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毘尼一把米 困頓中也要讓愛轉動

2023/02/09| ◎王綺楨,吳秀玲/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自從慈濟人告訴我,沒有錢可以存一把米,哪怕是存一粒米也可以幫助人之後,我就開始每天這樣做。」緊閉雙眼的夏拉達(Sharada Harijan)娓娓說著一把米的原由,這彌足珍貴的愛,令在場每位志工都動 容,更照見夏拉達美麗的心地風光。

慈濟尼泊爾團隊,自2022年4月抵達藍毘尼,展開醫療義診及慈善、教育援助,在貧病困頓的暗角,點一盞燈。志工除了有形的救助外,更將善種子深植照顧戶的心田,複製緬甸「米撲滿」,幫助比自己更貧困的家庭。

◎米撲滿 讓愛無限複製

其中眼盲的夏拉達和十八歲的翁卡沙與媽媽,在感恩與感動中日存一把米,愛啟悲心,善漣漪在藍毘尼層層擴散開來。

而這分緣起,來自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慈濟本土志工杜西(Tulsi Narayan Matang),他曾遠赴馬來西亞打工,因而認識了慈濟。2022年6月杜西加入藍毘尼關懷行動,因不斷地向村民分享「竹筒歲月」,自己也深刻領悟,愛悄然植入心頭。

杜西回到加德滿都,將愛化成行動,與兩位幼齡的女兒杜可兒、杜星兒,日存五十盧比(約合新臺幣十八元),日存一分善念。再加上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不斷地透過Telegram,跨平臺的即時通訊軟體與他保持聯繫,分享許多馬國志工,關懷孩子存竹筒和效仿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的故事。

「我們除了存零錢,還可以存好話、存一把米。」於是杜西和女兒的愛加乘放大。

「師公說話真好聽!」7月31日志工再和杜西分享《上人說故事》,他帶著女兒一起看。從影片動畫中,更清楚了解緬甸烏丁屯(U Thein Tun)的故事,他在稻種發放儀式中明瞭慈濟,同樣感動「竹筒歲月」的精神,而開始效法烏閔壽(U Myint Soe)日存一把米,還一村村去推廣,就這樣愛無限複製,許多人從受助到幫助他人,成功的翻轉了人生。

愛橫越千里,不分區域、宗教、種族,志工鼓勵杜西也要把「竹筒歲月」以及「米撲滿」的理念在藍毘尼傳揚出去。

◎夏拉達 我也可以助人

2022年5月4日,尼泊爾團隊下鄉,志工陳濟連醫師發現在地上找奶瓶的小阿曼(Aman),也因此認識了阿曼的母親夏拉達。發現夏拉達的困境後,開始補助生活物資並協助夏拉達的女兒上學。

同年8月5日,杜西與同為本土志工攸尼斯(Unish Khyaju),回到藍毘尼例行慈善家訪,關心夏拉達,杜西將日存五毛錢和日存一把米,可以幫助人的故事告訴了她。

「雖然才存了十天左右,但是我想把米交給慈濟人。」8月14日志工又來探訪夏拉達,她喜出望外急急從屋內取出一袋子的米交給志工,靦腆地告訴志工:「我沒有錢,但可以存一把米。」

12月19日志工送愛來,夏拉達再次從家裡取出一袋米交給志工,並告知這是十一月存下來的「一把米」,就這樣夏拉達愛心不斷。

◎累積愛 藏不住的笑容

「你們等等喔!」12月26日志工為第三胎即將臨盆的夏拉達,送來營養品葉酸和鐵劑。只見眼盲的她走入房間,在屋子的角落用手摸著,移開了許多的雜物。

她從紙板壓著的桶子裡,取出了米袋子,傾著頭把手伸進去米袋子。隨後抓起了一大把米放到藍色的米蓋子上,再抓起了一把米放入一個紅色的塑膠袋裡,夏拉達小心地繫緊袋子後交給志工。從8月至12月26日,接連五個月,她累積了7.7公斤的大米。

這分來自不易的愛,隔日(12/27)志工立馬將夏拉達累積的大米送至其它的照顧戶,可以讓另一個五個成員的家庭約四天的溫飽。一粒粒因愛而匯聚的溫暖,志工將其倒入米缸裡,一旁的孩子雙眼眨呀眨,看著逐漸變多的大米,臉上盡是藏不住的開心笑容。

◎翁卡沙 學習路不能等

尼伯爾慈善團隊救助苦難腳步不停歇,在藍毘尼一樣因愛啟良善的還有翁卡沙(Om Kalwar)和媽媽。2022年11月28日志工走訪巴拉蘭普爾學校(Balrampur Secondary School)了解輟學的孩子進而認識了他。

