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我身上所流的血液 都是紅色的

2022/05/28| ◎張翎慧/歐洲報導
列印
來自全球五大洲,目前共有十二個國家地區慈濟志工一同匯聚在波蘭,不同國度有著相同的使命,大家都是為了援助烏克蘭難民而來。

「證嚴上人是我們的導師,就像您一樣,有著善良的心。慈濟人來到這裡是為了幫助有需 要的人。很感恩您與我們一同付出。」陳樹微向前來關心及感恩慈濟志工的神父秘書摩尼卡(Monica),表達慈濟人援助烏克蘭難民的初衷。

◎無私付出 激起善漣漪

自2022年5月16日起連續五天,志工團隊於盧布林「明愛會」舉辦物資及購物卡發放。每天提供三百人次領取購物卡及毛毯。

由於志工無私付出的身影,感動了「明愛會」。讓原本只提供容納四十人的空間,因為感動轉而改成可容納一百五十人的文化廳做為發放定點。

明愛會志工與慈濟志工也因為發放而有了默契,相較於第一天的發放情形,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能看見愈來愈整齊的慈濟人文。自5月18日開始,也讓殘疾難民,優先填寫名單。

「這個避難所每天都會提供一餐,其餘則需要自費,我因為要照顧殘疾的兒子,所以無法工作,真的非常感謝有慈濟的援助。」目前被收置在波蘭小王子安寧照護醫院的一位十七歲少年,他的母親含著淚水聲聲道出感謝。

此次發放對象中有幾位聾啞人士,當志工帶動手語時,現場也有好幾位小朋友歡喜上臺一起參與,彼此的感動不分種族與膚色,大家共通的語言就是「愛」。

時至晚間十點四十分,室外氣溫只有兩度。以為發放日就要截止的烏克蘭難民,頂著寒冷的天氣,耐心等候發放,讓志工看了滿心不捨。

住在德國的克里斯托弗(Krzysztof)神父,這幾天經過發放現場,看到每天帶著笑容的慈濟志工,讓他感到相當好奇。經陳樹微向神父解說後,相互表達尊重之意。

「感謝慈濟和我們一樣心繫難民,並且用不同的方式關懷難民,我很感動。」明愛會的馬力克(Marek)神父,向志工表達對慈濟的感謝與認同。

目前在波蘭首都華沙,以及接近邊境的盧布林,還有前大愛臺的同仁張淑兒在波茲南,以及靠近德國的斯塞新,志工進行四個地區的購物卡及毛毯的捐贈跟發放。

截至目前為止數字一直在更新,到今天(5/23)早上已經發放九十六個場次,受益人數將近三萬人。購物卡的部分也已經發放約五分之一,已經超過一萬人受惠。

◎慈濟家庭 深耕波滋南

5月21日,志工團隊將起身前往波滋南以西二十公里的小鎮塔諾沃(Tarnowo Podgórne)。由當地公所提供名單,並聯絡難民前來接受慈濟發放的購物卡。預計發放兩場,每一場估計約四百到五百人。

志工張淑兒和先生盧卡斯,聯繫了許多區政府,希望以學校及較貧困的烏克蘭人作為主要發放對象。「塔諾沃」是最快決定與慈濟合作並整理出難民名單的城鎮。其他鄉鎮也陸續提供名單。

5月21日發放地點就選在「塔諾沃」一所環境寧靜幽美的小學。平日任職於科技公司擔任數據分析師的張淑兒,配合進行將近三個月的發放,從不喊苦,今天也帶著三個孩子一起參與發放。

志工黃思賢抓緊機會,將證嚴上人對張淑兒的肯定與期待,一一傳達。期待張淑兒與先生盧卡斯能在波滋南建立慈濟。

拿出口袋準備好的別針為張淑兒別上,黃思賢說:「希望為您別上一枚別針,期許更加努力精進做慈濟、服務人群。」

志工呂宗翰也表示,非常敬佩張淑兒夫婦,有愛心、有規劃,最重要的是有承擔。願意在忙碌的工作之外,除了要照顧三個孩子,一周五天代表慈濟與紅十字會合作,包括購物卡的發放。

盧卡斯的姊姊雅歌(Aga)任教於塔諾沃小學,因此在波滋南的每一場發放,雅歌和先生幾乎都會到場協助。很巧的是,盧卡斯的姊夫也叫做盧卡斯,波滋南慈濟家庭儼然成型。

◎愛與付出 生命真正的價值

為了快速的發放,現場備有十四臺電腦,也找來更多熟悉烏克蘭語的志工,穿上志工背心的烏克蘭難民,以工代賑的方式,為發放進行完善的準備。

盧卡斯穩健的將慈濟《行願半世紀》烏語版,以及環保毛毯介紹給現場所有人。塔諾沃鎮長塔德烏什也專程前來感謝慈濟,並鼓勵災民。

「不管膚色、宗教、種族為何?我們的血液都是紅色的,今天慈濟來這裡,只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黃思賢在正式發放前,代表慈濟致詞。

