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飯點亮街友貧童求學路

2021/01/29| ◎王偉齡/夏威夷分會報導
列印
教育,是翻轉孩子未來的希望,尤其是對無家可歸的貧童來說,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風暴,吹得這些孩子們的未來更飄搖黯淡。

遠距網課對街友貧童來說困難重重,再加上有一餐沒一餐,總是飢腸 轆轆——對他們而言,眼下求生存,遠比受教育來得重要……而就在孩子們幾乎要放棄自己的時候,有一群大人輪番投入,能拉回一個是一個。

◎孩子急需幫助

2020年12月7日到15日間,夏威夷慈濟志工將兩萬三千包的香積飯,送給歐胡島(O‘ahu)西區的街友家庭,負責接收的是州政府教育部的那納庫尼-華奈九學區註冊組主任楊穎瑾(Nānākuli-Wai’anae Complex Area School Renewal Specialist),她的團隊所涵蓋的區域內有九所學校,專門負責協助六百多名無家可歸的兒童,讓他們的求學之路不中斷。

「我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這些孩子的基本需求獲得滿足,繼續學習,希望把他們的潛力發揮出來,然後改變他們的命運,改變他們的未來。」楊穎瑾心疼,原本就過得很辛苦的孩子們,狀況又再急轉直下:「疫情尚未發生前,這些孩子就急需幫助,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我們就去找捐助或是用我們自己的經費(購買基本物資)。」

「全美每四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孩子吃不飽,我們整個社區也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原本就很多失業的人、無家可歸的人,經過疫情後,情況更加嚴重。」學區註冊組主任楊穎瑾感慨地說。

◎一個都不能少

一箱箱的慈濟「香積飯」送進學區倉儲,整理好,再由學區專員「挨家挨戶」送給街友家庭,只是這些「家」和「戶」,是海邊臨時搭建的帳篷、或是停車場的一輛車,或是好幾個家庭擠在一棟住宅內……更糟糕的是,現在專員撲空的機率愈來愈高了。

楊穎瑾的團隊中,擔任學區住房協調員的捷雅娜.赫特(Jeanna Hurt,Nānākuli-Wai’anae Complex Area School Housing Specialist),有二十一年的社區關懷經驗,她說,禁止在外聚會的政策,使得許多遊民與他們的孩子更不穩定的游移:「因為要居家避疫,我們的學生家庭都分散到各地,然後有更多的街友家庭出現,來上我們學區裡的學校。這樣的來來去去和流動,讓追蹤更加困難。」

讓人頭痛的,還有無法掌握孩子們的遠距學習狀況——儘管學校可以供給遠距教學設備,居無定所的學童,卻無法充電或連上無線網路。

「給他們電腦和無線上網,他們才有辦法繼續上課。」捷亞娜眼底有一抹憂傷,因為每次出去訪視,眼前所見的,都是這些特殊情況的孩子們,求學路上接二連三、大大小小的絆腳石:「很多地方或店家都沒開,或是不再讓遊民進入充電。如果你的電腦在上課上到一半時沒電,這堂課就泡湯了……」

疫情中,孩子缺課狀況更加嚴峻,許多家長為了生活無法陪伴學童,沒有人管孩子,孩子索性就不登入上課;另外還有些學童,甚至在家長的支援下,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遠距教學工具;至於剩下的一部份學童,是沒有所謂的家長的。

「如果他們連續缺課五堂,我們就會去找這些孩子,了解為什麼他們無法登入上課。如果一個家庭有太多孩子同時要上課,對家長來說根本就是無法負擔,如果他們還有父母的話……」捷雅娜頓了一下,繼續說:「而很多青少年的街友,是根本沒有父母的。」

即便八月中旬以後,新學年開始,許多技術性的問題獲得改善,每個街友孩子們都能得到遠距上課的電腦,不過設備丟失或遭竊的新問題,卻也隨之浮現。

「今年我們多了太多的學生,無法結業,因為上課時間不足。」捷雅娜很無奈地說道。

◎滿足基本需求

狀況再怎麼糟,這群教育團隊,努力地協助街友家庭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深信,教育是賦予孩子們改變命運的力量,也強調無論什麼樣的捐贈都能改善現況,因為若沒有滿足基本需求,學生無法認真學習。

捷雅娜說:「來自各方的捐助,能夠讓我們的工作更順利進行。文具用品、清潔衛生用品,而我們去訪問這些家庭時,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有食物』」。

「孩子無法專心坐在電腦前上課,如果他的肚子空空,飢腸轆轆……所以食物捐贈是幫助學生就學的其中一個關鍵,你們給了二萬三千包的香積飯,實在太重要了!這些家庭的反應也非常好,我們非常非常感激。」捷雅娜說出心中的感恩。