現年十八歲的翁卡沙,兩歲時爸媽感情生變,爸爸離開了家庭,從此年幼的他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沒有工作,先生離開家後,生活全依靠娘家接濟。光陰歲月翁卡沙七年級時,娘家以孩子已長成,可以工作為由而停止援助,翁卡沙就此輟學,斷了學習之路。

互動中志工明顯感受到母子倆的孤獨無助、恐慌擔憂,家訪後馬上討論評估,決定開始補助米糧。當天志工便即刻送上大米,告訴媽媽援助不會中斷,請她安心,並說服她讓孩子復學。

12月3日,志工邀請翁卡沙與媽媽參加慈濟冬令發放。媽媽從志工手中收下厚實的毛毯及生活物資,綿綿的關懷路就此展開。在小隊輔瑞卡的陪伴,與其他照顧戶一起用餐,溫熱的情誼宛若一個大家庭,這讓孤單許久的母子感受到回家的溫暖,溫馨的氛圍下,媽媽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

◎小劇場 感動深深記下

志工除了用心準備餐點,也精心演出引人入勝的小劇場,大家粉墨登場,志工蘇祈逢、邱建義、陳濟連、杜西捲起褲管,拿著鋤頭、鐵橇扮起緬甸農民。再搭配志工馬諾基(Manoj Dhawal)以當地方言解說的旁白,生動有趣地帶出「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日存一把米也能救人的意涵。

翁卡沙和媽媽看得歡喜又認真,當杜西捧著裝滿大米的飯鍋和一個米撲滿,請大家從飯鍋抓一把米放入容器的時候,這一幕、這分感動,他們深深地記下了。

下個月,隔年(2023年)元月7日,志工又來探訪,媽媽看到熟悉的藍天白雲,這分如同親人般的關愛,感恩之情讓她眼眶噙滿了淚水。志工關心地詢問近況,也特別關懷翁卡沙在校的學習狀況,正當志工想離開時,他從家裡取出了一個容器,裡面裝滿了米,交給了志工。

這舉動換志工感動莫名,驚喜之餘急忙豎起大拇指讚歎連連。在冬令發放學到的一把米,他和媽媽付諸行動,煮飯前抓起一把米存入容器,一個月內收集到了1.4公斤的大米交給志工,讓愛轉動。

繼夏拉達之後,翁卡沙也成了藍毘尼米撲滿會員,至今愛還在延續,志工期盼當地可以和緬甸一樣,以愛翻轉命運。艱困中也能助人的善念,讓更多貧困的家庭不再挨餓,而在愛中滋養、成長的生命,也將更有勇氣面對風雨。

圖左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不斷地透過Telegram,跨平臺的即時通訊軟體與杜西保持聯繫,也分享許多馬國志工,關懷孩子存竹筒和效仿緬甸農民存一把米的故事。(攝影者:杜西)[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杜西回到加德滿都,將愛化成行動,與兩位幼齡的女兒日存五十盧比,日存一分善念,「我們除了存零錢,還可以存好話、存一把米。」於是杜西和女兒的愛加乘放大。(攝影者:杜西)[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2022年8月5日,杜西(左二)與志工攸尼斯,回到藍毘尼例行慈善家訪,關心夏拉達,杜西將日存五毛錢和日存一把米,可以幫助人的故事告訴了她。(攝影者:攸尼斯)[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22年12月27日志工將夏拉達累積的大米送至其它的照顧戶,這分愛可以讓另一個五個成員的家庭有四天的溫飽,一旁的孩子臉上盡是藏不住的開心笑容。(攝影者:攸尼斯)[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2022年12月3日,志工邀請翁卡沙與媽媽(左四)參加慈濟冬令發放。媽媽從志工手中受下厚實的毛毯及生活物資,綿綿的關懷路就此展開。(攝影者:攸尼斯)[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引人入勝的小劇場志工粉墨登場,志工蘇祈逢、邱建義、陳濟連及杜西,捲起褲管,拿著鋤頭、鐵橇扮起緬甸農民。[攝影者:王綺楨]

圖左 :小劇場生動有趣地帶出「竹筒歲月」,日存五毛錢、日存一把米也能救人的意涵。[攝影者:王綺楨]
圖右 :翁卡沙和媽媽(後排左三、左四)看得歡喜認真,當杜西捧著裝滿大米的飯鍋和一個米撲滿,請大家從飯鍋抓一把米放入容器的時候,這一幕、這分感動,他們深深地記下了。[攝影者:王綺楨]
圖左 :冬令發放學到的一把米,翁卡沙(左)和媽媽付諸行動,一個月內收集到了1.4公斤的大米交給志工,讓愛轉動。志工感動莫名,驚喜之餘急忙豎起大拇指讚歎連連。[攝影者:李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