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度高溫 緬甸村民首場經藏演繹不缺席

2022/09/03| ◎袁淑珍,曾千瑜,吳秀玲/緬甸報導
列印
「集合的當天,一輛又一輛三輪車來到我們的共修處,三輪車在泥路上翻起了沙塵,看見鄉親們從沙塵中走過來,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緬甸慈濟聯絡處負責人李金蘭在漫天風沙中,看著一波波聚攏的村民歡喜地來到甌甘共 修處,在這艱困時刻,只為經藏彩排,只為親近慈濟法脈,這無可言喻的感動,在心底久久難以平息。

2022年12月,全球慈濟家人即將同步入經藏演繹,這場共赴靈山的法華盛會,緬甸慈濟志工不願錯過。在國情不安、局勢動盪、疫情延燒,人心惶惶之際,志工們難行能行,邀約村民一起參與,總共二百位居民熱情報名。志工們首次一連四天下鄉彩排,鄉親第一次接觸經文,語言雖不通,還頂著烈日高溫,但大家心貼著心,克服萬難,入經藏體解佛陀本懷,也照見自己的心地風光。

◎上人教導 經藏即生活

「感恩慈悅師姑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跟陪伴,她給我們的資料說明經藏就是生活。」李金蘭娓娓說出心中的感恩。在緬甸,志工多數不懂中文,也不懂經文,要如何與全球慈濟家人一起入經藏,大家的內心其實是忐忑不安,擔心無法貼切詮釋經文,幸有經藏演繹總導演呂慈悅完整的詮釋其意涵:「入經藏就是做上人所教導我們的事情,『一把米 一把米再發送出去』」

呂慈悅經由教學帶,細細解說,《無量義經・功德品》「第二功德難思議,一法能生百千義,百千義中復又生,如是輾轉無量義,一理能徹萬里徹,一法能攝萬法攝,一言半句勤誦習,通達無量微妙理。」所闡述的經文內涵就是緬甸「一把米」自度度人的故事。

「我們用更多的時間來和大家說明團體的美,以及在比手語的時候,彼此要怎樣的配合。」志工們把握機會將證嚴上人的叮囑告訴大家,就如在臺灣花蓮,鄰近精舍的平交道,每天上人開示時如有火車經過,吵雜的聲音總會妨礙,上人就會稍微的停頓等火車過去,誠如上人所說:「修行也是如此,該禮讓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禮讓。」

李金蘭笑著說:「上人的話大家都會聽,聽進心裡面,一切就會順利。」更要求入經藏的成員,清淨身、心、口、意,動作平齊身心合一,從肢體動作進而調整心態。

但面對緬甸內戰的混亂情勢,志工只能動員陽光城市外圍共修處的慈濟人。於是仰光會所的合心幹部與慈青開始研習和排練,而甌甘共修處的志工們也匯合起來一同精進。當一行人下鄉招募演繹人員時,大家同一心念,為成就這一大事因緣,絲毫不敢懈怠,在車上每個人把握分秒積極了解、記誦經文。

◎首次下鄉 鄉親們來了

「我們沒有想到當來到甌甘共修處,烏丁屯師兄邀請了五個村莊,二百位的鄉親來參加。」李金蘭提到,絡繹不絕的村民,全靠烏丁屯挨家挨戶的邀約,但志工高興之餘也不免擔憂,因這是他們十四年來第一次下鄉演繹手語,村民們也是第一次接觸手語,最困難的是他們不懂中文。

當時天氣接近三十八度,要請大家集合就已經是一個大考驗,雖然是三十八度,但體溫感覺是四十幾度,非常、非常的熱。人潮比預期來得多,志工趕緊加蓋共修處屋頂,以及在鄰居的空地上搭建簡易屋。雖在屋簷下排練,但志工慮琪揮汗如雨,兩隻手早已忙得沒時間抹去直流而下的汗水,只見她和志工切西瓜、備涼品,無限量的供應大家來消暑。

來參與入經藏的居民,各行各業,各種年紀都有,有農民、工人、家庭主婦,年長者、還有小孩子。

讓李金蘭印象很深刻的是一群小孩,因家長們腳痛、身體不舒服,聽到入經藏要蹲等等的不方便,就沒有辦法參加。結果令志工意外的是他們的小孩誠懇強烈地要求,代替家長們參加,就像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心情,那分感動讓志工怎能拒絕。

