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會習修心 形塑眾生平等

2016/07/23 | ◎徐鳳琴/彰化報導
列印
「唉唷!我沒有什麼啦,我們這些大企業,大老闆他們真的付出很多耶。」七十多歲的謝連治師姊,客氣說著。

每星期三到彰化靜思堂,會看見幫忙做福田打掃的連治師姊,讓人深覺感佩。因為證嚴師父,創造了慈濟這個為善平臺與環境,不只讓有錢的人出錢,更願意縮小自己勤付出,互相成 就,真正修習自心,彰顯眾生平等觀之可貴。

連治師姊從分會成立,就開始幫忙清潔維護工作至今,她說著:「先生早年往生,孩子都護持我當志工。來參加慈濟榮董讀書會已經好幾年了,學到很多的觀念,也很感恩師兄直接到 家門前載我一起過來,真的很好、也很感恩。」

聽梁炎興師兄分享印象深刻。一位老闆,過年賭博輸了一百多萬元後才後悔。還有為了民俗活動,募款二十萬,顧用吊車,只為了放那一串,特別長的鞭炮。

誠如師兄所言:「此風不可長,我們要負起改善社會風氣的責任。相信媽祖也是跟慈濟一樣,救苦救難,不要讓媽祖背著汙染環境的黑鍋。」仔細想一想:「慈濟很不同,過年志工們 都在環保站回收做分類,為保護地球默默在付出。」

◎人格形塑 行住坐臥間

臺灣是民德歸厚之邦,人民的品性歸於厚道,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得以形塑人格品質,從外在的食衣住行,漸次內化為智力的平行。行住坐臥合乎禮儀,很自然內心德行就會建立。

高立夫師兄也言道:「培養人性原乃直心,只是經六緣六觸影響心靈,變成彎彎曲曲。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培養十善,是慈濟創立五十年,克勤、克儉、克難累積,至今已達九十二 個國家地區。」大家覺得,獲益最大是誰呢! 「其實布施的人,最有福!對嗎?」所以在座的各位榮譽董事,都是富中之富之人。

「人人行善,遠離災難,竹筒歲月引發善念。」讀書會場地一隅,竹筒回娘家布置得雅緻莊嚴,主持人莊絲師姊引言:「響應慈濟五十周年,感恩榮董師兄師姊們,帶著竹筒,拋磚引 玉,不忘篳路藍縷來時路。」

◎一人一善 遠離災難

梁秀米師姊分享:「孫子耳濡目染,每天都會把零用錢投入竹筒中,要讓師太做救人的事。」生活中以身作則,落實一人一善遠離災難。

除了錢存到竹筒,平時也會給孫子正向觀念,一次哭鬧著要爸爸不要上班,就對他好言勸說:「爸爸上班賺錢才有錢,讓你存到錢筒,給師太救人喔。所以你要跟爸爸祝福平安。」

他就說好啦,就在宇宙大覺者前雙手合十:「宇宙大覺者,師太,您要保祐爸爸開車平安喔。在外面,看到小朋友買糖果,就會說不要買糖果啦,會蛀牙,把錢存起來給師太拿去救人 啦。」足見落實生活正信、正思惟教育,是值得用心經營的。

談到孫子同樣歡喜在心裏的賴安國師兄,互持太太慧美(第一次出現要用全名)與女兒捐榮董,夫妻歡喜付出,也邀請同事李玉梅前來參加讀書會。慧美因為要幫忙照顧孫子,比較少 時間參與活動,談到付出能幫助別人只有法喜。

談到孫子才一歲半,看見佛珠上師父的法相,就說「拜拜、拜拜。」現在不到兩歲半看見人間菩提,電視上師父開示時,就會說趕快坐好,師公來了。畫面沒有師父,就叫人家手放 下。因為我們都沒有教他,只能說在善的環境潛移默化。 所以,感受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能進慈濟就是最好的福氣,善種子無形中已植入八識田裏。

◎付出無求 廣結善緣

在一旁忙進忙出的黃德一師兄,已七十幾歲,不見歲月刻痕留在臉上。很感恩他護持榮董讀書會多年,長期為讀書會負責音控。師兄謙遜說著:「這沒什麼啦,當時因為找不到人當音 控,來找我,所以就把它承擔起來,其實也給我學習很多,只希望能愈來愈多人參加。」

每天行程滿滿,喜歡出遊拍照的德一先生,身手敏捷,參加過無數慈善機構,單一榮董身份的他,風輕雲淡說著:「慈濟真的做很多事,真的很好。」

榮董讀書會以禮為首,以禮達理回眸竹筒歲月,吳維雄與易麗卿師姊以慈濟克難基金會克勤、克儉的精神,期勉大家邀約更多人來參加,每個月一次的共修,珍惜這一分能付出的機 會,大家共知、共識、共行,即是讀書會最大意義。

圖左 : 每星期三都會到彰化靜思堂,做福田打掃的謝連治師姊(左二)感恩:「參加慈濟榮董讀書會學很多的觀念,真的很好,也很感恩師兄直接到家門前載我一起過來。」[攝影者:陳常富 ]
圖右 : 主持人莊絲師姊與音控榮董黃德一師兄為讀書會流程討論細流。[攝影者:陳常富 ]

圖左 : 梁炎興師兄以民俗活動精闢分享,讓大家印象深刻,也仔細思考生活週遭習為常的做法,其實值得再深思修正的。[攝影者:陳常富 ]
圖右 : 賴安國師兄互持太太慧美(右一二)與女兒捐榮董,夫妻歡喜付出邀請同事李玉梅(左一)前來參加讀書會。因為幫忙照顧孫子,少了時間參與活動。但談到一歲半的孫子,看見佛珠上師父的法相,就說「拜拜、拜拜」,感受在善的環境潛移默化,終將植入意識田中。[攝影者:陳常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