外慈青幹訓營」,更是首次承擔了文書組的工作,真的是挑戰。但是可以與他國的慈青進行交流,像是同學會般,大家都很歡喜。後期的現在,雖然結束了見舞金發放,也多次隨日本分會的腳步,回到東北進行關懷的活動。

日本慈青們也學習深入當地,藉由在東京大學的「學園祭擺攤」,與學生們分享東北震災的點滴,也前往山梨協助植苗、插秧收稻多次,在當地的老人養護中心與老菩薩歡喜歌舞,也在寒冬前往東北深山協助剷雪等,每次雖然迴響可能不大,但慈青們深信,一點一滴都是種下一顆善的種子,只需靜待發芽結實的那天。

日本慈青大部分都是留學生,三四年一個週期,來來去去,雖然最終扎根在日本的不多,但每個當下,都是一個美好的因緣,每每回憶起那個當下,大家都會心一笑。在日本的慈青生活很充實、很幸福,也很感恩。

圖左 :2007年3月30日,「慈青二日營」留下愛的足跡。[攝影者:吳惠珍]
圖右 :2007年3月30日,舉辦「慈青二日營」,學員專心學習。[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2007年4月15日慈青掃街活動,讓街道變得整潔又乾淨。[攝影者:林真子]
圖右 :2010年4月18日舉辦「慈青迎新活動」,彼此相見歡,其樂融融。[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後,日本慈青協助「見舞金發放」。[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11年12月29日,日本慈青參加 「全球慈青營」。[攝影者:吳惠珍]

圖左 :2014年7月3日慈青夜訪。[攝影者:陳文絲]
圖右 :2001年12月8日是日本分會「10周年慶」,慈青朗讀,慈濟志工辛碧紋敲竹板,歡喜慶賀。[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