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入校園 親師生難忘浴足禮

2023/03/29| ◎陳秋霞,謝倩儀,王美雅,吳秀玲/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我們尼泊爾的孩子比新、馬,可能比全世界的孩子更可愛,他們更受教,就好像一張白紙,像海綿般很快就能夠吸收慈濟的人文教育。」近一年的相處,雪隆志工蘇逢祈談起在尼泊爾藍毘尼童稚純真的孩子們,言語間溫柔藏不 住,臉上盡是疼惜。

愛返佛國,新馬尼泊爾教育團隊承師願,走入社區走入學校,傳遞慈濟情。團隊在2月23日,悉達多小學(Siddhartha Primary School)舉行首場「浴足禮」傳遞孝親精神;也在2月25日,藍毘尼庫達巴卡學院(Khudabagar Adarsh College)帶動「靜思語教學培訓課程」,期待藉由種子校長、老師,人帶人、校幫校,從教育著手,複製無限愛,翻轉孩子的未來。

◎浴足禮 勇敢說出愛

「上人一再慈示:『要翻轉佛國非教育不可!』可見教育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蘇逢祈娓娓道出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自去年(2022年)邊走邊整隊,來來回回超過三十位志工人次,在不同的梯次踏上藍毘尼為孩子的教育盡一分心力。

志工恪守證嚴上人的教導「教育要從生活教育開始」,所以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希望能夠給孩子帶得走的一輩子的技能跟知識。而生活教育不離衣、食、住、行、育樂,志工入校辦過親子運動會、奉茶、衛生教育、靜思語教學……

「這一次我們走入悉達多小學,帶動四及五年級的孩子跟爸爸、媽媽共同來參與。」志工們為了啟善揚愛,傳遞慈濟人文,如感恩、尊重、愛、問好、微笑等品格素養,2023年2月23日來到悉達多學校,舉辦浴足禮,六十多位親師生見證這溫馨時刻。

「感恩您生下我,感恩您養育我。」在志工引領下,孩子們勇敢地大聲說愛。並將浴足步驟一樣一樣用心記下,三十幾位孩子輕柔認真地為爸媽、爺爺、奶奶,輕輕按摩雙肩,用小手緩緩洗淨雙腳,再用準備好的毛巾細細擦拭,這一連串暖心的舉動,讓在場每個人都動容。

「如果我知道課程是如此的感動,我會邀約爸爸、媽媽一起來浴足。」志工聘請的老師朴佳(Poojay)感受特別深刻。因有位孩子的爸媽沒能來,她充當臨時媽媽,在感人的氛圍下,孩子為她按摩時,她就已經淚流不止,浴足時更是泣不成聲,朴佳多希望爸媽也能在場,感受這分真摯的愛,直問志工何時再辦此活動。

◎第一次 淚眼盈滿愛

而一旁的本土志工兼主持人克莉提(Kriti Gole),一幕幕感動的畫面,讓她想起已經過世的媽媽給予的疼愛與照顧,手拿著麥克風,但話再也說不下去,只能任由眼淚潰堤。

以工代賑的人文老師也是本土志工羅比娜(Rabina),每天總陪著志工走入學校,帶動靜思語及人文活動。有七個兄弟姊妹的她,一想到雙親為了一家人能夠過好日子,辛苦一輩子,這分無以回報的愛,讓她哭倒在志工的懷裡。

感動的不只老師,從來沒有讓女兒摸過脚的家長Ramdinesh,他說:「非常高興女兒幫我按摩和浴足。」剛開始時不太能接受孩子幫他浴足,但後來由衷說道:「這是人生中必修的一堂課。」因他發現自從慈濟入校後,老師與學生都變了,女兒現在很專心地在學習,老師也很用心地教課,愛改變了一切。

身為班長的Anuska Goswam說:「自從慈濟來了之後,老師都很用心教學,我們非常愛老師。」這番真情流露,讓蘇逢祈想起,上次入校辦的「奉茶」儀式,她一樣感動滿滿,從來不敢跟校長說話,如今敢跟校長開口說:「我愛你!」

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真心感激志工如家人般誠心實意待他,也感恩回饋:「這場浴足活動,讓我省思有否好好孝順父母。」

愛在迴盪,志工把握因緣,分享「日存一把米」緬甸米撲滿的故事,因當地居民大都務農,存一把米較容易做到。志工捧著一鍋米,請家長們嘗試從鍋裡抓起一把米,再放到塑膠袋儲存。告訴大家每天存一個善念,就能凝聚更多力量,幫助苦難的人,期盼行善行孝的觀念,從校園慢慢擴散,讓藍毘尼有嶄新的面貌。

◎校幫校 一生而無量

「要在藍毘尼,在佛國推動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還有靜思語教學,的確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克服萬難。」蘇逢祈語意堅定地說起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在貧瘠佛教式微的藍毘尼,教育團隊艱困不能阻,秉持著上人指引的方向,救拔苦難要廣但要深;要量也要質;要快又要穩,按部就班地從開道、鋪路到拓寬、鋪平,一步步向前邁進。

於是志工擬定教育希望工程,從深耕學校,優先深耕因緣較具足的典範學校,並每週進校一次;培育種子,在各校培育積極及有心的種子校長及老師;培養老師,以工代賑,聘請人文老師長期來承擔;培育班長,以身示教同事度 ;人文課程,彙整及翻譯教材、靜思語、良師之道,有次第地將愛落實在佛國。

