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洪災下的家庭 謝謝你們記得我

2023/01/19| ◎曾千瑜,吳秀玲,王瀅琇,袁淑珍/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許多災民表示,尚未得到政府或其他機構援助,慈濟與關懷基金會是第一個接觸他們的機構。」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海外慈善組楊琇光娓娓說出心中的不捨。發放現場三十多公斤沉甸甸的物資包,當地婦女們放在頭上頂著,這是 家裡一個多月的糧食。明晃晃的陽光下,她們不畏負重與路遙,只因終於看見希望。

巴基斯坦自2022年6月雨季開始,持續性的強降雨,這場氣候災難,延至九月,巴國政府統計,洪災下造成一千七百三十九人死亡,總共影響了三千三百萬多人,八百多萬人沒了家。慈濟在巴基斯坦沒有駐點,為了讓救援不受阻,即刻跨國與六個NGO組織合作,讓原本以為被世界遺忘的災民,困境中重燃生機。

◎愛其實來過 福慧床因愛而生

「我們慈濟跟巴基斯坦的因緣很早,在2005年的時候,當時發生了一場7.6級的世紀強震。」楊琇光解釋著其實慈濟這分愛十八年前就來過,而且不只一次。

當年的強震造成了八萬多人死亡,地震10月8日發生,十天後,10月18日,慈濟第一批的賑災團就啟動,人醫會也到當地義診。隔年,2006年約旦志工陳秋華及土耳其志工胡光中,接續關懷,提供毛毯、香積飯,以及睡袋等物資。

五年後,2010年一樣也在夏天,七、八月發生水災。雨季降雨造成了二千多萬人受災,而慈濟在十月派遣第一批救災團進行發放。

「上人看到這個照片一念悲心起,因此促成了志工開發簡易組合的睡床,之後,進化成為現在我們很熟悉的福慧床。」在苦難中研發的福慧床,楊琇光細細說分明,當時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蘇佳瓦鎮(Sujawal District, Sindh Province),剛出生十五天的小女嬰夏娜,土埆厝的家被大水沖毀,家園殘破,父母不得已把夏娜放在地上,用簡單的布包裹著。

團隊會報時,證嚴上人看到照片裡的孩子著實不忍,要志工著手製作「簡易組合式睡床」,隔年在2011年就送往災區。最初是用PP瓦楞板製作,而今慢慢改良成現今的福慧床。

時隔十二年,今(2022年)巴基斯坦再次發生嚴重的水患。因目前當地沒有慈濟人駐點再加上疫情,志工仍不放棄,秉持上人「借力使力,投石問路」的教導,讓愛延續。

但「無慈濟人難!」「物資進口難!」一路走來挑戰與困難重重,楊琇光由衷感恩宗教處同仁林裴菲、何郁郁和團隊裡的每個人,靠著通訊空中協調再協調,連絡再連絡,竭盡所能無私地付出。想方設法媒合當地慈善機構,在沒有慈濟人組團前往賑災下,完成發放。巴基斯坦幾乎都是大家庭,每一戶六、七人,幫助了將近二十萬人,每人一個月的糧食。

這一次的洪災,慈濟本會跟當地的六個慈善機構合作,有「世界醫師聯盟」(Medecins Du Monde,簡稱M.D.M.)、「靈醫會」(Camillians)、「關懷基金會」(We Care Foundation)、「夏卡加」(Shirkat Gah Women's Resource Centre)、「麥地那伊斯蘭研究中心」(Al-Madinah Islamic Research Centre)、「伊斯蘭援助協會」(Islamic Relief)。

大家互信、互愛,先後與「關懷基金會」、「夏卡加」、「麥地那伊斯蘭研究中心」、「伊斯蘭援助協會」,四個NGO組織,如火如荼在2023年1月初完成七十九場,總計三萬一百三十一戶糧食生活包的發放。

◎關懷基金會 第一場愛心發放

「慈濟糧食包,包括主食麵粉、大米,扁豆、鷹嘴豆、油、牛奶等等,我們還提供了防蚊液、蚊帳跟淨水錠。」楊琇光細數這分厚實的愛,志工除了考慮溫飽。持續的降雨造成四處淹水,蚊蟲衍生的傳染病如登革熱、瘧疾等,危及鄉親的健康,志工設身處地也提供防護用品,就盼大家能平安地挺過這波災難。

2022年6月雨下不停,九月慈濟啟動「巴基斯坦專案」,規劃三大援助方向,一、發放生活糧食包、衛生用品包。二、發放環保毛毯。三、義診。

經過了二個月的洽談以及物資採購,終於在10月25日,第一批物資出貨,清晨大貨車卸貨時,煦煦的曙光穿透雲層,照亮大地,一掃連日來的陰霾,彷彿也替村民慶幸著。10月28日關懷基金會旋即協助第一場發放了八百七十六戶,總共發放十二場,送愛到一萬零一百三十一戶村民的手中。

