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交流 報導美善有責
2017-02-21 | 葛傳富
人文志業中心的二樓展覽館,十八位馬來西亞媒體人透過參訪,與人文志業中心的主管緊密交流,互相吸取經驗,期待共同將善與愛帶給全世界的受眾。
媒體的責任 報導社會美善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一直以來與馬來西亞各大媒體保持良好的互動,透過當地實業家的主動安排,邀請馬來西亞平面媒體組成一行十八人的編輯團,來到臺灣慈濟的發源地參訪,從內湖環保教育站到人文志業中心,讓編輯團的來賓從實際接觸與互動中,更深入地了解慈濟。
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長兼大愛臺總監葉樹姍帶領平面總監、製作中心、節目部等部門主管,接待這群馬來西亞編輯團隊的來訪。透過觀賞三十分鐘的慈濟簡介,深刻了解慈濟的四大志業及八大腳印。葉樹姍表示,在場的主管原來都在臺灣的主流媒體任職,現在都在為「報真導正」的媒體清流而奮鬥,也希望大家為淨化人心而努力。
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鄭丁賢,不但是馬來西亞時事評論員,同時還以筆名馬荷加尼撰寫專欄,作品曾多次獲得馬來西亞國內的評論及新聞獎項。對於人文志業中心的參訪,他表示,媒體不只是要報導一些社會上不幸的事件,其實作為媒體人也要更用心地去發掘,報導社會中更多正面的人事物。
參訪中看見 多一分的思維
就如稍早一行人也拿著相機、筆記本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在環保站內可見這些群馬來西亞媒體人個個認真抄著筆記,詳實記錄,因為使用寶特瓶製成的賑災毛毯,對他們來說是相當新奇的。
馬來西亞風采雜誌記者楊昌奕表示,這種再循環的東西是個議題,可以讓媒體去多加關注與報導,讓民眾認知環保再製的循環可能性。
尤其是在災區都能看見的組合屋,更讓這群媒體人透過參訪,不只了解它的功能,還更觀察到慈濟人的用心。星洲日報記者廖德來覺得,往往去到災區的時候都覺得是一片荒涼,可是慈濟就是比別人的救災再多一分思維,例如組合屋的外面,透過這些寶特瓶與當地的植物做裝置,這樣的用心,讓廖德來感覺這一種做法確實能夠為當地災民帶來希望。
這次陪同參訪的李益輝是馬來西亞的實業家,他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媒體團參訪,能夠將關於慈濟環保與人文的這一面,透過媒體人實際的接觸和交流,讓他們知道慈濟不只是個佛教團體而已,也透過他們的報導,能讓更多人看見這個社會的美善。
(文:葛傳富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2017/02/19)
午後濃濃的茶香味薰陶著媒體的責任 報導社會美善
慈濟馬來西亞分會一直以來與馬來西亞各大媒體保持良好的互動,透過當地實業家的主動安排,邀請馬來西亞平面媒體組成一行十八人的編輯團,來到臺灣慈濟的發源地參訪,從內湖環保教育站到人文志業中心,讓編輯團的來賓從實際接觸與互動中,更深入地了解慈濟。
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長兼大愛臺總監葉樹姍帶領平面總監、製作中心、節目部等部門主管,接待這群馬來西亞編輯團隊的來訪。透過觀賞三十分鐘的慈濟簡介,深刻了解慈濟的四大志業及八大腳印。葉樹姍表示,在場的主管原來都在臺灣的主流媒體任職,現在都在為「報真導正」的媒體清流而奮鬥,也希望大家為淨化人心而努力。
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鄭丁賢,不但是馬來西亞時事評論員,同時還以筆名馬荷加尼撰寫專欄,作品曾多次獲得馬來西亞國內的評論及新聞獎項。對於人文志業中心的參訪,他表示,媒體不只是要報導一些社會上不幸的事件,其實作為媒體人也要更用心地去發掘,報導社會中更多正面的人事物。
參訪中看見 多一分的思維
就如稍早一行人也拿著相機、筆記本來到內湖環保站參訪,在環保站內可見這些群馬來西亞媒體人個個認真抄著筆記,詳實記錄,因為使用寶特瓶製成的賑災毛毯,對他們來說是相當新奇的。
馬來西亞風采雜誌記者楊昌奕表示,這種再循環的東西是個議題,可以讓媒體去多加關注與報導,讓民眾認知環保再製的循環可能性。
尤其是在災區都能看見的組合屋,更讓這群媒體人透過參訪,不只了解它的功能,還更觀察到慈濟人的用心。星洲日報記者廖德來覺得,往往去到災區的時候都覺得是一片荒涼,可是慈濟就是比別人的救災再多一分思維,例如組合屋的外面,透過這些寶特瓶與當地的植物做裝置,這樣的用心,讓廖德來感覺這一種做法確實能夠為當地災民帶來希望。
這次陪同參訪的李益輝是馬來西亞的實業家,他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媒體團參訪,能夠將關於慈濟環保與人文的這一面,透過媒體人實際的接觸和交流,讓他們知道慈濟不只是個佛教團體而已,也透過他們的報導,能讓更多人看見這個社會的美善。
(文:葛傳富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