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下 社區診所的變與守

2022/03/25| ◎楊淑元/新加坡報導
列印
「哈囉阿嬤,我是Dr. Tan陳醫生,您精神好嗎?」星期五下午,湖畔全科醫療診所醫生陳俊耀透過視訊遠距問診,一邊微笑對著手機鏡頭揮手,一邊用福建話向手機螢幕裡的老婦問好。

回到3月11日這一天上午, 是陳俊耀的門診時段。他在兩間診室之間來回穿梭,每看完幾個病人,就迅速換上全套個人防護裝備(PPE),快步走入另一間診室,為有急性呼吸道症狀或在家自測冠病結果呈陽性的公眾,做抗原快速檢測(ART)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測試,檢測完畢又繼續看病,沒有一刻停歇。

為年長患者遠距看診、採集鼻咽拭子樣本,成為陳俊耀在疫情下的工作日常,這在從前是無法想像的。

◎病毒衝擊 社區醫療掙扎

到湖畔全科醫療診所看診的,多是高齡、患有慢性病的病人,他們也是新冠疫情下最為脆弱、重症和病亡風險高的一群。因此,這家全科診所雖沒有像醫院抗疫第一線那樣,經歷與病毒直面廝殺搏鬥的驚險,但抗擊疫情的兩年來,診所在社區裡肩負先行把關的角色,承擔分流、採檢與轉診任務,長期照顧、救護高齡慢性病患者,在力所能及下,協助守住新加坡的醫療量能。

踏入診所,從門口就有專人引導路線,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大廳分區與動線清楚,登記、等候、問診、篩檢、再等候、付款、拿藥,大家各司其職且分工明確,現場沒有多餘的群聚與走動,人流不斷卻沒有一絲煩躁氣息。

但實際上,情況非比尋常,見到的每位職員:醫生、護士、前臺人員和清潔工都告訴記者,奧密克戎(Omicron)冠病變種毒株讓社區病例激增,工作量變得繁重,很多時候都忙得喘不過氣。陳俊耀說:「農曆新年後,就一直這麼忙,每天都在衝衝衝!」

◎疫情以來 最忙碌的時刻

新加坡政府在2021年8月改變防疫策略,謀求「與病毒共存」。時隔半年,人們陸續接種疫苗加強劑,也漸漸習慣隨時在家做冠病檢測,大家似乎已經平靜地進入了正常生活。不過,在2022年2月,湖畔全科診所和大多數社區全科診所一樣,經歷了疫情以來最忙碌的時刻。

湖畔全科診所早在2020年4月,主動加入政府計畫,成為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s,簡稱PHPC),提供拭子檢測(Swab Test)服務,讓病患在檢測後立即回家(Swab and Send Home,簡稱SASH),減少到處移動和與其他人接觸。

這項計畫一直持續至今,當奧密克戎來勢洶洶,社區疫情爆發、確診病患大量增加,儘管診所已設下冠病篩檢人數上限,人手仍一時吃緊。影響最大的,或許是每日上午須兼顧門診和拭子檢測的醫生。

以其中一位負責醫生陳俊耀為例,疫情前,他一個上午看十六位病人左右;現在,他在看病間中還要擠出空檔,為約莫八位民眾做檢測和簡單問診,算起來病人增加了五成。

最高峰期,陳俊耀曾在一個上午為十六人進行拭子檢測,要進行檢測的病人源源不絕進來,而擠在大廳候診的人群仍未能消化。當時農曆新年假期剛結束不久,本土確診病例接近單日兩萬,並且還在繼續攀升。

好不容易撐過忙碌的九小時,陳俊耀還得抓緊下班前的空檔,通過電腦系統上報冠病檢測結果給新加坡衛生部,長期下來,不禁身心疲憊,「每天早上都在衝,有些天是特別忙的,接近下班還要花時間一個個提交(檢測報告),每一天都這樣,說不累是騙人的。」

◎努力守住 社區民眾健康

慈濟基金會(新加坡)西醫室醫療顧問林文豪醫生坦言,疫情下要維持足夠的醫護人力,始終是眼前最大的挑戰。

回溯2020年的疫情初期,政府剛宣布啟動PHPC計畫時,林文豪說,當時醫護人員開會討論後,很快就達成共識,同意加入計畫。他感恩醫護同仁的挺身而出:「現場沒有一個人反對,大家都同意說我們一定要做(加入計畫),完全不畏懼病毒……這的確是我們必須做的,(社區全科診所)應該要提供支援,以阻止疫情擴大。」