「『關懷基金會』在2010年的水患就曾與我們合作過,地點就在塔塔縣(Thatta District)跟蘇佳瓦縣。」楊琇光說明這段好因緣,當連絡上負責人烏斯曼(Usman),他第一句話就是問候證嚴上人,這分溫暖不曾遺忘。今愛又來敲門,烏斯曼一樣扛起全責讓愛落實。

放眼望去,曾經的稻田跟陸地,因持續的降雨,早已成為一個個水深不可測的湖泊。村民在稍乾涸的路邊,用樹枝和破布幔搭起一個個帳篷,毫無遮蔽的「家」擋不住日曬雨淋,條件稍好的用帆布搭起屋簷,但衛生條件都令人憂慮。

帳篷區沒有門牌號碼,合作機構的志工只能用心地挨家挨戶查訪,登記名字跟身分證字號,瞭解他們的家庭人數,確保每一份來之不易的物資都能詳實的送達。

「這一大包物資讓我們不用受餓,孩子今晚有飯吃了。」媽媽和小孩棲身在帳篷裡,悠悠說著心裡的感激,至少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不用擔心、害怕下一餐在哪裡?

一列列整齊排放的生活包,烏斯曼延續十二年前的感動,把上人的「祝福信」翻譯成當地的方言。將上人的殷殷關愛和全球慈濟人的祝福,直接送達到每個人的心坎裡,以「感恩、尊重、愛」迎接鄉親的到來。

◎夏卡加援助 以為自己被遺忘

「夏卡加,是巴基斯坦最悠久的女性權益組織。」陳秋華引薦,約旦王妃推薦的夏卡加,也在這次的援助共善盡力,針對信德省(Sindh Province)跟俾路支省(Balochistan Province.)五個縣,弱勢女性族群及身心障礙的家庭,他們實地一戶戶訪查與發放。認真嚴謹看待每一分愛,每一戶領取物資的民眾,一定當場簽收或蓋手印。

「值得一提的是夏卡加,雖然只承擔了三千戶的糧食發放,但是他們對於發放鄉親的家庭遴選,非常的、非常的用心。」挖掘偏鄉裡,在政府愛不及,如以女性為主的家庭、變性族群、殘障人士、宗教弱勢等,提供救命的援助,這分及時雨慈濟志工真心道感恩。

泥造的房子,禁不住暴雨連月的沖刷,村落跟房屋都被大水沖毀,家沒了,村民有的住在帳篷裡,有的連帳蓬都沒有。能辨識身分的證件早就不見,無法得到政府或其他機構的支援。「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被社會遺忘,但是很感恩慈濟跟夏卡加,能記得我們,還找到我們。」災民說起心酸的遭遇,糾結在臉上的淒苦如今已能稍稍放下。

楊琇光解釋這現象,因巴基斯坦有2.3億人口,這次有三千三百萬人,約十分之一的人都受災。當地政府,以及慈善機構盡心提供援助,只是因為需求太多,資源有限,所以很多的鄉親都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得到援助,很感恩在災後幾個月,非常辛苦的時間裡,有人可以想到我們,提供糧食、提供幫助。」

◎靜思語給力 麥地那研究中心

此外,慈濟雪隆分會曾合作過的伊斯蘭援助協會,以及透過臺灣巴基斯坦社會福利關懷協會,理事長羅阿里(Lo Ali)引介的麥地那伊斯蘭研究中心,也為發放提供很大的助力。

尤其在麥地那研究中心的協助下,當地的團隊走訪信德省八個地區,實際家訪了二百九十個村莊,遴選了一萬戶,提供糧食生活包。積水成湖的地區,他們坐著船挺進,捲起褲管走進水裡勘查苦難。一萬份的生活包,從11月5日開始至11月28日完成發放。

情牽善緣,巴基斯坦裔的羅阿里,1999年來到臺灣,已在桃園定居近二十四年,事業有成的他,想要回饋鄉里,所以成立了臺灣巴基斯坦社會福利關懷協會。

因緣輾轉,當志工聯繫上他,知道羅阿里因商務訪問將於10月6日回巴基斯坦,於是請託他回故鄉後,在當地協助麥地那研究中心申請免稅,以及清關等事宜。為了讓他更了解慈濟,在啟程前邀約他於2022年9月21日回花蓮精舍參訪,離開時贈與口袋版中英文對照的《靜思語》,羅阿里一則則用心看過,深受感動。並於10月2日再度邀請他及家人到桃園靜思堂。

