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單的心 畫出世間的圓融

2010-04-05   | 釋德凡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簡體字版序文‧

您對於「世界和平」,是否嚮往?您對於「人情純樸」,是否憧憬?大同世界理想的實踐,就是天下人人回歸「單純,善良」的心境,世界因之臻於至真至善至美的祥和境地。

上人肯定「簡單就是美」:「取圓為喻──只要用一顆簡單的心,用一支好筆,好心好手好筆,一筆收盡天下吉祥好事,就是一個圓。圓滿就是如此簡單!」

復言,人體有腦波與心波,大地有地波,若波動規律,即係處於調和的狀態。「身體波律起伏不整,就會百病叢生;大地板塊劇烈擠壓,便成地震災害。人間世事與宇宙萬象同理,是以針對人事,若能出以簡單的心,心波律動平和,就能畫出世間的圓融,這就是『簡單最美』的道理。」

於二十一世紀初因緣開啟「慈濟宗」的慈濟世界,其教理體系融合佛教人文、慈濟人文以及中華人文,三大人文薈萃,形成慈濟世界的壯闊與恢弘!而這分大美與大圓的境界,根源則來自於全球慈濟人秉持上人之教誨,以「簡單最美」的信念,回歸於「單純、善良」的心態與行為,才能如涓涓清水匯聚成浩瀚汪洋,才使得慈濟世界展現氣象萬千的大格局!

純良之心,是本性也是佛性,沒有雜質,沒有污染,沒有色彩,亦即是「清淨無染的大愛」;這時候的心境,已然回歸於「單純、善良」,因此能夠真心嚮往人情純樸敦厚之美,深刻體會人情純樸敦厚之美,致力於化導人心恢復人情純樸敦厚之美,而不再汲汲於身外的功名利祿,迷惑於外在的鏡花水月。

「以簡單的心,畫出世間的圓融。」世間的圓融,大同的世界,需要你我陪伴,用一顆單純、善良的心,一起畫,一起做,一起走。

心存單純與善良,必具涵容的器度;其立身以正,其處世以和。

不循私、不偏黨,是為「正」。人格之所以成,事之所以就,關鍵就在於為人做事是否持一「正」字。

上人認為,中華文化最優美的部分在於「倫理道德」,而「倫理道德」的中心思想是「安分守己」──認清自己的身分,善盡自己的身分所應做到的本分。

這也即是孔子所說「正名分」之理,是什麼「名」就要盡什麼「分」。先確立自己的身分,言詞與行為符合自己的身分,才能為人信服;反之,就是名不正、言不順,自己不是居於那個身分,或以非如法程序妄求某種身分,卻偏要說出及做出不符身分的言語和行為,自然為人所不服。

安分守己、各就各位、名正言順──這些都是倫理道德的內涵,也都是人品操守的根本。人格成則佛格成,因此上人之諄諄教誨,無論其言教、法教或身教,莫不經常強調名正言順等義理。

無人情包袱,亦不受權勢控制,更沒有攀緣之心;視人人平等,沒有貴賤之別,也沒有貧富之分,普遍愛一切人,這就是「正」。做人行事不正,所得之功名成就是出於自私,這是短暫的成就,是虛幻的成就;若出於無私無欲之心,所得的成就才是踏實與永恆。

至於「和」呢?所謂「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用,在於促進人際與世間之和諧。

中華民族於二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倡音樂,提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主張,將音樂定為門徒必修的課程。中國自古以來普遍重視音樂教育,認為透過雅正的音樂可以熏陶溫良、和善之美好人品。上人亦肯定慈濟音樂所傳達的美善境界,曾說:「慈濟之音樂手語劇,將正思惟寄情於歌曲中,取代說教式的叮嚀,一如孔子所興倡的周禮,亦有八佾之舞樂,因此慈濟並非創新,而是恢復古禮。」

觀現世社會脫序,亂象充斥,上人認為,教育乃解決根本之道,「欲治其病,須先探知病根,方能對症下藥。當今教育治學,其病乃出於禮缺乏且教不足。」制禮作樂以成教化之功,使社會富有禮教之美,天下祥和平安,為上人衷心之期盼。

古中國對於藝術高度境界有「氣韻生動」之說。其義簡言之,作品之色彩、線條、形象與虛實等表現原素,相異者相互配合得宜是為「氣」,相同者此起彼應謂之「韻」,整體產生調和又有節奏的生動感。以音樂來說,音律頻率不同屬性的求其諧調而無排斥,同屬性的相互珍惜而不執著,包容許多不同的整體結合,便成就了旋律和諧的天籟之音。

人生處世之心境比之於藝術境界的追求,古聖賢所說的「和而不同」,即是包容異己與之諧調,尊重彼此的差異性;又說「和而不流」,便在於與異己親切和善但絕不同流合污。

上人更說「敬而包容」,面對異己者或有惡習之人,平日與之相處要保持親善、禮敬乃至於包容,如此才能與之結好緣;待結好緣之後,才能等待適當之時節因緣,進一步勸導他去除習氣,改往修來。

敬而包容,不是怯懦而消極地但求表面和諧,也不是別有私心、圓滑處世的鄉愿,而是存在著度人與助人的積極意義,是慈悲心的實踐。

個己的音色飽滿,面對外界可以獨當一面,光耀團體;又願意在團體中配合別人的旋律,能夠謙抑縮小,以大局為重。「敬而包容」者,真君子!

