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迎接幸福和夢想 斯里蘭卡大愛村啟用

2006-04-25   | 邱淑絹
斯里蘭卡慈濟大愛村景觀,前為大愛村職訓中心,後為大愛村社區中心。攝影者:陳仕榮2008/01/04
輕柔橘紅的晨陽,輕巧地自地平線升起,翻過林蔭樹梢後,悄悄地將渾圓的身影,攀停在褚紅色的屋簷邊。她輕輕地將手兒一揮,瞬間柔美透亮的暈紅,已染滿大地,叫大地甦醒。

跟著醒轉的鳥兒啁啾鳴叫,睡了一夜的蟲兒起了個早,翻出土來忙動著小小身形。風兒輕搖枝葉,也搖起窗櫺邊清新的布簾;拂過勤奮擦窗的手,拂在手持帚兒、於室內輕掃的身前。伴在灑掃身影後方的,是收音機輕瀉而出的樂音;律動出一室的咖啡香氣,和廚房裏尚在烹煮的椰奶芬芳。

當這邊的忙動才將開始,那邊屋落裏的身影,已然圍坐於自家前庭,端拈著白磁杯盞,享用著那迷人的芳香。廣大社區裏,幾個孩子踩動著腳踏車繞場;場邊,有孩童嬉鬧於擺盪的鞦韆上,追高著電線杆上的小鳥,和天邊一團染著晨陽的雲朵。

大地聲息脈動,湧現出漢班托塔(Hambantota)實梨布普拉(Siribopura)六百四十九戶的大愛村社區群像;把昔日雜亂的荒林叢野,註銷於舊時記憶裏,讓曾經受災的一群,滋養在盎然的新意中,歸顯出新市鎮的清新雛形……


新市鎮,顯現生命的脈動

2006年4月,距離漢班托塔市中心十五分鐘車程的實梨布普拉新市鎮,出現許多由各國非政府組織援建的房舍,其中以慈濟大愛村面積最大。

大愛村入口處的兩旁,建造有兩座長方形的石坊,上有中文、英文、辛哈拉文(Sinhala)及塔米爾文(Tamil)書寫的「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慈濟大愛村」字樣。村內一望無際的紅色屋瓦,在藍天白雲之下,映顯出一片壯闊氣勢。

新村入口處的圓環,鋪上綠色草皮和植物;而進入社區筆直的馬路上,植有四行榕樹和雞蛋花樹幼株,用來間隔出走道和車道,可以預見幾年之後,它們蓊鬱生長的景象。天氣晴朗炎熱,萬里無雲,大道兩旁連綿不斷的旗海在勁風中飄揚。

社區如此美觀、整齊,教人很難想像它原先的模樣。2005年時,大愛村現址還是一片荒涼的叢林;一百零五公頃的土地上,時常有大象、猴子等野生動物出沒。今日村落建成、居民入住後,已顯現生命的脈動。


獨立格局,家家自給自足

大愛屋是富有斯里蘭卡特色的獨立式小屋。紅瓦米色牆,家家戶戶擁有寬廣的前庭院落,可以栽種水果、菜蔬,自給自足。攝影者:林炎煌
在台灣郭書勝建築師的設計下,大愛屋是富有斯里蘭卡特色的獨立式小屋。紅瓦米色牆,每戶占地一百五十三坪,只取十九坪建房,家家戶戶擁有寬廣的前庭院落,可以栽種水果、菜蔬,自給自足;室內規畫客廳、廚房、餐廳、衛浴和兩個房間;餐廳跟客廳可連著使用,加了簾子就變成一個房間,構成所謂「調整式的二加一房」格局。

2005年6月動土,大愛村2006年2月起陸續完工,至4月10日正式移交三百五十戶;另包括社區中心、集會堂、鄰里中心、中學及托兒所等大愛村第二期工程也舉行動工儀式。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一百八十多位慈濟醫療人員和志工前來參與交屋典禮,也提供義診服務。

當「大愛為樑、智慧為牆」的歌聲揚起,整個大愛村裏洋溢著溫馨祥和的氣氛。十二位大愛村民代表一字排開,從來賓手中接過古銅色、刻著菩提葉及住戶地址的門牌。在慈濟志工和六百多戶居民見證下,完成交屋儀式。

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四天後即偕同慈濟人在漢班托塔展開救災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見此成果有感而發:「上人指示,要把大愛村當成自己的家,自己想住什麼環境,就要為災民建設出什麼環境……從抵達那天開始,慈濟人沒有離開過,從急難救助做到長期關懷。很感恩當地政府和居民接受我們的付出。」


遠離災痕,重展新生

大愛村美觀、整齊,教人很難想像它原先還是一片荒涼的叢林。攝影者:黃崇發2006/07/21
一幢幢結實美觀的水泥磚造屋,在紅土大地上陸續湧現,成了漢班托塔坊間口耳相傳的話題。慈濟人更為村民準備了實際的入厝禮——二十公斤白米、兩包糖和兩瓶油。這些物資可讓他們維持兩個月的基本生活。

斯里蘭卡傳統的辛哈拉新年於4月14日到來,對於能在過年前夕住進嶄新的新家,遠離災痕、重展新生,居民不只安身,心也安了。

這裏匯聚了全球慈濟人無限的愛與祝福。儘管海嘯浪潮沖碎了無數人的家園與美夢,但居民於漫長的等待中,終於實現「有家」的夢想。入住新居,他們不僅充滿歡喜,對於未來生活,也生起更多的希望與期盼……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73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