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惜物命 戶外教學寓教於樂

2023/03/20| ◎沈雅慧/臺南報導
列印
「『濱野彌四郎』到底是哪一個?看去不太像……」蔡誠勳跟哥哥蔡紘煾在遊覽車上拿到學習單,就開始認真地看上頭設計的題目,這題「水道名人」的題目,是圖像與人名連連看,兩人原本信心滿滿,想不到一進入水道博物館 園區,「濱野彌四郎」紀念碑的人像讓兩兄弟登時迷惘了起來。

3月12日一大早,臺南市歸仁區公所前兩部遊覽車已在定點等候,而歸仁社區兒童親子班的四十二位學員及家長也準時前來報到。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啟程前往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進行期待已久的戶外教學。

◎探索水道 惜水富翁要思源

「我們看到臺灣最近缺水了,親子班今年(2023年)一月份是『惜水大富翁』的主題,教孩子在家要怎麼省水,用水的過程要注意甚麼。延續一月的主題,我們今天(3/12)將學員及家長帶到水道博物館,讓大家知道日常的水是怎麼從溪流,然後經過沉澱過濾等等過程,才到我們的手上。」

歸仁社區兒童親子班課務謝青曇道出島國臺灣靠天喝水,尤其近年來氣候變遷,梅雨偏少、颱風常常擦身而過,缺水危機步步進逼。兒童親子班為了讓孩子從小懂得水資源的重要,於是安排與「水」相關的課程,無非是希望落實人人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前身為「原臺南水道」,落成於1922年,由濱野彌四郎技師設計規畫而成。如今偌大的園區經整理並對外開放,展示一百年前臺南水道的運作原理,從曾文溪取水引入沉澱池進行初步沉澱後,順著地勢流放到快濾桶室過濾,完成過濾的淨水再流放到更低的「送出唧筒室」周遭,然後藉著唧筒動力抽送到1.8公里外的淨水池後,再從淨水池放流到臺南市區。

這「二抽三送」的輸水系統,是百年前技師的智慧,是當時相當先進的工法,也是水道博物館的核心精神,自然也成了學習單上一道重要的題目。

「宜晉,恭喜你這一區的題目都答對了,但師姑還是要抽考你,知道臺南水道完整的淨水過程是幾抽幾送嗎?」關主李惠卿笑著問學員李宜晉。「二抽三送。」文靜的李宜晉雖然顯得有些靦腆,卻很清楚的將答案說出,此時雙胞胎弟弟李彥佑也細細瀏覽完這「送出唧筒室」館內的解說,完成學習單填寫,過來接受「考」問,因為兩人都相當認真,自然都順利過關了,與關主李惠卿開心擊掌,繼續前往下一站。

◎關主姊姊 赤子心陪伴闖關

「快濾筒室」是水道博物館的拍照打卡區,十四座來自英國的快濾筒,完整保留著,歷經百年風霜,幾乎沒甚麼變化,走進這裡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親身見證歲月的故事。而遊客到此無不拍照留念,除了紅磚建築的特色,內部配置更令人驚艷,這些百年快濾筒,可是遠從英國進口,當時裡面裝著濾水的白沙,也是「過鹹水(臺語,喻飄洋過海)」從義大利進口,是貨真價實的舶來品!

學員及家長來到這一館,除了尋找學習單上的答案,也絕不會錯過拍照打卡的機會。即將上大學的盧孟筳,跟著媽媽謝瑛桂共同承擔這一站的關主,年輕的盧孟筳除了為學員確認學習單的答案是否正確,同時還貼心地為每一組親子拍照留念。盧孟筳幾年前也是親子班的學員,在媽媽的陪伴下和妹妹盧孟慈來上親子班,隨著年紀成長,又進到慈少班,如今轉眼就要上大學了。

「因為已經考完特殊選才,確定會上臺師大,所以就跟著媽媽來戶外教學當關主,本來想說這是一個工作、一個使命,後來在跟他們互動的過程中,就像是帶小弟弟、小妹妹,用他們的思維去跟他們互動後,更有親近的感覺。」盧孟筳說自己上親子班的時候跟同組的學員沒有太多互動,也忘了當時的感覺。

如今,以一個大姊姊的身分回來陪伴學員,讓她感到很親近,「因為真的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孩子的赤子之心。」盧孟筳從學員身上看見從前的自己。

春日燦爛的陽光斜照入「快濾筒室」,映照著家長及學員各有所忙,學員忙著尋求學習單上的解答,而家長也忙著響應館方活動,以輕鬆有趣的AR科技遊遍水道園區並集章。施雅琪跟郭美婷因兩家住得近,孩子在大愛幼兒園也同班,所以從一進入園區兩家就形影不離,兩位媽媽都有著年輕的心,集章戰鬥力指數很高,就在離開園區前終於集到九個章,換到館方的貼紙獎品,開心得不得了。

而所有完成學習單的學員也一一領取到福袋,在「濱野彌四郎」紀念碑前的圓環,興奮的拆開福袋,一張張小臉蛋紛紛綻放欣喜的笑容,對禮物都相當滿意。

◎觀念深植 落實生活中省水

離水道博物館很近的慈濟善化聯絡處,是午餐的地點,也是今日活動的第二站。歷經一整個上午的活動,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已飢腸轆轆,而聯絡處也已經準備好餐點迎接所有人到來。

