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日存一把米 打開無量心門

2022/09/14| ◎曾修宜,蕭惠玲,張育萱/緬甸報導
列印
2008年5 月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Nargis)直撲緬甸稻米主要產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釀成嚴重災害。慈濟7月到受重災區農家發放稻種,農民效法「竹筒歲月」,日存一把米,等存到一定的量再布施,捐給村中 的寡婦或貧困家庭,開啟了緬甸「米撲滿」的傳奇故事。

◎日存一把米 回歸竹筒歲月

在這裡面有三個關鍵的人物,一是對稻田說好話的烏丁屯(U Thein Tun)、用熨斗燙鈔票的烏緬靄和帶動鄉親存「日存一把米」的烏善丁(U San Thein)。

烏丁屯每天播慈濟發放的稻種之後,就每天對著稻田說好話唸靜思語,在這過程他的稻田就長得非常好。另一位烏緬靄,他聽到了日存一把米「竹筒歲月」,就用一分恭敬心把鈔票用燙斗來燙平,讓他所捐的錢看起來都很像新的一樣,非常的整齊工整。

慈濟在丹茵鎮大規模發放稻種,啟發當地農民日存一把米行善,達那秉村農民烏丁屯就因為感恩慈濟,讓他原本陷入困頓的日子得以解脫。從此更加省吃儉用,每天煮飯前存一把米助人,粒米成籮,可以做的善事,但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煮飯前要存一把米,也是一種修行。

◎帶動了全村 米撲滿生無量

烏善丁從一把米開始,就聽到了要鄰幫鄰、村幫村,所以希望農友都留得來春穀,就把慈濟所發放的稻種稱為「福種」。在大家口耳相傳當中,日存一把米可以救人,因為當時他們是每個人都很窮,所以他們就用一把米來替代「竹筒歲月」的每日五毛錢。

烏善丁就掏腰包購買了米撲滿來送給他的村莊,然後固定的時間那些米撲滿就會回娘家,所收集的米就幫助更貧窮困難的人。從2015年起,烏善丁聽到了「竹筒歲月」,他的「一把米」就帶動了全村,每村的一把米,他們也因為這樣子的善事,讓他們的村裡面,鋪了道路,然後讓道路拓寬。

烏善丁其實一開始也有他的執著,比方說他要打坐的時候,他不能接聽電話;他要去寺廟短期修行,就不能做慈濟。他的內心從做的過程當中改變,從不做慈濟到2018年受證,發願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

烏善丁一個人發願,全家都發同樣的願,全村也一起來行願。他身體力行的影響力,從一個人到兩百二十五個村,一直到2020年米撲滿的會員達到了五萬七千零八十二戶數,還一直不斷地在增加當中。

◎一同耕福田 村幫村鄰幫鄰

當初村民都很窮的時候,誰不希望說自己的稻田能種得飽滿,能夠稻穀豐收,從未想到說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可是從日存一把米開始,他們醒悟到一把米能做善事,之後甚至發心每畝田都定期捐新臺幣一百元。

大家從克勤克己、克儉克難、自給自足自立,從2015年的發放因緣,日存一把米開始,2017年他們也啟動了慈善家訪、醫療慈善的結合,鄉親培訓、社區志工,所以2018年又發放了太陽能板。到了2019年援建道路,農業部的技術指導讓農耕機械化,農民的收成增加。

他們在2019年那一年豐收,在烏善丁的帶動下,全村就想要捐贈榮董,所以共同買了一塊田作為「慈濟田」,這一個「慈濟田」就是要做助人的善行。從租借犁地機、割稻機所得,近三年的時間,累計到了新臺幣七十五萬多元,要來協助緬甸慈濟四大八法的落實。

當地志工培育,學習慈濟精神後,大家都願意遵守十戒,戒除檳榔。大家都說:「聽上人話,就會順。」要學會做人,不要只顧好自己一個人,一定要在群眾中修行。

當每一個鄉親開始學做人的時候,都只想做好自己,可是當農業部支援機械的時候,大家又想搶著耕自己的田;經過一番的勸導之後,大家就一起在群眾中做好自己,而願意出力來幫助其他的人,做到人跟人之間合作,一起成就利益人間的好事。

在瑞納滾村也就是米撲滿村當中,烏善丁以及村民的發願,村幫村來捐贈福種,來實踐村幫村、鄰幫鄰,同耕福田、同造愛的社會。

靜思精舍德晴師父在2022年9月1日志工早會上,以「打開心門 福來運通」開示,聽到好的道理,如法修行,就像得到一把開啟心門的鑰匙,心門開啟就天天歡喜。緬甸「米撲滿的故事」就是具體展現打開心門的影響力,就像烏善丁除了自己,更影響到他的家人、鄉親、他的社會、他的國家。

緬甸人民年均收入大約新臺幣三萬塊,長期以來都在低收入國家之列,但根據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調查,緬甸卻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最慷慨的國家,純真的本質、佛教的薰陶,也或許因為日子過得苦,更有同理心,在在讓他們更加惜福、知足、也慷慨。

圖左 :2008年5月2日熱帶氣旋納吉斯(Nargis)重創緬甸西南部。慈濟稻種發放,農民手上捧著慈濟發放的稻種。[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2008年5月2日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西南部,德古檳村勘災;低漥地區,下雨即淹水,居民無畏大雨,越過田埂。[攝影者:周勤賢]

圖左 :瑞那滾村出入村莊的田梗小路塵土飛揚,雨季時滿是泥濘難行,烏善丁(中)「一把米」帶動全村,因為這樣子的善事,讓村裡面鋪了道路,讓道路拓寬。[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右 :慈濟人發放稻種予達那秉村的農民後,農民烏丁屯(U Thein Tun)每日煮飯前會抓一把米存在撲滿內行善。[攝影者:王棉棉]

圖左 :曾接受慈濟稻種幫助的農民烏丁屯,繼日存一把米的善行後(米撲滿),今年更捐出一畝田的稻米收成。志工江相賢(左)、羅達明(惟達,右)協助收割稻穗。[攝影者:王棉棉]
圖右 :岱枝鎮瑞那滾村因慈濟發放稻種的因緣,村民烏善丁發心存米撲滿,並走遍全村去分享如何存一把米幫助貧困的人。村民們帶著愛心米撲滿來捐獻。[攝影者:王棉棉]

圖左 :慈濟稻種發放現場,烏善丁鼓勵受災農民領取「米撲滿」,日捐一把米不會吃不飽,匯集起來還能助人,也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境。[攝影者:王棉棉]
圖右 :因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緬甸聯絡處自5月展開安貧扶困行動,志工再次回到村落舉辦米撲滿回娘家,村民紛紛帶著米撲滿前來捐獻,排隊等候進場。[攝影者: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