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起伏 陳俊耀醫師熱忱不息

2022/03/31| ◎徐敦盈/新加坡報導
列印
近來因「奧密克戎型新冠病毒」快速傳播,造成本地確診人數大增,讓人不禁回想起兩年前的疫情初發期。

在湖畔全科醫療診所,住診醫師陳俊耀始終面臨不少挑戰。工作量增加,醫療操作指南不時調整,自身被感染的風險 提高……方方面面都需謹慎考量。

◎醫人又醫心

在染疫人數節節升高的情況下,遠端問診、線上看診已經成為新常態。與此同時,前來診所看診的病患人數也沒減少。陳俊耀醫師自2019年來到診所服務,以往每天上午看大約十六名病人,現在已增至二十人以上。

「門診工作在過去兩年中,面臨不少挑戰。現場掛號看診的人數增加,對於我們提供給患者的醫療服務,有很大的影響。很難有兩全其美的方法。我們都很想跟病人多互動,但是診間外,候診人數很多,我們不想讓大家久等,只好加快看診速度。」陳俊耀說。

為了儘量防止疫情傳播,診所不鼓勵病患在診間逗留。但慈濟醫療人文的落實,是希望不只醫病,更能醫人、醫心。因此陳俊耀想盡力保持這一分病患與醫護之間的溫度。

「在這裡服務的三年來,跟固定回診的病患們,已經培養了一定的默契,看診過程可以比較快。但新病人到來時,我儘量花一些時間,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懷和溫度。」

◎醫者初發心

慈濟人文精神很難訴諸言語,卻是吸引陳俊耀投入慈濟醫療志業的關鍵。自2008年入讀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當時還是醫學生的他,即加入慈青社,積極投入各項活動。

畢業後南下新加坡,陳俊耀在公立醫院及綜合診療所服務了幾年,完成了家庭醫學醫師的完整訓練。就在此時,慈濟醫療志業正在招聘醫師,機緣正向他招手。

「是與慈濟的緣份,牽繫著我。最終我決定投入志業體服務。這裡就像是我的家,回家幫忙,是本分事。」

身為醫者,無悔於行醫助人的使命,在專業領域之外,陳俊耀的個人生活,也在不知不覺間為疫情所影響。雖然在診間有完善的防護裝備,他仍隱隱的擔心,自己會將病毒傳染給身邊的人。

為了儘量不影響同住的哥哥嫂嫂,和年幼的侄兒侄女,陳俊耀總是在診所待到很晚才回家,也儘量減少社交活動。因為他知道許多醫療的同行朋友們,為疫情付出了更多。

◎有願就有力

身為湖畔全科醫療診所的住診醫師以外,陳俊耀還需兼顧每兩週一次的慈濟義診中心(紅山)的義務醫師值班。

疫情期間,為了避免不同醫療單位之間的交叉感染,能來排班的義務醫師更少了。缺乏人力時,陳俊耀總是默默補位。同在團隊中的夥伴,都見證了他對醫療服務的熱誠。

「陳醫師是一位很勤奮又有責任感的好夥伴。」住診醫師何欣芩醫師回憶起,一次在義診中心值班,有位女士特來表達對陳醫師的深深謝意,因為就在幾週前,這名女士走進診所,原本只是想診治肩膀疼痛,但陳俊耀警覺而細心地安排了心電圖檢測,發現病患有心肌梗塞的風險,當機立斷地呼叫救護車。

當時已到了休診時段,陳俊耀仍持續陪病患等待,堅持將她送醫。一到醫院,這名女士馬上被安排冠狀動脈疏通手術,才撿回一條命。由此可見醫者的用心,改變了病患的命運。

「陳醫師非常耐心地解釋慈濟義診的運作,令我安心不少。他是一位熱心助人和有親和力的醫師,對於病患的請求,總是竭盡所能的付出他的時間。」曾在慈濟義診中心服務的陳思薇醫師,回憶起第一次投入服務時,陳俊耀醫師的陪伴,至今仍令她感覺溫暖與感動。

◎充滿了動力

疫情下醫療人員因壓力與疲憊而請辭,在過去二年時有所聞。對於陳俊耀而言,即便行醫路上挑戰重重,他心中從未有打退堂鼓的念頭。

「每當我們回想起行醫的初發心,就會再次覺得充滿了動力。在慈濟,醫療不僅是醫療,而是帶有人文的法喜,這也是支持我能繼續前進的力量。」即使工作繁重,陳俊耀感受到「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只要能利益病患,我們投入的時間就值得了!」

這分視病猶親的溫度,病患們都感受在心。有些固定來看診的病人,把陳俊耀當成老朋友,即使沒事,也想來跟他打聲招呼,聊聊近況,並帶來食物與醫護們共用。這分厚實「愛的存款」,見證了陳俊耀這幾年點滴的累積。

疫情變化無常,也許人們都得學著和病毒共存,但只要有像陳俊耀醫師一樣的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終將迎來撥雲見日的日子。

(資料提供:潘在祥)翻譯/ 徐敦盈

圖左 :在湖畔全科醫療診所任職的陳俊耀醫師(左)為病患進行快篩采檢。[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為疑似確診的病患看診前,陳俊耀醫師都需換穿上悶熱的全套個人防護裝備。[攝影者:曾美珍]

圖左 :陳俊耀醫師受邀與慈青分享,行醫工作的使命與經驗。[攝影者:王慷蕊]
圖右 :陳俊耀醫師(前)在2019年慈濟人文青年中心開幕典禮中呈現《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的靜思菩提鐘鼓演繹。[攝影者:王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