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週報第二十六期

以身為舟 以願為導 本刊訊 / 當代佛 行中開創 ︵ 木雨 ︶ 法師與德澧法 思精舍人文講堂 與修行方法。 德 ︵ 木雨 ︶ 法師從慈濟歷史中,整 理出證嚴上人提出﹁大愛﹂ 的各階段歷史脈絡。追溯出證 於一九八三年一月卅日、花蓮慈 院動土前一週提出﹁大愛﹂一詞,並 以豐富闡釋。歸納為三要點:﹁利濟 眾生﹂的大願力、﹁眾生的苦痛就是 我們的苦痛﹂的大慈悲、﹁不求取代 價,恭敬平等﹂的大智慧,此三心內 涵具備,方為佛陀教導 ﹁大愛﹂精 神。 上人提倡的大愛精神,透過靜思僧 團長年奉行上人的精神,形塑出所謂 的靜思家風,同時成為所有慈濟人追 隨奉行的以愛為本的簡樸清淨生活。 此外,靜思僧團也以奉行﹁自力耕生﹂ 與﹁護持慈濟﹂的使命,展現出其特 有的修行典範。 德澧師父則分享,他採訪精舍修行 師父出家 因緣,完成近六十萬字 逐字稿。歸納出精舍師父在遇到困難 時,如何以慈悲智慧為核心,修行與 面對。透過德澧師父的深度採訪,可 以了解到靜思精舍師父們的生命故 事,每一位都是在最踏實 日常中, 展現最動人的修行風範 靜思僧團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自食其力,樹立﹁靜思家風﹂, 轉動﹁慈濟大愛﹂。他們將供養僧寶 的 ﹁敬田 轉化為扶貧濟弱的 ﹁悲田﹂ , 這樣的慈善法門也成為了寺院經濟的 創新之舉,更開創出一個嶄新的入世 修行典範模式。 (文:黃湘卉) 花蓮訊/ 宗教必須深 入世俗的領域進行 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 行長強調,慈濟研究系 列講座的成立是為了將 慈濟在各年代所累積的 經驗,透過整理與分析, 與大眾分享慈濟所做的 一切慈善,並藉此與各領 域展開對話,來擴大慈濟 的善影響力。他以蒙古帝 國統領伊斯蘭國度的歷 史事實為例,蒙古人最 後還是皈依於伊斯蘭穆 斯林信仰,因為當時伊斯 蘭教的價值與精 當深入各領域文明 醫學、天文、文學等, 而讓蒙古人不得不徹底 臣服。 慈濟在當代更需要深 入到世俗的各個領域,積 極展開對話,來回應整個 時代的需求。而慈濟靜思 僧團在證嚴上人帶領下, 常住師父們已深入世間, 實踐佛法,同時透過 間 的種種境界,修行清淨, 真正落 了 在人間。 (文:黃湘卉) 花蓮訊/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林建德 所長表示,靜思僧團的修行法門與寺院經濟活 動都具備相當的開創性。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林佩瑩助理教授也指出:﹁靜思僧團與慈濟精 神,是目前學術界都很想了解的,國際上對慈濟 的好奇心已經展開了。﹂ 林佩瑩教授表示,靜思僧團的研究,特別是僧 團師父的深入訪問對學界而言,是相當珍貴的。 慈濟僧團的生活方式及慈濟團體的運作都應做 出完整的紀錄,並讓外界多加認識與了解。林佩 瑩教授表示,上人教導弟子要穿上柔和忍辱衣 的諄諄叮囑,非常觸動人心,因為要除去累世的 習氣,非常不容易 需要恆持的毅力和心念 林佩瑩也強調,慈濟的﹁大愛﹂與西方認定的 愛是有區別的,因為它還強調了忍辱的鍛鍊。藉 由忍辱的修行 來斷除瞋心、升起慈心。對佛法 修行而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課。 (文:黃湘卉) ▲ 慈大宗研所林建德所長表示,近幾年來, 慈大宗研所致力於推廣慈濟研究。 (圖:慈濟基金會) ▲ 政治大學宗研所林佩瑩助 理教授,強調靜思僧團訪談的 珍貴性。(圖:慈濟基金會) 感 與 國際學界對慈濟研究 高度關注 ▲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指出宗教 必須深入世俗的領域進行對話。 ( 圖:慈濟基金會 ) 慈濟系列 講座 靜思僧團的 生活與修行 慈善志業要聞 4 T zu Chi Weekly 2024 年 4 月 8 日 星期一 ▲ 「靜思僧團與慈濟精神」講座 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各地的聽眾 與慈濟精舍法師們,共同經驗了 一場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心靈之 旅。 (圖:慈濟基金會) ▲ 德 ( 木雨 ) 法師為慈濟的「大 愛」精神理念,整理出證嚴上人 提出這個詞彙的各階段歷史脈 絡。 (圖:慈濟基金會) ▲ 德澧法師分享靜思精舍常住師 父出家的因緣。總結靜思僧團以 身為舟,為人群付出,實踐佛法。 (圖:慈濟基金會)

RkJQdWJsaXNoZXIy NDI2M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