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教室

2019-07-24   | 林玲悧
約旦境內的沙漠,隆起在地表之上又綿延到天邊。(攝影者:王瑾)綿延

「邊境是一片看不見盡頭的黃沙。突然天色昏暗,大雨傾盆,黃沙變成泥濘,泥濘中坑坑疤疤,車子輪胎在雨中破裂。帳篷在無邊無際的荒野泥濘裡,沒有電,四月的風雨交加中,手指凍僵了。三十多個孩子聚集在一個鐵皮小屋裡上課。」


4月23日,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個人臉書刊登上一則「邊境 約旦手記」,親身感受到敘利亞難民流落異國的苦,也見證難民兒童渴望教育的迫切。她說:「戰爭一年又一年,嬰兒在泥地裡出生,幼兒在帳篷裡長大,少年開始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老人在異鄉含淚死去。」

那一天,她是在慈濟約旦分會職工賴花秀的陪同下走訪了馬弗拉克進修中心及虎威賈村帳篷區,看到人間苦難,看見慈濟人的投入。龍應台寫道:「彷彿是世界最絕望荒涼的盡頭,卻看見台灣的慈濟工作人員,在給孩子們送早餐,在補貼老師微薄的薪水讓孩子們受教育,在為已經流離七年的帳篷難民設法接水接電。」

導航

這則貼文見諸媒體之時, 參與2019約旦齋戒月發放的臺灣團員已經整裝待發,準備飛往約旦。從5月1日至5月14日兩個禮拜的發放行程裡,見證慈濟家人如何在這一個號稱和平綠洲的國度,既要定期訪視本土貧苦貝都因人,也要周全敘利亞難民在醫療、教育上所面對的困境。
來自臺灣的慈濟志工團隊來到約旦安曼,左二為作者林玲悧。(慈濟約旦分會提供)

約旦僅有兩條公路貫通南北,一離開公路就是大漠蠻荒;雖有小路,卻無任何地標,衛星圖上是一片蒼茫的黃土色。現代人不用紙本地圖,找路全靠Google Map,依賴手機衛星定位。可是陳秋華師兄心上配備愛的GPS,苦難的眾生在哪裡,他總能在大漠中,堅定方向,找到遊牧民族的帳篷,沒見過他迷路。

虎威賈村帳篷區也是像這樣,沒有地址,僅是大漠中靠經緯度定義位置的一個點,離札塔里難民營(Zaatari Refugee Camp)很近,距離敘利亞邊界僅有五點五公里。2019年5月12日,志工團隊清晨從安曼出發,花了三個半小時才抵達虎威賈村帳篷區。以虎威賈村帳篷區為圓心,北邊是敘利亞邊界,原地轉一圈,城市天際線在地平線的彼端依稀可見。

逃離敘黎亞的難民有兩種選擇,一是住進難民營,有聯合國及各國NGO的襄助,衣食水電、教育、醫療可能資源較多,但處處受到監控,無自由可言;另一種就像瑪麗安家族一樣,浪跡約旦荒漠上,要付租金給政府,而且維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全無,唯有自由最可貴。

浴佛

5月12日,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佛誕節、母親節,還兼全球慈濟日。約旦分會成立二十三年,即將正式取得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牌照。這一天,將在這個位處荒漠的穆斯林部落裡舉行一場浴佛典禮、和穆斯林鄉親一起開齋、並夜宿此地,明天一早,跟著孩子們上學去。

志工初來乍到,天真熱情的小孩先圍繞上來,再來是懷抱嬰兒的婦女環伺其後,以好奇的精神仔細觀察著志工的一舉一動。這是一個逃離敘利亞的貝都因部落,直到今日,氏族組織還是構成貝都因社會的基礎,虎威賈村帳篷區以部落耆老瑪麗安為首,她神態肅然的臉上還有刺青,如如不動地安坐空地上的一張椅子上,靜觀一切。 

瑪麗安七十歲,先生已往生。2012年逃離敘利亞,一大家族困居難民營。直到2017年選擇至此租地,展開新生活。抵達約旦時,家族戶數是二十戶,如今已繁衍至二十七戶;居住空間從帳篷逐步擴建,開始建立磚房,水泥粗胚的牆壁空有窗框無玻璃,仍在建設中吧?!(或說這樣就可以了)但是,屋前栽植能爬藤的葡萄,屋後圈養羊隻,證明他們雖然辛苦,易經逐漸建立新家園。

阿拉伯世界對生育的觀念是多子多孫多人力,她育有七男四女,在志工們布置浴佛場地時,一輛車子開進來,在農場打工的兒子們回家了,他們下車第一件事,是去親吻他們的母親。

志工們終於布置好浴佛臺,因著一份用心,從陳秋華師兄家採來的玫瑰,用寶特瓶剪出出的蓮花燈,布置在琉璃佛周邊,所呈現出來的是那樣地莊嚴肅穆,令人攝心。浴佛典禮開始,家族中的長輩帶領大家在浴佛台前虔誠祈禱,貝都因族人不懂浴佛儀軌卻能用心體會,
行禮如儀。

「Ramadan Kareem」齋戒月開始,每天都聽到陳秋華師兄用這句問候語跟鄉親打招呼。Ramadan是齋戒月,Kareem則是祝福的意思。在這個月裡,穆斯林透過齋戒的過程,自律、自省,期望每個人更能有體恤之心,慷慨助人;「接花香」「禮佛足」,一句句儀式用語揭示佛教徒浴佛的意義是期待我們要洗淨內心的無明塵埃,讓心性回歸自性。回教、佛教盡管外在儀軌、戒律、名相雖然有所不同,若深入探討,宗教的內涵都是要人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更要將慷慨地將愛和他人分享。