在團體中,在人群中,總有與個己很不相似的不同屬性的人,總也有與個己十分相契的同屬性的人。針對不同屬性之人,用心找尋能與之調和的節奏;針對同屬性的人,沒有佔有欲亦沒有執愛心,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才能無入而不自得,團體也才能和諧。

慈濟團體的宗旨目標即在於「世界和平」,慈濟立宗是為了更樹立致力世界大同的決心,慈濟團體人人都對世界和平、世界大同有分嚮往。

針對「同」字,深入析之,所謂「佛佛道同」,所謂「志同道合」;同,要看去同什麼事情──有所為,有所不為。

世上有些事,實在不必求同──如以尖銳的口與筆,逞口舌之利,不論是明顯的或隱藏的,去進行批判別人之事,去進行仇惡別人之事,何必與之同?即使現代人或謂此類行為才算「活出自我」的個性表現。

但有些事,卻必定要求同──慈悲柔軟的心和行為。認同團體的美好理念,與團體眾人共為理想,不畏艱難而全力以赴,這是智慧而不是失去自我。

慈濟立宗就在追求一分同──求世界大同。但求的手法卻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能使手法變成正義的暴力。用和平的方式去追求世界大同,這即是慈濟之所以存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結果不論,到底世界大同何時可以到來姑且不論,但求仁而得仁,追求世界大同的人,最後畢竟完成了自己心境上的世界大同。

看事情,可以用很嚴厲、苛刻的角度去批判;但若真正不忍心,表達自然會有一分敦厚,有一分哀矜之憫。看事情,用單純的心去看出它可以借取的正面意義;多角度看事情,豐富自己的心靈。

敦厚的心和敦厚的表達──此為人類天生的本性,是為本自具足的佛性。直者處世用「個性」,智者處世用「佛性」。直者,率性而為,行事直來直往,個性鮮明,雖然始終如一,堪稱是正直的君子;然則,智者,卻要顧全大局,為天下大事而忍人所不能忍,行事進退有據、考慮周詳,是為應世現身的菩薩。

面對當今氣候變遷,災難頻生,上人呼籲「敬天愛地聚福緣」,大地上的眾生唯有「敬天愛地」,行正道、多造福,才能永保天地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宇宙之間,唯有地球有生靈居住。上天覆蓋著萬物,大地承載著一切;天地廣大,恩澤廣佈。大地養育萬物,四季自然運轉,萬物應時而生長繁衍。萬物與大地共生息,皆在生命共同體之中;大地若健康,依止大地生活的萬物才會幸福。

然而,人心貪毒,恣意妄為,嚴重傷害大地、污染大地;萬物生長失序,大地老邁、疲憊、傷痕纍纍,已無能力庇護眾生。

佛陀覺悟宇宙真理,不忍地球受毀傷,不忍眾生受苦難;如大地之母展開衣襟庇護蒼生,一手拿著種子,一手栽植善種;以佛法耕耘眾生心地,拓荒眾生心靈,遍撒愛的種子,呵護秧苗日益茁壯。

人間菩薩如農夫,人人應回饋大地之恩,做一個撒播愛的種子的農夫,承擔起耕耘天下大地的使命;隨處用心去除眾生心地雜草,清淨其心地,播下好種子,使眾生心田蔚成畝畝沃土福田,片片土地蒼翠繁茂,人間充滿喜悅與希望。

上人說:「即使多聞法而無用心思惟,亦無法得見真理實相。」意謂聞法後「思考」之重要性!唯有經過聞與思之過程,法水方能入心,法水入心也才能在行止中表達出智慧與慈悲。

《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叢書第一輯》,是於二○○八年重陽節,由「慈濟文化」以繁體字版付梓出書,希望對於「閱讀上人著作、思惟上人思想、研究上人法要」之風氣,略盡誠心誠意之微薄力量。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稱為「重九」;又因古代中國,以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又名「重陽」。緣於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習尚,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在重陽節出書,為的是「飲水思源」與「登高望遠」。飲水思源,祝福天下老者、師長與父母,歲歲年年,長長久久,平安吉祥;登高望遠,祈願大眾閱覽此書,領略上人思想,登上智慧大山,從高處縱觀天下山河、眾生百態,以清淨的心、清淨的智慧,走入人間行菩薩道。

歲入二○一○年,這本《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於新曆年初,由中國大陸「復旦大學」以簡體字版印刷發行。

感恩眾緣和合,成就人生善事。歷史真實的記錄,是世代的明鏡,照耀人心一條去惡就善、回歸本性的明路,指引天下一盞長治久安、無災無難的明燈。期盼此書以千多頁的上人行誼與說法之實錄,成為個己法喜輕安、福慧增長的人生南針,成為世界和平、世界大同的光明希望。

(撰文:釋德凡)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