黃思賢再次懇切的和大家分享:「人生真正的價值是『愛』,而『愛』的真正價值是『付出』。這是為何全球慈濟人都來此付出。我們給的卡片,有一天錢會用光,但是這分愛,會永遠陪伴著大家。」

發放進行時,現場秩序良好,但就是志工人數依舊不足。呂宗翰說明慈濟需要翻譯的幫助,他拿起麥克風詢問有無會英文的烏克蘭難民?大家都很歡喜也很願意協助和分享。

呂宗翰說:「其實發放不只是發放,我們想要給的是『愛』。當我們不說慈濟、不去了解、不走進他們的世界,到底要怎樣才能把愛的理念傳達?慈濟的理念很重要,而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更加重要,因為那就是『愛的聯繫』。」

曾任教於烏克蘭一所科技大學(Ivano–Frankvisk National Techincal University),擔任英文教授的歐珊娜,家鄉就在烏克蘭西部Ivano–Frankvisk。2022年2月24日早上六點左右,她突然被父親叫醒並告知:「戰爭發生了!」七點五十分左右,她就看到窗外不遠處有一顆飛彈正在她眼前爆炸。

歐珊娜的先生開著車,載著她和孩子到達邊境後,將車子交給了她,看了看孩子便回去面對戰爭。為母則強的歐珊娜只能堅強的從邊境出發,開了一天一夜的車之後,抵達熱舒夫。接著連歐珊娜都忘了有多久,約莫開了有七百公里的路程,終於來到波滋南。

當歐珊娜聽完呂宗翰介紹慈濟和上人之後,歐珊娜深表對上人的崇敬,她說:「我很願意用英語的專業來當志工,我很敬佩上人,請給我多一點英語文資訊,讓我更了解上人。」

流落波蘭的歐珊娜告訴自己,既然現在身在波蘭,那就先投入服務烏克蘭鄉親吧!

相信投入服務可以改變人生。這個時候,幫助他人就是良藥。以工代賑的志工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波滋南,因為有張淑兒和先生盧卡斯的帶動,所以有了不少烏克蘭及波蘭的志工加入。黃思賢在啟程前往華沙之時,不忘將口袋中的別針拿出來,別在盧卡斯胸前,殷殷叮嚀並鼓勵盧卡斯能更加用心投入,早日將波滋南慈濟建立起來。

5月21日兩場發放,推估約九百五十人左右領取。5月22日將在波滋南展覽中心及帕斯多瓦學校進行兩場發放,預計約有七百五十人。

◎聽 這是愛的聲音

在波蘭華沙,則有胡光中、周如意等多位慈濟志工,自5月20日開始,一連三天的發放,場場都是愛的加油站。

華沙慈幼會教堂,井然有序的報到和舒適的空間,讓人深切感受到慈濟發放的嚴謹與尊重。如同家一樣的氛圍,讓流離失所的烏克蘭婦女和孩童備感溫馨。

和志工團隊已經培養良好默契的烏克蘭志工黛西,已經可以熟練的以溫馨莊嚴的主持風格介紹慈濟。

現場有許多人聽到上人的慰問信時,都忍不住掉下眼淚。黃思賢鼓勵大家:「購物卡或許有用完的一天,但這分愛,無論是我們給您們的;或是您們給我們的,都會一直持續到永遠。『愛』是世界唯一的希望。」

愛,是看不見的語言;愛,是說不出的感謝……唯有不斷地讓愛循環,愛才能源源不絕。志工在介紹慈濟時,提到了「竹筒歲月」,那是慈濟慈善的起源,更是善效應的源頭。

雖說是發放,但在現場無論男女老幼,在聽完「竹筒歲月」的故事之後,也都紛紛將一念善投入竹筒內。「聽!這就是愛的聲音。」抱著竹筒的胡光中說。

臺上〈一家人〉的歌曲響起,此時,大家的心門都被打開,志工用滿滿的愛為大家加油。牽起手來,我們都是一家人。舞臺下一位小男孩,開心的奔向臺前,展開雙臂擁抱慈濟媽媽。

呂宗翰補充說道:「很期待發放不只是發放,不給愛、不說慈濟……志工也就白來了!卡片終究會用完,慈濟的理念要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要有。」

