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006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推薦序 007 典範」的特色──依於各該宗教的核心價值,本 諸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發為感人肺腑的諄諄教 誨,提出簡潔有力的行動宣言。 「人格典範」的宗教家,當然會有其勸說 教導與行動指示,但那未必是邏輯綿密且系統周 延的論述分析。由於他們有著強烈的生命情懷與 感染能力,因此只要登高一呼,往往能激發起眾 人「矢志追隨」的豐沛能量。追隨者以這樣豐沛 的生命能量,奮力擺脫思想慣性與行為惰性的束 縛,逆向躍升而發為個人的環保行動,或是加入 群體的環保事工。當這些行動與事工,獲致了自 利或利他的正面效應時,那些真實感人而又豐富 多樣的生命故事,又透過口耳相傳與媒體報導, 形成了強而有力的宗教見證,讓更多人深受感動 而加入行動/運動行列。 這是在依科普知識,具體作出生態環境的 事實判斷之後,滾雪球般地進行著宗教環保三部 曲──「抽象的核心價值→具象的人格典範→具 象的生命故事」,三者交叉印證且不斷擴延。因 此我們可以比對發現:在「教證」與「理證」之 外,當代宗教環保運動,必須加入精神導師與追 隨者的生命故事,那是感人肺腑而激發動力的具 來改變他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此中,美國環 境倫理學大師 Holmes Rolston III ( 1932 ∼)就是一 位絕佳範例──他以科學家、基督教牧師而兼哲 學家的三重身分,跳開了西方主流神學與主流哲 學的思維模式,建立起生態主義式的神學論述。 只要「教證」與「理證」充分而有說服力, 那麼各該宗教的環保論述,就具足了權威性與正 確性,讓信眾付諸生活實踐與群體事工。具有相 當組織規模的宗教團體,甚至可以在各自關切的 環保議題上,投入(乃至主導)各項議題的環保 運動。 宗教環保還要加入「事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各種宗教團體推 行環保運動,並不必然是要等到上述「教證」與 「理證」完備之後,才展開行動的。亦即:不必 然是依於孫中山先生所說「思想→信仰→力量」 的「主義」建構過程,不必然是「論述先發,行 動後至」。他們往往是依科普知識以瞭解現況, 本諸宗教的核心價值與素樸的良知判斷,而就發 為對應性的環保舉動/行動/運動。 領袖型宗教家在此所扮演的,是一種「人格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I2M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