身為穆斯林的慈濟志工胡光中第一次見到上人時,曾經這樣問:「慈濟是發源於佛教的團體,而土耳其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如何能夠把慈濟精神帶到土耳其呢?」上人回答:「把人所造成的隔閡如膚色、國籍、宗教都去掉,心中只剩下一個字——愛即可。」

1997年慈濟約旦分會成立,深耕這個穆斯林國度二十餘載,成功的醫療個案超過千例; 2019約旦齋戒月,志工在十四天內走遍約旦國境,共發放兩千多戶,造福一萬多人。誠如上人所言:「把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將慈濟精神帶入。」也因此,方能有今日跨種族、跨宗教之舉,讓佛教徒在穆斯林的帳篷區舉辦浴佛;讓穆斯林和佛教徒一起開齋,所享用的食物都是素菜。
慈濟基金會,在約旦正式取得國際慈善組織牌照後,第一次在敘利亞帳篷區舉行浴佛。(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馬弗拉克省,日期:2019/05/12)

發放

行走大漠深處,無空污,無塵霾,藍天白雲,景色宜人;而這一日的日落時分,絢麗夕陽美如風景畫片。開齋後,志工開始為二十七戶,一百四十幾位鄉親展開夜間發放。四周漆黑一片,幸有慈濟致贈的五組太陽能燈高高掛起,再打開車頭燈,展開首例的夜間發放。

再次驗證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無光害的沙漠中,銀河橫越,天上繁星點點。發放圓滿,瑪麗安的兒子之一阿里播放音樂,帶著家族各階層年齡的孩子,以傳統的舞蹈來迎賓。

中場小歇一下,二個可愛的小朋友出場扮演戲劇。「他們在演什麼?」全阿拉伯語演出,志工跟不上演出節奏。幸好本土志工熟悉阿拉伯語,即時翻譯:「意思是說牛奶不可以加水,不可以欺騙人,提醒做人要老實……」貝都因難民的溫馨家聚中,竟然有老師般的人物教導族中幼童演戲劇,講述做人的道理。這一號人物是誰?

教師

卡蒂佳1989年生,是瑪麗安最小的女兒, 2017年開始陪伴家族的孩子去上學,並在下課後幫孩子們課輔。她利用簡易屋充當臨時教室,沒有任何課桌椅,孩子們席地而坐。沒有書本,沒有任何教育工具下,只有高中畢業的卡蒂佳,憑著自己的記憶及所知,教導孩子們唸誦古蘭經,簡單阿拉伯文及基礎數學。

原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每個月贊助一百七十五約旦幣給卡蒂佳, 2018年6月份,援助中止,為了生存,她每天必須跟著哥哥們到農場摘蕃茄,幫忙維持全家生活,無法專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2018年12月開始,慈濟約旦分會接手援助,補助卡蒂佳津貼。拿到這筆津貼時,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要為孩子們添購桌椅。感動於她的善心,最後是約旦分會幫忙圓滿心願。

今年(2019年)3月,慈濟志工再度回到虎威賈村帳篷區,實地了解孩子上學狀況。卡蒂佳每天早晨陪小朋友們走路到學校,中午十一點四十五分再走路回家。伴讀過程中,她從中學習學校教師如何授課。約旦分會陳秋華師兄非常讚歎卡蒂佳,雖然只有高中肄業,但做的比專業老師還要敬業。卡蒂嘉這份用心也已經獲得約旦政府的認可,成為正式老師。

3月份的那一天,志工準備了一百五十份學習用品,也帶來本會捐贈的原子筆,是一款頂端有帶燈的原子筆。當地沒有燈,更顯珍貴。志工多發了一枝筆給其中一個孩子,孩子退回來。志工問:「是誰教會你要誠實?」孩子回答:「卡蒂佳老師教的。」難民的生活如此困苦,而孩子年紀雖小,還能不貪心,讓志工非常讚嘆。

未來

「這是我們到約旦七年來,最開心的一個晚上。」家門前,歌舞正歡,卡蒂佳跟能說阿語的本土志工這樣說。沙漠闇黑更顯天上繁星閃爍,中志工黃福全說:「這是我國際賑災經驗中第一次的夜間發放,雖然戶數不多,可是非常的溫馨。在互動的當中,我感覺到他們對於慈濟人的那份愛。」

夜深了,明天孩子們還要上學,溫馨的聚會有紀律地在十點結束。志工們請卡蒂佳到教室,送給她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原來是靜思精舍德善師父感動於卡蒂佳的愛心,捎來自己慣用的太能陽檯燈,由陳秋華師兄轉交。

曾經有敘利亞難民家長這麼說:「敘利亞下一個世代的未來全毀了,因為他們大部分無法去學校。無法上學的日子會有多長,沒有人知道。沒有接受教育,下一代毀滅了。」也有難民孩童,在求學的過程中,因為不同種族,因為自身衛生條件不佳,因為戰爭所受的心理傷害,凡此種種因素,遭受霸凌,雖有受教權,卻退縮回家庭了。

對敘利亞難民兒童而言,教育是陽光、是空氣、是水,不可或缺,是他們迎向光明未來的希望。虎威賈村帳篷區孩子們有幸,能擁有卡蒂佳老師為教育盡心;不忍教育中斷,讓他們變成消失的下一代,約旦分會陳秋華心中已有定奪:「下一趟來,應該為他們裝設太陽能燈。」
首例夜間發放,照明不足陳秋華做個提燈照路人。(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馬弗拉克省,日期:2019/05/12)

(文:林玲悧)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