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慈濟年鑑
回目錄 82 54 1958 年,省衛生處責成臺大醫學院組成「烏腳病」研究團隊,成員 有公衛、臨床、病理科在內的陳拱北、陳萬裕、葉曙三位教授,以及時 任臺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的曾文賓,一行人深入臺南北門、學甲及 嘉義布袋、義竹四鄉進行調查,並在臺大醫院外科病房開設六床,免費 收治烏腳病患者。 著手調查的第一年,曾文賓每個月有一週時間在南部進行新舊病例 的診斷、治療與追蹤調查。從臺北搭乘夜車南下,翌日清晨四、五點抵 達新營車站,轉搭新營客運到鹽水,再搭興南客運到學甲,有時再換臺 南客運到北門,與研究團隊會合。 交通不便,使得研究工作變得困難許多。曾文賓常與調查小組乘坐竹 筏沿著八掌溪從北門到布袋,下岸時因水位退去,他們捲起褲管、脫下鞋 子踩過爛泥,十足的「赤腳」醫師模樣;加上一些病人不願病情曝光而拒 絕就醫,病人不來,醫師只好過去,到病患家中將病患揹到屋外,藉著日 光看診,甚至為病患洗腳,分辨患病部位和顏色的情形更是常態。 1961 年,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第一篇有關烏腳病的論文;研究進行到 第五年,發現烏腳病與居民飲用深井水的含砷量過高有關。此研究結果 促成政府提撥八億元,完成流行區域的自來水幹管工程架設。而後,曾 文賓分別在 1968 、 1977 年發表兩篇重要論文,闡述烏腳病、皮膚癌與飲 用水中含砷量的關係,後來被美國環保署及世界衛生組織引用,成為當 時飲用水含砷量標準值( 0.05ppm 以下)的最新參考數據。 1990 年起,全球包括大陸新疆、內蒙,以及菲律賓、波蘭等十幾個 國家慢性砷中毒疫區逐年增加,曾文賓這項領先的研究成果,不但有助 於全球防治工作推展,也提升臺灣在國際的學術地位。 投入烏腳病研究期間,事事樣樣都克難。當時沒有電腦、電子計算 機輔助研究,曾文賓土法煉鋼,繁複的交叉統計、圖表繪製、數字分析 等全都自己來;當地井水髒污,曾文賓跟著居民喝同樣的水,追蹤「烏 腳病」前後長達四十年,與當地鄉親建立深厚情誼。即使曾文賓來到慈 濟醫院服務,依然有南部民眾專程前來,說是父母告訴他們,花蓮慈院 院長就是幫他們治療烏腳病的人,一定要來找他! 曾文賓與慈濟結緣於 1980 年,當時證嚴上人正為籌建花蓮慈濟醫院, 而尋求各方專業建議,透過一位慈濟委員侯李秀珠(法號靜映)介紹, 到曾文賓家中拜訪。曾文賓認同上人在東部建院的理念,遂於 1982 年 7 月 加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委員會」;公餘,每月一個週日到花蓮, 上午在慈濟功德會於仁愛街的義診所看診,下午陪上人看建院用地。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I2M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