愛悄悄在改變,生活教育已開始在校園開花結果,寶然坡學校廁所變乾淨了,拉斯特里亞小學(Shree Nepal Rastriya Primary School)井然有序地排隊禮儀,馬西納巴巴高中學校(Shree Masina Baba Narendra Puri Mogalah Secondary School)就連腳踏車也排列得很整齊,孩子們如實的跟著志工從行、住、坐、臥實踐生活儀軌,學校嶄露新氣象。

如今志工在藍毘尼觸及的孩子,已經超過九成,愛層層擴散開來,也來到迦毘羅衛的兩所學校。志工一心就盼在中長期培養在地人才,人帶人、人傳人,甚至校幫校。就如悉達多小學校長,不斷地將愛推廣到其他學校,誠如上人常提醒的「從一而生無量的精神。」

「悉達多校長真的很用心!」蘇逢祈由衷讚歎,校長不論走到哪裡,只要有因緣,一定把握機會說慈濟、說人文,分享慈濟所做。就連副市長聽聞悉達多小學的轉變,也親自來看,驚歎學校變得很乾淨,學生出席率從百分之五十,今年(2023年)已經增長到百分之九十,善循環帶著孩子成長,照亮學習之路,令志工著實感到欣慰。

在志工的努力下,尼泊爾已經有了慈濟「教聯會」老師種子,一位是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另一位是庫達巴卡大專院長拉姆巴里(Ram Bali Yadav),學校有三百多位教育系學生,教育的種子無可限量。二月,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來到尼泊爾實地探訪時,還特地發送了教聯會制服給兩位,溫馨洋溢裡志工直誇:「校長穿起制服真帥!」感動中,雙雙發願茹素,承諾將串聯更多校長,成立校長聯誼會。

◎靜思語 愛點燃熱忱

為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教育團隊舉辦一梯又一梯次「靜思語教學培訓課程」,2月25日在庫達巴卡學院,師訓大專培訓講師及大學四年級即將畢業的教育系學生,有五十二位學員熱情參與。

「男老師們首次體驗懷孕的滋味,新奇好玩的感受全寫在臉上。」他們參與靜思語教學體驗課程,感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勞,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悉達多校長阿達夫穿著整齊的教聯會制服,上臺見證志工把人文教育帶入校園後,親師生良善的改變。

庫達巴卡學院的院長拉姆巴里也為大家分享:「自己在教學當中已經跟學生們,分享了超過一百句靜思語的經驗。」他說明認識靜思語後,才知道以往的教學都忽略了人文教育的教導,而這才是教學最重要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團隊在前一天(2/24)來到迦毘羅衛的Shree Ram Chandra Primary School帶動靜思語教學,在志工的邀約下,校長Gita Khanal和學校老師化感動為行動,今就出席參與課程。校長欣喜肯定:「非常高興可以參加此次靜思語教學課程,獲益良多。」

課程中,學員透過分站學習,將靜思語的五段式教學,以體驗活動為主,就如「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學員們跟著歌曲〈up and down〉站起和坐下,聆聽歌詞體驗專心與不專心的結果。

「大部分的學員都很開心,也很有興趣學習,這個培訓激發了老師的思維,教學模式也會有增進地變化。」院長拉姆巴里互動中說著盈滿心田的收穫,期望學員,將學習到的理論,化作自行設計的教案,多元活潑的教學,運用不同的技巧燃起孩子們學習的熱忱。

《無量義經》所說的「甚深微妙無量法」,蘇逢祈強調上人的靜思語以及人文教學,就是最好的課綱,改變了校長、老師、學生。團隊也將靜思語翻譯成當地的語文讓家長也能受惠,企盼在藍毘尼將愛影響的更深更廣,為孩子複製無限量幸福。

圖左 :有位孩子的爸媽沒有來,老師朴佳(Poojay,右)充當臨時媽媽,浴足時在感人的氛圍,她淚流不止泣不成聲,一心就盼爸媽也能在場,感受這分真摯的愛,直問志工何時再辦此活動。[攝影者:梁桂燕]
圖右 :身為班長的Anuska Goswam(左),她說:「自從慈濟來了之後,老師都很用心教學,我們非常愛老師。」[攝影者:謝倩儀]

圖左 :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Altaf Husen Khan,左)真心感激志工如家人般誠心實意待他,也感恩回饋:「這場浴足活動讓我省思有否好好孝順父母。」[攝影者:謝倩儀]
圖右 :志工捧著一鍋米,請家長們嘗試從鍋裡抓起一把米,再放到塑膠袋儲存。告訴大家每天存一個善念,就能凝聚更多力量,幫助苦難的人。[攝影者:梁桂燕]

圖左 :愛悄悄在改變,生活教育已開始在校園開花結果,馬西納巴巴高中學生井然有序地排隊,就連腳踏車也排列得很整齊。[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二月,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右二)來到尼泊爾實地探訪時,還特地發送了教聯會制服給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左二),成為慈濟「教聯會」種子老師。[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二月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來到尼泊爾實地探訪時,還特地發送了教聯會制服給庫達巴卡大專院長拉姆巴里(右三),學校有三百多位教育系學生,教育的種子無可限量。[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悉達多小學校長阿達夫(右)與其他校長分享慈濟人文教育、靜思語等,同事度說法、傳法。[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教育團隊在前一天(2/24)來到迦毘羅衛的Shree Ram Chandra Primary School帶動靜思語教學,在志工的邀約下,校長Gita Khanal和學校老師化感動為行動,出席參與培訓課程。[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