善化聯絡處設有「環保永續概念館」、「巧藝坊」,除此,戶外的生態園區也很值得向學員及家長介紹,於是課務團隊便結合兩處,規劃一天的活動課程。在午餐後的休息時間,自幼兒園起就形影不離的陳亭邑及陳翊庭跑到「水立方」的裝置藝術前觀賞,兩人還繼續回味著上午的活動,志工問兩人是否知道臺南快缺水了?陳邑亭馬上回說:「我知道,電視新聞說我們現在已經是橘色警戒了。」

一旁的陳翊庭趕緊分享省水妙招:「洗手的水留起來,就可以用來沖廁所,洗澡用淋浴的方式也可以省水。」陳邑亭不遑多讓也接著說:「洗澡用勺子舀水沖洗,也可以少浪費水。」兩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歷經親子班一月份的「省水大富翁」活動,如今都很清楚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省水。

陳邑亭分享上午的心得:「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我們每天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是要經過好多關才會到我們的家。」戶外教學的可貴就是讓學員在實境中探索知識,成為深刻記憶,內化於心,體現於生活。就在小學員們午後依然精力充沛的情況下,生態環保分組課程也展開了。

◎環保愛物 善用科技延物命

在「環保永續概念館」,長期致力於環保教育的慈濟志工王月治,為學員及家長講述環保概念,小小的展館內容豐富,還有一組寶特瓶抽絲的機器,王月治導覽分享:「回收寶特瓶不只可以用來製作毛毯,還能製成衣服和鞋子,甚至結合咖啡渣,還可以製成更具功能的衣物用品。」

「大家知道嗎?一份早餐會製造九種垃圾,所以我們透過科技改善,從垃圾找商機,垃圾可以製成塑木、連鎖磚,等一下參觀園區你們就能看到。」王月治一邊說一邊將學員導引到另一區,牆上一塊塊板子,各自寫著「四百五十年」、「六百年」、「一百萬年」等等,原來是垃圾要歷經多少時間才能分解,打開每塊板子就能看到裡頭展示的答案。這時學員及家長們的好奇心被挑起,人人都想知道背後的解答。

「一百萬年的是什麼?不是塑膠袋,是玻璃瓶,你猜對了嗎?」王月治為大家揭曉謎底,引起大家一陣譁然。參觀園區後再到最後一站「巧藝坊」,開放的空間擺著多部的裁縫車,一旁還有利用回收衣物重製的衣服、袋子,「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物品,絕對不會讓你撞衫或撞包。」志工笑著為大家介紹,果然許多媽媽被這些巧思製成的物品吸引,讚歎之餘愛不釋手。

陳愷謙今天由爸、媽陪同參加活動,他認真聽著導覽,當志工問有誰知道「環保十指口訣」,他立即講出:「瓶、瓶、罐、罐、紙、電、1、3、5、7。」原來就讀文化國小的他,導師是慈濟志工吳婉容。

「婉容老師有教我們,所以我知道。」陳愷謙說今天的課程讓他學到很多,「剛剛說紙尿布要四百五十年才會分解完,竟然要這麼長的時間,我現在才十一歲。」陳愷謙表達了他的訝異,更堅信真的要落實環保,否則世界可能會被垃圾淹沒了。

一整天的活動圍繞在「愛物惜水,護命造福」的靜思語主題,回程的車上無論大人小孩都累了,但是心靈卻很充實,在寓教於樂的課程設計中,親子歷經了共同的知識探索,正好回家實踐。

圖左 :親子班課務團隊設計了學習單,讓學員在各主題館尋找解答,大家都相當認真填寫。[攝影者:洪培瑋]
圖右 :「宜晉,知道臺南水道完整的淨水過程是幾抽幾送嗎?」關主李惠卿發問。「二抽三送」文靜的李宜晉清楚的說出正確答案,然後與李惠卿開心擊掌。[攝影者:沈雅慧]

圖左 :即將上大學的盧孟筳(右),跟著媽媽謝瑛桂共同承擔關主,她說:「就像是帶小弟弟、小妹妹,用他們的思維去跟他們互動,更有親近的感覺。」[攝影者:洪培瑋]
圖右 :施雅琪(前)跟郭美婷(後)兩位媽媽響應館方活動,以輕鬆有趣的AR科技遊遍水道園區並集章,在離開園區前終於集到九個章,換到館方的獎品,開心得不得了。[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完成學習單的學員也一一領取福袋,在「濱野彌四郎」紀念碑前的圓環,興奮的拆開福袋,小臉蛋綻放欣喜的笑容,對禮物相當滿意。[攝影者:沈雅慧]
圖右 :慈濟善化聯絡處戶外園區有兩隻獨角仙裝置藝術,吸引學員及家長了解獨角仙的生態。[攝影者:洪培瑋]

圖左 :「一百萬年的是什麼?不是塑膠袋,是玻璃瓶,你猜對了嗎?」王月治為大家揭曉甚麼垃圾要一百萬年才能完全分解的謎底,引起學員的好奇心。[攝影者:洪培瑋]
圖右 :志工王月治以模型向學員介紹善化聯絡處園區。[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善化聯絡處的「巧藝坊」陳設許多利用廢棄物做成的小物,吸引學員及家長,大家讚歎之餘愛不釋手。[攝影者:洪培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