「小朋友也可以參加,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參加。」一群婦女抱著孩子,志工想想有道理,所以也讓她們參加了。

「既然小孩子,還有帶孩子的年輕媽媽都可以參加,雖然我們懷孕,也是合格的。」身懷六甲的媽媽們,寶寶在肚子裡就能入經藏,這麼殊勝的因緣,志工還真的不能說不,所以她們也參加了。就這樣在熱烈的報名下,匯聚了兩百顆真心誠意的心。

◎不是表演 是行入經文

為了讓入經藏的鄉親更加了解經文,一字一句,每一個動作,志工都把它翻譯成了緬文的發音,先讓大家認識經文,再仔細地講解動作。而為了讓每個人真正的明白內容,志工也將村民分成幾個小組,還設置慈青小組長貼心陪伴、提點。

「我們不是表演,是用肢體來表達,來了解經文。」李金蘭再三強調,於是大家開始很認真的讀書,「村裡從來沒有看過,大家『讀書』讀得那麼的認真,讀書風氣那麼好過。」村民笑著回應,整個村好像是大型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很整齊的唱誦聲音。不管是老人家,還是小孩子,大家好像在比賽,看誰精進多一點。

不巧,當天停電了,志工沒辦法用投影機來播放螢幕,就紛紛拿出手機,透過翻譯大聲唸出來,了解經文的意義。更透過影片恭請上人來開示為大家解說,人多手機小,利用擴音機來放送。也因陽光太強烈,所以在手機的上方加上紙片來遮擋反光,總總克難的條件,每個人還是恭敬虔誠的專注聆聽,枯寂的心靈得以滋潤,有人感動落淚。

小孩子年紀小,志工就再分組,將上人的開示,反覆地一遍遍播送,讓善苗輕輕灑落心田。

村民格娣凱專心當下,不忘說出心中的感動:「感恩慈濟人幫我看顧孩子,讓我有機會專心的學習手語。」為了要讓大家心平氣和地走入經藏,志工們充當保母,幫忙照顧襁褓中的小孩,就連烏丁屯不單單只是對稻田說好話,他也輕言暖語哄著小小孩說好話,搖籃裡的孩子睡得又香又甜。

「他們也非常地辛苦,來村里分享善知識,也很感恩他們這樣的付出。」村民倫倫索,真心道感恩。善漣漪總能感染他人,不只志工要安村民的心,村民也要安志工的心,排練結束,晚上自動組成香積團隊,為大家備妥明天的餐點,讓志工無後顧之憂。

有個孩子剛來的時候,頂著一頭染得金黃的頭髮,但排練中他聽到上人說要「合」,身體也要配合人群,又看到慈濟的年輕人,都是整整齊齊的。後來他也把頭髮染回黑色,但蓋不掉黃黃的髮色,便直接把頭髮剃光。志工鼓勵著:「這樣很帥,也更加精神了。」陽光下,他一臉笑得燦爛。

◎竹筒歲月 米撲滿回響

「一把米」其實在甌甘村非常有名,也改變了很多家庭。全球入經藏演繹,這象徵緬甸的一把米,愛在2015年來到了甌甘村,志工帶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一把米可以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竹筒歲月」不僅開啟村民的良善,也改掉他們嚼檳榔的習慣。

「烏山登師兄加入慈濟後,他不斷的勸說,要大家不要吃危害健康的檳榔,但是,沒有人要聽勸。」李金蘭說起令人敬佩的志工烏山登,後來他想方設法讓村民參加志工培訓,大家聽到上人的開示,「慈濟十戒」結果就馬上戒除這惡習。

如今村長又碰上難題:「每一天午後,就有一群婦女,每每聚在一起打紙牌,我勸過,村裡的主持師父也來勸過,但都制止不了她們。」村長憂心忡忡就怕這賭博風氣會影響孩子們。有了之前的善回饋,村長也想請上人來勸說。

志工把握入經藏機緣,確實請上人來說法,透過螢幕,來到2008年的風災,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橫掃緬甸,死傷無數,災情慘重。經由經藏手語了解慈濟在緬甸的付出。這分無私的大愛,讓多丁丁內,想起當年風災的慘狀,感動重新浮上心頭。

