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慈善 愛心奇蹟無量義

2023/01/19| ◎黃玲玲/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2023年1月15日的志工早會,由慈善組馬來西亞王綺楨(慈惟)師姊暨團隊跟大家分享,關於在尼泊爾近期所做的慈善個案,他們深入藍毘尼報佛恩,回饋佛國的作為。

在藍毘尼,慈濟志工走進社區,很容易就會看到 需要幫忙的人,是一個普遍的貧窮狀況。因此,慈善團隊的理念一定要正確,作法一定要兼具慈悲與智慧,如此才不會僅是為了幫助而幫助。所以,慈濟志工王綺楨(法號慈惟)認為要從根本下手,要廣宣法脈,講述竹筒歲月的精神,改變他們的思維與行為,才能翻轉他們的人生。

◎善緣接引 慈善從小做起

尼泊爾人有語言天分的,有非常多尼泊爾人,他們都曾經到過馬來西亞打工,所以他們能夠說非常流利的馬來語,還有當地的福建話,甚至是英文他們也是沒有問題的。

在加德滿都,其中有一位杜西師兄,他曾經在馬來西亞打工了十一年,他的老板是慈濟的委員師姊。所以在馬來西亞的時候,他已經有參與非常多的慈濟活動,並且有投竹筒的習慣。因此,四月份慈濟志工到了加德滿都之後,馬上就把杜西師兄找來,他也跟著志工一起去藍毘尼,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家鄉還有那麼貧困的地方。

慈濟志工協助一個個案,那是一位在地上爬的小男孩,在他的姊姊順利上學之後,杜西師兄非常的感動。他回到家裡之後,他就帶動他的兩個女兒,鼓勵這兩位小朋友,要為貧窮的人付出。所以,他們也開始了投竹筒,可是小朋友,他的零用錢有限,杜西學習土耳其志工的方法,告訴孩子們:「你每天只要發一個好願,拿一張白紙寫一個心願,那也是在幫助人,也是把祝福送給人。」

隨著發現的個案越來越多之後,志工也學習緬甸的慈善方式,於是透過線上,把<一把米>》這個證嚴法師說故事的動畫,跟兩位小朋友分享,<一把米>都是緬甸真人真事的故事,因此,也會附上真人的照片告訴他們,就是這一位師伯,他這麼做,然後他這麼的帶動。

兩個孩子因為這樣的薰習,他們除了投竹筒、寫好話,他們也開始了存一把米,啟發小朋友的愛心,更要讓他恆持。所以志工就找了全球各個國家的孩子,有落實竹筒歲月的例子,再跟這兩個孩子分享,他們真的都能夠聽進去,並且持續。

◎善緣引導 身雖盲心不盲

有了第一個人物的典範,所以就請杜西師兄和攸尼斯師兄,這兩位本地志工,回到藍毘尼的時候,一定要跟個案分享<一把米>他們的對象就是第一個感恩戶,也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眼睛看不到的夏拉達女士,夏拉達女士的因緣,就是來自她的孩子阿曼──趴在地上找奶瓶的孩子。

志工發現他們之後,就開始給與補助,並且讓他的大女兒去上學,因為這位女兒她是全家裡面唯一健康的。他們一家五口,媽媽看不見,爸爸有精神上的障礙,弟弟因為癲癇,腳沒力沒辦法站。所以當時的夏拉達希望慈濟志工可以幫忙她的女兒上學,因為她是家裡唯一年輕健康的人,希望她的就學能夠讓家裡帶來希望。

證嚴上人提醒慈濟人做慈善,除了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一定要想辦法改變他們的因緣果報。所以就鼓勵夏拉達翻轉手心,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做一把米的動作。志工沒有想到,杜西師兄去的十幾天之後,夏拉達就把第一包的一把米交回給志工。

志工擔心夏拉達女士只是附和志工的期待,一直等到五個月以後,志工發現夏拉達女士,她真的是有這一份恆心,她一共交給志工總數四次的米撲滿,共收到了7.7公斤的米。這一把米真是令人感動,夏拉達女士跟緬甸的農民不同,她不像烏丁屯師兄或者烏山丁師兄,能夠那麼快速地把一把米就抓進米撲滿裡面。她是看不見,她必須用聽的把這一把米抓了之後,聽著那個米的聲音,先放在一個蓋子上,再把這一把米抓進這個袋子裡面,想像著當她側著手,側著臉,用手去抓那一把米的畫面,著實不容易。

◎一生無量 愛無限善循環

一法能夠生無量,慈濟志工李麗華接續述說美善的故事。因為輟學的因緣,慈濟志工走入了翁卡沙的家,他今年十八歲,他在二歲的時候,爸爸有外緣,就離開這個家,媽媽頓失依靠,成為單親媽媽。

幸而媽媽的外家援助,母子兩人就靠著外家的援助生活、就學,但是在去年翁卡沙十七歲的時候,外家認為孩子長大了,他可以自己出來工作,就不再援助他了。於是他輟學,就去做散工,有工作才有錢養家,如果孩子沒工作,家裡就沒得吃了,因此,覺得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去讀書了。

志工去家訪,告訴他媽媽讀書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讀書才能夠改變他們以後的人生,以後的生活。看到他們的生活這樣辛苦,慈濟志工就馬上決定,要援助他們的生活費,就把物資送去,讓他能夠安心的去上學。