此次回鄉,他說:「我希望我的鄉親也能知道慈濟,知道靜思語。 」因他的請求,於是團隊提供了靜思語簡報與大家分享,就如「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企盼透過有形的物資援助外,給力的靜思語也能發揮影響力,讓愛走入心底。

◎嚴寒的冷冬 慈濟毛毯來溫暖

「除了支援這三萬多份的糧食生活包,我們也提供了兩萬兩千六百零八條的慈濟毛毯。」楊琇光說到讓愛加乘的這分溫暖,環保毛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從大陸成都大愛感恩科技採購一萬六千六百零八條,馬來西亞雪隆分會也支援了六千條的毛毯。

從大陸出口的毛毯在10月31日出貨,11月29日終於全部抵達巴基斯坦。善總能感染他人,「空運連結賑災物流基金會」(Airlink)免費協助運輸至巴基斯坦,龐大的數量分了九批,於12月10日至1月3日才全數發放完畢,完成任務。

而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六千條毛毯,也在巴生支會志工的協助下裝櫃,平安抵達,但在清關上花了許多的時間,預計將提供給伊斯蘭援助協會與靈醫會進行發放。

此時正值巴國的冬天,冷冽的低溫,連白天也只剩七、八度,更何況漫漫冬夜,在帳蓬下的鄉民,毛毯來的正是時候。寒冬中,他們引頸期盼!原本預計由村長轉發,但許多人仍親自前來。期待這一條條毛毯能發揮功用,陪他們度過嚴冬。

環保毛毯帶來溫暖,志工也希望傳達環保理念,將從寶特瓶回收、清洗、瓶片……到成品的製作過程,製成圖片與說明單,張貼牆上也贈與鄉親,分享這分來自全球環保志工的愛。

巴基斯坦淹過水的土地仍然泥濘不堪,水患影響至今仍在持續,歐盟預估至2023年3月有一千四百六十萬人需糧食援助。聯合國報告,仍有二十萬五千人流離失所,估計五百萬人居住在積水鄰近地區。當地還是帳篷林立,鄉親日子依舊克難,而慈濟的關懷持續進行中,期盼凝聚每一分力量,讓災民早日重拾笑容,迎回昔日的生活。

圖左 :2022年6月雨下不停,九月慈濟啟動「巴基斯坦專案」,規劃三大援助方向,一、發放生活糧食包、衛生用品包。二、發放環保毛毯。三、義診。(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10年巴基斯坦水患,剛出生十五天的小女嬰夏娜,放在地上用簡單的布包裹著。上人看到這個照片一念悲心起,因此促成了志工開發簡易組合的睡床,進化成為現在大家熟悉的福慧床。(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關懷基金會在2010年的水患就曾與慈濟合作過,當志工連絡上負責人烏斯曼,他第一句話就是問候證嚴上人,這分溫暖不曾遺忘。今愛又來敲門,他一樣扛起全責讓愛落實。(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村民在稍乾涸的路邊,用樹枝和破布幔搭起一個個帳篷,毫無遮蔽的「家」擋不住日曬雨淋,條件稍好的用帆布搭起屋簷,但衛生條件都令人憂慮。(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經過了二個月的洽談以及物資的採購,終於在10月25日,第一批物資出貨,清晨大貨車卸貨時,煦煦的曙光穿透雲層,照亮希望,彷彿也替村民慶幸著。(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覺得好像自己已經被社會遺忘,但是很感恩慈濟跟夏卡加,能夠記得我們,還找到我們。」災民說起心酸的遭遇,糾結在臉上的淒苦如今已能稍稍放下。(攝影者:夏卡加)[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麥地那研究中心當地的志工團隊,走訪信德省八個地區,實際家訪了二百九十個村莊,遴選了一萬戶,提供糧食生活包。積水成湖的地區,他們坐著船挺進。(攝影者: 麥地那伊斯蘭研究中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慈濟糧食包,包括主食麵粉十公斤、大米十公斤,扁豆兩公斤、鷹嘴豆兩公斤、油一公升、牛奶五百毫升、糖五公斤、鹽八百公克、茶一公升還提供了防蚊液兩瓶、蚊帳兩個跟淨水錠一包。(攝影者: 印尼三林集團巴基斯坦辦公室)[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此時正值巴國的冬天,冷冽的低溫,連白天也只剩七、八度,更何況漫漫冬夜。在帳蓬下的鄉民,毛毯來的正是時候,寒冬中,他們引頸期盼!原本預計由村長轉發,但許多人仍親自前來。(攝影者:關懷基金會)[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