同樣擔任住房協調員的妲娜.梅尼博格(Donna Manibog,Nānākuli-Wai’anae Complex Area School Housing Specialist)在訪視街友學童家庭的過程中,見證拿到香積飯的居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州政府提供各式食物發放給遊民家庭,卻無法提供飯、麵等澱粉類物資。

妲娜感恩地說:「很多單位捐贈給我們的食物,有些是罐頭,有些是新鮮蔬果、也有冷凍肉品或是湯。唯一沒有的就是『飯』,沒有食物捐贈裡有任何飯,但是夏威夷人主食就是吃飯,所以很感謝慈濟基金會把『飯』帶來給我們。」

◎二十年前緣分

「證嚴上人給了我們很多食物,不單只是食物,而是心靈的食物。」楊穎瑾是慈濟香積飯捐贈給夏威夷學區街友貧童的重要推手,她和慈濟可以追溯到一段近乎二十年前的緣分。

楊穎瑾說明,來美國的都是經歷過比較困難的時期,不只是有沒有錢,還有社交、文化、遠離父母……「所以我們需要有個團體,像家人一樣,給你這樣的聯繫。這樣的需求,基本上每個新移民都想擁有。」

她回憶大學畢業後剛剛來到這裡,那時是新婚,姪子想學中文,便到慈濟設立的中文學校洽詢;「因為我也信佛,在與慈濟志工聊天時,她得知我是大學畢業,也講中文,便詢問我可不可以來教中文。」就這樣,楊穎瑾成了慈濟夏威夷中文學校的老師。

也因為這個經驗,楊穎瑾覺得教小孩子很有意思,就決定轉行繼續深造,並專攻特殊教育。她知道那個社群需要多一點人的關愛,後來她成為特教老師,加上生活忙碌,因孩子、工作,而父親在香港罹患大病,來來去去,所以就沒有繼續留在慈濟。

◎牽起一段善緣

楊穎瑾細數著她與慈濟的緣分,儘管轉換了工作環境,但她始終對證嚴上人教導的《人有二十難》,念念不忘。

「我想說的是,我在人文學校的圖書館,拿了一本書來看,那是證嚴上人寫的書,第一難、第二難,我記住了,一直沒有忘記。《人有二十難》,第一難是『貧窮布施難』,貧窮不只是錢的問題。那種貧窮,是內心的需求有沒有感到滿足;如果內心感到滿足了,你就很富裕,那時候你就會去布施,師父的這句話我記得很清楚。」

「第二是『富貴求道難』。我從擔任老師,後來成為部門主管到學區去幫別的學校,甚至到管理整個州的精神健康部門……我在心中一直告訴自己,無論職位升遷,只要自己可以做得到,就要替別人服務。這個緣,我一直不敢忘記。」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夏威夷慈濟志工在當地發放香積飯的期間,意外聯繫上了楊穎瑾。

「我知道慈濟每樣東西,都有很深刻的意義在裡面。香積飯裡面很多蔬菜,除了可以帶給健康狀況不是很好的遊民營養,我也希望不只是給食物而已,而是把香積飯裡頭的善心善念、怎樣來愛護環境等的美善訊息傳遞給孩子,讓他們身心都健康。」學區註冊組專員楊穎瑾說道。

一段善緣,牽起慈濟香積飯送入學區,溫飽街友學童的肚子,也期待這一顆顆飽滿圓潤的米飯,能圓滿孩子們的未來。

圖左 :慈濟志工於12月7日到15日間,為學區送去救急的糧食。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右 :疫情中有些家庭付不出租金,被迫流落街頭。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左 :12月18日學區發放日,車陣排成一條龍。圖片來源/視頻截圖[攝影者:鍾豪]
圖右 :楊穎瑾帶著學區的團隊服務西區街友學童,而疫情發生讓這些孩子們的學習路更加坎坷。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左 :學區的居住問題協調員捷雅娜。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右 :長年服務街友貧童的妲娜。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左 :與慈濟重新聯繫上的楊穎瑾(左一)和學區工作人員感謝慈濟在事態緊急時,為需要的學童伸出援手。[攝影者:鍾豪]
圖右 :透過楊穎瑾牽起的緣分,夏威夷州教育部代表在接收到香積飯後,畫著一張寫著「感謝臺灣慈濟佛教基金會的捐贈,並祝您們佳節愉快!」的海報。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
圖左 :夏威夷教育部寄給慈濟的感謝信函。攝影/林桓璽[攝影者:鍾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