經過調度與訓練後,診所設置的篩檢診室逐漸上軌道。負責快速篩檢和分流的工作環境考驗大、風險也大,林文豪儘量安排身體健康、家中無老人小孩的同仁上陣,並以客觀資料佐證,很快就安住大家擔憂的心。

他說:「穿上連身防護衣,一整天下來就悶出一身汗,連上洗手間也成問題……(但)沒有人是被強迫的,最重要的是讓大家理解,作為一家診所、身為慈濟的一分子,為什麼我們要去做,因為這是對的事情。」

不過,林文豪亦坦言,今年在奧密克戎衝擊下,湖畔醫療診所人力十分緊繃。他透露,今年2月,前臺負責收銀的同仁染疫,休養期間,得知就診患者多、人員緊缺、工作繁重的消息後,也抱病在家工作。

◎溝通橋梁 盡力解釋安撫

往下承接社區民眾需求,往上連結急重症轉診,社區診所扮演著冠病患者到大型醫院前分流的角色;同時,當疫情發展和政策調整都瞬息萬變,他們也是政府政策和民眾間直面溝通的橋樑。

湖畔全科醫療診所駐診醫生何欣芩舉例,政府在疾病應對級別(DORSCON)提升至橙色後曾一度規定,當病患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全科醫生須給出五天病假,期間病患不許踏出家門。她說,當時很多病患不能理解,甚至會和醫生「討價還價」,這些情況都需社區醫生盡力解釋和安撫。

「有家長帶著感冒的小朋友看病,剛開始很不願意,跟我們協調,能不能不給五天(病假),因為他也需要上班。我們還是要堅持,要讓他轉念,雖然病假不方便,但這是在幫助整個社會(抗疫),家長聽了,後來也願意配合,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理解。」何欣芩說。

此外,疫情肆虐,然而世上不是只有新冠肺炎一種病,依然有許多疾病狀況,需要醫療協助。當急需篩檢的病患增加,一方面也就意味著會壓縮其他醫療資源, 比如病人候診時間變長,但看診時間卻縮短了。

陳俊耀解釋,來診所看病的一半以上是患有一種甚至多種慢性疾病的年長者,長年需要跟進、回診。長期接觸下來,在社區內執業的醫生,除了極瞭解病患在健康和用藥方面的問題,也能掌握病人的家庭情況等。

在疫情前,陳俊耀問診時會比較慢一點、溫柔一點;但現在病人來,只能聽重點,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慢慢來,直接解決重要的問題,這麼做也是希望病人不要待太久,畢竟診所是高風險的地方。

◎遠距醫療 成看診新趨勢

湖畔全科診所在疫情爆發後開始使用遠距醫療,通過視訊看診,陳俊耀發現,年長者也很願意嘗試線上看病。

遠距醫療解決疫情下病人不敢去診所、群聚風險的問題,陳俊耀還觀察到,對高齡或行動不便的病患而言,前來就醫的過程其實很辛苦;而且有部分病患複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病患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和醫生確認情況,就能拿到處方,或由診所寄藥。

他進一步說明,湖畔醫療診所的很多病人都擁有自己的血糖儀或血壓計,若需要其他生理資料(如心跳)或更詳確的驗血報告,診所現在也提供服務,安排護士上門抽血和驗血,甚至協助不熟悉科技又沒有親人陪伴的年長者,進行和醫生的視訊看診。

林文豪則補充,不只是遠距醫療,疫情爆發後,居家醫療服務和遠距復健,都是未來新趨勢。

採訪之際,冠病確診病例增幅已趨緩,但所有醫護人員和職員依舊忙碌,面對遠遠還未結束的挑戰,陳俊耀期許自己,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病人,切實地苦人所苦。他又第二次對記者說,也像跟自己信心喊話:「無論到下午有多累,都要把心態調好,平等心對待第一位到最後一位的病人。」

圖左 :湖畔全科醫療診所在社區裡肩負先行把關的角色,既協助冠病篩檢,也長期照護高齡慢性病患者,盡一分力守住新加坡的醫療量能。[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疫情嚴峻,在穿戴防護裝備的緩衝區,櫃子上堆滿各式防護用品,還備有小鏡子讓醫護人員調整口罩、護目鏡和防護帽。[攝影者:曾美珍]

圖左 :診所同仁每天至少兩輪消毒、清理候診區。[攝影者:曾美珍]
圖右 :踏入湖畔全科醫療診所,從門口就有專人引導路線、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大廳分區與動線清楚,人流不斷但井然有序。[攝影者:曾美珍]
圖左 :疫情發展和政策調整瞬息萬變,住診醫生何欣芩(左)說,民眾思維可能跟不上最新變化,這些情況都需社區診所的醫護人員盡力解釋和安撫。[攝影者:曾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