「我要捐給上人,救苦難人。」因緣輾轉,她請志工來家裡,捐出了一萬塊緬幣(約合新臺幣一百多元),她說:「看到慈濟人來村裡付出很多,自己也盡一點善心,而且以後我不賭博了。」愛啟智慧,不只是多丁丁內一人,而是那一群愛賭博的婦人,不再賭了。

「有時候存米撲滿,非常非常的困難喔!」李金蘭說到,有的「米撲滿」背後,其實是訴說生活的不容易,但就算日子再難,那顆助人的心愈發顯得珍貴。就如有位彩排的村民跟志工分享,有時好不容易存滿一桶米撲滿,山窮水盡下還是自己煮來吃,所以能捐出去,拿到收據,那是最開心的時刻,每張收據都仔細的收藏著,因他說:「我完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反轉手心 給自己鼓勵

要讓背景更顯道氣,有慈濟人文,志工想到在稻田裡插上佛旗,還有慈濟旗。經過一番努力,彩排的時候終於到來,那陣子因一直沒下雨稻田乾涸,有人找來了鏟子,開始挖洞插旗。稻田揚起沙塵,志工體貼設想「彩排時如風來,吹起沙堆,那會造成不便。」

之後就開始澆水,一不小心水又澆太多,田變成泥濘地,雙腳就陷進去了,要用力才能夠拔出腳來。泥土太軟、太乾都不行,心急下,大家徒手到旁邊的田裡挖一堆土鋪上。

狼狽的過程,每個人才深深體會到,泥土太乾或太濕都是極端,借事練心更領悟上人的教導「修行不可以偏執,要選擇中道,行菩薩道。」

翌日,村民們都帶著「米撲滿」來彩排,酷熱的天候,吹來的風都是燙的,只能短暫地先彩排一會兒,便要大夥躲到樹下去避暑,志工看著被汗水浸溼衣服的年長者,心生不捨:「等一下彩排的時候,因為天氣太熱了,你們可以休息,先不要出來。」

有位阿嬤發自內心說道:「上人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我們能為慈濟做得只是這麼一點點,留一點汗不算什麼,現在彩排不能少我一個。」愛,讓他們把這次的機會,視若珍寶。

「大家獲得上人的幫助,轉為手心向下,一人傳一人,帶動一把米也能助人的故事。」李金蘭喜見在志工的引領下,大家唱誦著經文,配合著肢體動作,利他助人的善念一棒棒傳承下去。不用別人給他們肯定,自己拍手給自己鼓勵,在掌聲中在期待中,更有信心與全球家人共赴靈山。

(資料來源:取材自2022年8月29日緬甸聯絡處負責人李金蘭在花蓮靜思精舍慈善志業分享的內容)

圖左 :志工一行人下鄉招募演繹人員,大家同一心念,為成就這一大事因緣,絲毫不敢懈怠,在車上每個人把握分秒積極了解、記誦經文。[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集合的當天,一輛又一輛的三輪車來到甌甘共修處,三輪車在泥路上翻起了沙塵,看見鄉親們從沙塵中走過來,人越來越多。」在漫天風沙中,一波波聚攏的村民歡喜地來到甌甘共修處。[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為了讓每個人真正的明白經文意涵,志工將村民分成小組,還設置慈青小組長一旁貼心陪伴、提點。[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為了入經藏,整個村好像是大型的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很整齊的唱誦聲音。不管是老人家、小孩子、還是抱著孩子的媽媽,大家好像在比賽,看誰精進多一點。[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太陽太大,所以志工在手機的上方加上紙片來遮擋反光,小孩子年紀小,志工就再分組,將上人的開示,反覆地一遍遍播送,讓善苗輕輕灑落心田。[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烏丁屯不單單只是對稻田說好話,他也輕言暖語,哄著小小孩說好話,輕搖扇子,搖籃裡的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我要捐給上人,救苦難人。」因緣輾轉,多丁丁內請志工來家裡,捐出了一萬塊緬幣(約合新臺幣一百多元),她說:「看到慈濟人來村裡付出很多,自己也盡一點善心,而且以後我不賭博了。」[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村民分享,有時好不容易存滿一桶米撲滿,山窮水盡下還是自己煮來吃。所以能捐出去,拿到收據,那是最開心的時刻,每張收據都仔細的收藏著,因他說:「我完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可以彩排,展現成果了,酷熱的天候,連吹來的風都是燙的,大家還是歡喜地帶著米撲滿來彩排。[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