12月3日舉辦冬令發放,也邀約他們兩母子,參加慈濟的冬令發放。這次只有七戶感恩戶,除了送物資外,也請他們一起共餐,他們兩母子,很高興的能夠來到慈濟大家庭,感受到這種慈濟大愛的溫暖。

在冬令發放的時候,志工演出戲劇《竹筒歲月》,藉此闡述慈濟的精神理念,志工們賣力演出,就是以緬甸農民的米撲滿故事為主軸,杜西志工真的拿了個米撲滿,讓他們能夠了解。在演出的時候,志工必須從中文翻譯到英文,然後又再從英文翻譯到當地的語文,雖然很不容易,但是志工們還是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在演出的時候,可以發現感恩戶都看得很專注,感覺很攝受,尤其是孩子們看得很開心。翁卡沙和媽媽,也很專注地在看,當戲劇結束之後,特別拿著米和鍋,讓他們去感受一把米的力量。告訴他們就是這樣的動作,一把米就能夠幫助到別人了。

這一把米其實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不一定說你要很有錢、很多米才能夠助人,只要一把米,就可以幫助人。翁卡沙和他的媽媽,他們有聽進去,他回去也馬上實行這一把米的動作。所以,當志工第二個月再去發放的時候,他非常開心地把每天的一把米拿給志工,當天共有 1.4公斤的大米交給慈濟志工,因為這個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了。

◎慈濟因緣 見美善傳妙法

翁卡沙的爸爸在他二歲的時候就離開他,當他十六歲要申請身份證時,爸爸完全不來跟他處理這個問題,導致翁卡沙變成是沒有國籍,沒有身份的。學校的老師、里長也曾經去跟他爸爸溝通,他就是不願意、也不出現,然後甚至去報警,警方也來了,他爸爸也是不予理會。

但是很奇妙的,當慈濟踏入了他們的家去,援助他們之後,有了慈濟因緣,後來出現奇妙的轉變。他的爸爸竟然肯來處理他的身份問題,他也正式跟他的媽辦理離婚手續,因此,他的媽媽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單親媽媽的補助,也能夠減輕他家裡的經濟困難。還有,家裡爸爸本來留有一間房間,堆滿了他的東西,現在也把它清理掉,把整個屋子交給他們,讓他們可以有一個很舒適的居住環境,許多問題都一一解決。

志工的努力見證美善的力量,流轉美善的因緣。雖然,常住志工在尼泊爾都有很多的考驗,但是,大家都心存善念,在尼泊爾志工們沒有家業也沒有事業,只有一件事要做而已,那就是慈濟事。

每一個人都要精通慈濟的四大八法,亦即上人所要的全能的人才。所以志工團隊有一個默契,當有大活動的時候,其他的都要放下,專注在一個大活動,慈濟人的每一個舉手動足都是在傳法,從服儀到每一個動作,行進間都可看到慈濟的美,所以在這個尼泊爾,尤其是在藍毘尼,每一個家庭都知道「藍天白雲」是從哪裡來的。

圖左 :慈濟志工協助一個個案,那是一位在地上爬的小男孩,在他的姊姊順利上學之後,杜西師兄非常的感動。他回到家裡之後,他就帶動他的兩個女兒,鼓勵這兩位小朋友,要為貧窮的人付出。(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右 :志工也學習緬甸的慈善方式,於是透過線上,把《一把米》這個證嚴法師說故事的動畫,跟兩位小朋友分享,《一把米》都是緬甸真人真事的故事,因此,也會附上真人的照片告訴他們,就是這一位師伯,他這麼做,然後他這麼的帶動。(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左 :杜西的兩個孩子因為這樣的薰習,他們除了投竹筒、寫好話,他們也開始了存一把米,啟發小朋友的愛心,更要讓他恆持。所以志工就找了全球各個國家的孩子,有落實竹筒歲月的例子,再跟這兩個孩子分享,他們真的都能夠聽進去,並且持續。(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右 :有了第一個人物的典範,所以就請杜西師兄和攸尼斯師兄,這兩位本地志工,回到藍毘尼的時候,一定要跟個案分享一把米。他們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第一個感恩戶,也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眼睛看不到的夏拉達女士,志工沒有想到,杜西師兄去的十幾天之後,夏拉達就把第一包的一把米交回給志工。(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左 :志工擔心夏拉達女士只是附和志工的期待,一直等到五個月以後,志工發現夏拉達女士,她真的是有這一份恆心,她一共交給志工總數四次的米撲滿,共收到了7.7公斤的米。(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右 :翁卡沙,他今年18歲,他在2歲的時候,爸爸有外緣,就離開這個家,媽媽頓失依靠,成為單親媽媽,只能靠娘家的援助過活。翁卡沙十七歲的時候,外家認為孩子長大了,他可以自己出來工作,就不再援助他了。於是,他輟學就去做散工,生活不穩定,母子兩人恐慌無助。(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左 :在冬令發放的時候,志工演出戲劇《竹筒歲月》,藉此闡述慈濟的精神理念,志工們賣力演出,就是以緬甸農民的米撲滿故事為主軸,生動帶出出日存五毛錢、日存一把米也能助人的意涵。(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
圖右 :在冬令發放的時候,志工演出戲劇《竹筒歲月》,藉此闡述慈濟的精神理念,志工們賣力演出,就是以緬甸農民的米撲滿故事為主軸,杜西志工真的拿了個米撲滿,讓他們能夠了解。(圖片擷取自簡報畫面)[攝影者:黃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