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行者隊伍 寂寞沙漠肩並肩

2019-06-19   | 慈濟基金會
約旦分會2019/5/1起展開齋戒月發放,十六天來縱橫約旦南北十五個發放點,路程近一千八百公里。(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日期:2019/05/10)

風沙揚起,很快地打散了慈濟約旦分會齋戒月發放團志工們踩在地上的足跡,但這一路內心的印記,沒有人會遺忘。
 
「如果沒有上人的法,早就得憂鬱症了。」有一夥人,跟著陳秋華走了十六天,終於能深刻體會他一步一腳印走得有多艱辛,得付出多少真心,才能建立起與居民間深厚的情誼。
 
今年(2019)元月初,歷經二十一年又四個月後,約旦分會獲准成立,給了陳秋華的莫大的正能量,然而給他更大支持的是,當地志工長期相伴著一起付出,讓沙漠慈善之路不再寂寞。

 
壽量寶藏不言老 慈悲腳步快步邁
 
莉莉(慈力)在教職服務四十五年後,今年退休,發放期間只要有時間,即隨著志工團隊奔波,向他們說慈濟竹筒歲月;或是隨著志工團隊,神采奕奕地跳臺灣原住民舞蹈,看不出來她已七十五歲。

莉莉(慈力)發放期間只要有空就參與,現場只要有機會就分享慈濟竹筒歲月,希望自己能跟著上人的慈悲腳步繼續前進。(攝影者:林玲悧,地點:約旦,日期:2019/05/07)
她的弟弟從澳洲到約旦度假,不幸在4月27日晚間心肌梗塞往生,大體雖然在子女陪伴下已送回澳洲,陸續仍然有親友到莉莉家關懷。適逢齋戒月發放,她想多幫助陳秋華,卻擔心,「我七十五歲,已有年紀了……」志工告訴她:「上人要我們把五十歲放在銀行,所以妳才二十五歲。」她聽了很驚訝:「上人真的這麼說!真有智慧,所以我還年輕!」
 
約旦的難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有的是寡婦,有的房子被炸掉,無奈只能滯留異鄉。她稱讚陳秋華好像一盞燈,指引著大家方向。又說:「一隻手不能鼓掌,一定是雙手以上,或是一個團隊才能。」莉莉感恩地說:「感恩你們花自己的費用與時間,來幫助我們,我也會跟著上人的慈悲腳步繼續前進。」
 
菩薩專車掌舵手 眼觀耳聞善人生
 
阿布穆薩(Abu Musa)與陳秋華,相識三十多年,自空軍退役後在空手道協會工作,陳秋華則在跆拳道協會,二人因此而認識,後來阿布穆薩也到跆拳道協會工作。阿布穆薩接觸慈濟約十六年,齋戒月發放期間,他開車載著志工南來北返,路途遙遠時單程達三個多小時,志工都睡癱了,到達目的地,他仍精神奕奕地協助發放不覺倦意。
 
阿布穆薩有七個小孩,他退役時有四個小孩還在讀大學,曾求助陳秋華夫妻。後來,他的兒子畢業要到沙烏地,沒有錢付代辦費,陳秋華的妻子陳高怡怡也借錢給他。陳秋華說:「後來都有歸還,他很有誠信,有借有還,非常忠厚。」

 
志工阿比比(Abu Musa)和學生互動。(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日期:2019/05/03)
兒子到了沙烏地很有成就,買了車給他,他利用車子賺外快。發放期間付給他車資,陳秋華說:「路途遙遠,這是應該的。」多年來,看著他從無到有,看著小孩成長,陳秋華很欣慰。
 
一個月前,有個臺灣旅行團來,帶隊的稱讚阿布穆薩的車資,較以往的車資便宜一半,阿布穆薩跟臺灣領隊說:「因為你跟陳秋華認識,跟慈濟有關係,所以算比較便宜。」
 
「好像有了不同的人生。」兩個星期來與大家在一起,心也開始改變了。他讚歎志工是真心的在付出,誠心去幫助需要的人,「發放物資的時候,是很恭敬地將物資奉上,而不是給人物資。」
 
師生同行菩薩道 慈濟人文潤心田
 
哈德(Khade)教練是陳秋華跆拳道的學生,自1981年至今,是三十八年亦師亦友的情誼。哈德大學畢業後,到公立學校擔任教職,他在學校做個竹筒,每天到教室募款,另有位老師會做計劃,齋戒月之前,他們向企業募鞋子、衣服,合作幫助貧窮學生。
 
哈德任職的學校是公立的,一定要穿制服,但是有很多貧窮學生沒有錢買制服,所以他在學校回收二手制服,或是在學生畢業的時候,呼籲將制服捐出來。如果制服太破爛,哈德會私自將它分開,不會拒絕捐贈者,以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哈德很感恩陳秋華,除了師生情誼以外,也給他不同人生觀,二人互相學習相互成長。陳秋華稱讚他:「受慈濟人文影響,他誠正信實。」
 
●收尾【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曾美姬 約旦報導 2019/05/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