就如同5月19日烏克蘭難民茱莉亞一樣。當茱莉亞要回到烏克蘭的那一天早上,她專程來到塔諾沃感恩慈濟。茱莉亞的兒子丹米恩(Damian)一看到黃思賢,就像看到自己爺爺一樣親切,最喜歡思賢爺爺的抱抱。

茱莉亞的父母親在烏克蘭經營小型食品廠,戰爭發生後,也主動提供自家空間當逃難家庭的避難所。黃思賢不禁讚歎茱莉亞一家人的大愛精神。

帶著慈濟的愛和孩子,茱莉亞選擇回到烏克蘭與先生團聚。回想起當初開了二十七個小時,一臺九人座擠滿了五位媽媽、十二位孩子,匆忙逃難到波蘭的情景,茱莉亞說:「終於要回家了!」

發放過程中,志工發現一位手抱著小寶寶的婦人。她是烏克蘭難民羅克索拉娜,當接收志工給予的購物卡時,她更是難過的趴在志工肩膀哭泣。

原來,有三個孩子的她,完全沒有錢可以支付青年旅館的費用,從6月1日開始就要付費。她表示還有三個孩子,不知道要怎麼辦?想到要去餐風露宿,流落街頭……她真的是非常、非常擔憂,然後就哭得很厲害。

當志工拿出愛的吊飾送給她、膚慰她時,她感動的直說:「這是愛,是非常寬大的愛。」因為有了真誠的擁抱與傾聽,讓羅克索拉娜緊繃不安的心,頓時獲得了依靠與抒發。

◎希望種子發芽

很感恩在遙遠的波蘭華沙,有慈幼會教堂願意提供一個空間當作慈濟據點。有一天,一位波蘭的高中生彌可來(Mikolaj),居然自己就找上門來。

他說他在學校的社服處,就詢問能不能做志工,社服處跟他說有慈濟這個團體,他就真的自己來報名。正當缺乏波蘭當地志工之際,彌可來(Mikolaj)的出現,無不是一道曙光和力量。

馬上就加入慈濟行列的彌可來(Mikolaj),和一位十五歲的烏克蘭的小志工,兩人真的非常的用心,尤其年輕人的能力很好。請他們協助統計發放數量時,都算的非常地精準。

在華沙的小志工也愈來愈多,可以看到好幾個國家在一塊,人人都只想著要以「心」來跟大家傳達他們的愛。

因著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的因緣,全球慈濟志工匯集波蘭,為逃離家鄉的烏克蘭人付出並膚慰他們受傷的心。

烏克蘭難民也因為遇到了慈濟,感受到了「愛」,學習在傷痛中轉化成付出的可能。付出愛,也許就是災民生命中的轉捩點,如同他們所回饋:「希望把這分愛都帶回去烏克蘭,去幫助更多的人。」

誠如黃思賢所說:「人生真正的價值是『愛』,而『愛』的真正價值是『付出』。」慈濟人的大愛從不分宗教、種族、國度與膚色,只因您我身上所流的血液都是紅色的,同處在這個地球上的我們,都是一家人

圖左 :志工張淑兒和先生盧卡斯,在波滋南聯繫了許多區政府,希望以學校及較貧困的烏克蘭人作為主要發放對象。(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右 :拿出口袋準備好的別針為張淑兒別上,黃思賢說:「希望為您別上一枚別針,期許更加努力精進做慈濟、服務人群。」(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左 :盧卡斯(中)穩健的將慈濟《行願半世紀》烏語版,以及環保毛毯介紹給現場所有人。塔諾沃鎮長塔德烏什(左)也專程前來感謝慈濟,並鼓勵災民。(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右 :黃思賢鼓勵大家:「購物卡或許有用完的一天,但這分愛,無論是我們給您們的;或是您們給我們的,都會一直持續到永遠。『愛』是世界唯一的希望。」(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左 :雖說是發放,但在現場無論男女老幼,在聽完「竹筒歲月」的故事之後,也都紛紛將一念善投入竹筒內。「聽!這就是愛的聲音。」抱著竹筒的胡光中說。(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右 :很感恩在遙遠的波蘭華沙,有慈幼會教堂願意提供一個空間當作慈濟據點,發放現場井然秩序。(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左 :烏克蘭難民也因為遇到了慈濟,感受到了「愛」,學習在傷痛中轉化成付出的可能。付出愛,也許就是災民生命中的轉捩點。(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
圖右 :正當缺乏波蘭當地志工之際,彌可來(Mikolaj,左)的出現,無不是一道曙光和力量。(攝影/慈濟基金會提供)[攝影者:張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