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週報第三十六期

慈濟要聞 3 2024 年 6 月 17 日 星期一 馬來西亞沙巴地區統計現有兩百萬人沒有國籍,住在垃圾滿布的臨海地帶或與垃圾山為鄰。他們多來自蘇祿族 或巴瑤族,長久以來在沙巴、印尼與菲律賓間的海域傍海維生;一九七○年代菲律賓情勢動盪,他們轉而逃往沙 巴避難,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人口不減反增,他們居住的地方當地人統稱為「無國籍村」。 無國籍村生命悲歌靠廚餘活命 沙巴慈濟志工供水修繕破屋 馬來 / 馬來 籍村拿篤 要的剩菜剩 滿布垃圾的海邊 燃燒的垃圾山旁; 籍住民最貧困的區域。 慈濟基金會對無國籍村的 最早起於二 ○○ 三年踏入狄丁岸區 關懷火災意外,自此展開了無國 村的扶困工作。三餐不繼是無國籍 村村民的日常,最貧困的拿篤區孩 子,每天拿鍋碗到鄰近餐廳等待服 務生將客人吃剩的餐飯倒給他們, 當作一家人的三餐。無國籍村的援 助,問題錯綜複雜,很難從根救起, 慈濟志工只能盡可能提供物資援助, 為村民提供木薯粉、食用油、鍋子、 熱水壺和燈具等食物與生活必備品。 當地一天僅供幾個小時的用水, 村民只能花錢買水喝。慈濟志工為 此在三個區域設置了七個供水站, 每個供水站可供五十到一百戶人家 飲用,讓 可以省下買水的錢, 用作他途。 此外,志工也 提供村民修繕 的工具和簡易建 材,助他們修補 搖搖欲墜的家 屋。有些人住的 船屋,已經殘破 到每晚必須 家 人輪番將滲進船 裡的水倒出來 否則可能沒等 到天亮,全家人 就沉入海 了。 (文/圖:慈濟 基金會) ▲ 照片中的孩子將在滿布垃圾污泥海邊的高 腳屋上度過他的童年。 ▲ 掛在竹竿上的盆子、水壺、盛水用的塑 膠桶,這些是高腳屋住民僅有的財產。 ▲ 無國籍村民撿拾垃圾維生。 無 國 籍 父 攜 子 跳 海 大人倖存 小孩遭鱷魚吞噬 ▲ 無國籍村的問題複雜 難解,但慈濟志工盡可能 地透過物資發放來幫助居 民。 ▲ 修補好的家和修補 好的船,加上一個供水 站,這是志工援助後無 國籍村班基村的景象。 馬來西亞訊 / 這 是發生在無國籍村 的真實故事。一位父 親帶著他的兒子到 鄰近地區打零工,想 賺取一點生活費。但 是途中見到了執法 人員,父親擔心一旦 無國籍身分遭到盤 查,勢必會引來麻 煩,甚至要坐牢,於 是他帶著兒子拔腿 而逃,執法人員也緊 追在後;這位父親最 後被逼到無處可逃 帶著兒子跳進滿布 垃圾髒汙的水域裡,因為他相信,追捕 他的人絕對不敢 進來這麼髒的水域, 果然,他藉此躲過一劫,但沒有想到, 自己心愛 兒子,卻不幸被水中的鱷魚 咬死了,造成 無限的遺憾。 (文/圖:慈濟基金會) ▲ 當年帶著孩子跳水的 父親,仍期望自己有行 善的能力。 ▲ 照片上的傷口是當時 被鱷魚咬傷的痕跡。 馬來西亞訊/ 吉米(右二)是沙巴山打根無國籍 村的一名少年,他曾經因為罹患精神病被家人關鎖 在木屋裡,直到慈濟志工來訪,才改變了命運。 慈濟志工帶吉米就醫,安排他去環保站做環保與 人互動,且定期探訪關懷他,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 劉濟雨(右三)也親自帶一顆球送給吉米。現在吉 米會寫字,會跟村裡的孩子打球,他的進步讓為他 看診的醫師感到無比驚喜。 (文/圖:慈濟基金會) 在愛與關懷中重獲新生 精 神 病 少 年 吉 米

RkJQdWJsaXNoZXIy NDI2M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