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長與法師們 敬賞《鑑真大和尚》
2010-06-08 | 林艿臻 張淑蓮 章麗玉
台灣巡迴演出《鑑真大和尚》影片,苗栗算是略為後期的播放地點。從6月4日起至6月13日上,共計播出十天,一天有五個場次。今天〈6月4日〉首映場次,中午一點鐘於「苗栗國際戲院」放映。苗栗縣長劉政鴻、各寺院法師於第二場三點鐘蒞臨共襄盛舉。大家懷著恭敬的心情,景仰「鑑真法師」一生的風範,堅定不移的精神,首映日有一百八十三人前來觀賞。
鑑真法師德行毅力 法師縣長同感動
在第二場放映結束後,來自香光尼僧團「苗栗定慧學苑」的上自下熲師父說:「這部動畫拍的雖然平實,但意涵很深,看到『鑑真大和尚』東渡傳法所遇到的困境,加上音樂的搭配,情感豐富,故事扣人心弦,感動到流下眼淚。當下也讓自己更肯定了導師「上悟下因法師」為佛法的用心。」
上自下熲師父並表示,為利益眾生,創辦了「香光尼眾佛學院」;在僧團裡也是嚴厲中不失慈悲的教化著。一向也是以勇氣、信心、毅力,恆持著對的事、該做的事「做就對了」的理念。
劉縣長在慈濟志工的拜訪下,特別請祕書安排下午的行程,在百忙中抽空前往觀賞《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觀看後非常法喜地說:「法師為了佛法六渡東瀛,歷經千辛萬苦,將佛法的真理、戒律及醫學傳到日本,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也讓我們學習到,『對的事情』要堅持,最後終能成功。」
光影難忘 腦海歷歷鮮明
會眾楊繡珠帶了兒子及二個女兒同來,她高興說著:「入場票上寫著;『六次東渡,五度失敗,終至雙目失明,仍不改其志。』我只是拿到入場卷,就已經被上面的文字感動不已。平常本來我就喜歡看大愛台,黃玉文師姊打電話給我,說要送我一張電影票,經由她的介紹;得知是《鑑真大和尚》的動畫電影,當下表明我也要護持,於是幫孩子們買了三張票。」
楊繡珠表示明知孩子們有一點不樂意,但我覺得值回票價,剛剛小女兒向我說:「媽媽,那個大法師好勇敢,海上風浪那麼大,但最後還是成功了,好敬佩。」令我相當的觸動。
九年前從苗栗市明仁國中退休的校長鄭慈仁,偕同夫人前來觀賞《鑑真大和尚》電影,鄭前校長分享;「整個影片一小時四十分鐘,每個畫面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裡,尢其是法師『六次東渡,五次失敗』,讓我更印象深刻。一個人立志弘法,諸多困難,仍然執意前往,那種剛毅堅忍的獨特風格,足以讓我們後代的人效法、學習,劇情太感動了,音樂弦樂相當優美動聽。」
苗栗市的夜晚天空,就像影片中「只有淅淅的細雨」,卻有著熱絡的觀眾。直到晚間九點鐘最後一場,仍然有全家人攜手前來,珍惜因緣。透過時空意境,鑑真法師偉大的情懷,悲憫的胸襟,是值得大家前來觀賞。
【更詳盡報導 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林艿臻 張淑蓮 章麗玉 苗栗報導 2010/06/04)
鑑真法師德行毅力 法師縣長同感動
在第二場放映結束後,來自香光尼僧團「苗栗定慧學苑」的上自下熲師父說:「這部動畫拍的雖然平實,但意涵很深,看到『鑑真大和尚』東渡傳法所遇到的困境,加上音樂的搭配,情感豐富,故事扣人心弦,感動到流下眼淚。當下也讓自己更肯定了導師「上悟下因法師」為佛法的用心。」
上自下熲師父並表示,為利益眾生,創辦了「香光尼眾佛學院」;在僧團裡也是嚴厲中不失慈悲的教化著。一向也是以勇氣、信心、毅力,恆持著對的事、該做的事「做就對了」的理念。
劉縣長在慈濟志工的拜訪下,特別請祕書安排下午的行程,在百忙中抽空前往觀賞《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觀看後非常法喜地說:「法師為了佛法六渡東瀛,歷經千辛萬苦,將佛法的真理、戒律及醫學傳到日本,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敬佩。也讓我們學習到,『對的事情』要堅持,最後終能成功。」
光影難忘 腦海歷歷鮮明
會眾楊繡珠帶了兒子及二個女兒同來,她高興說著:「入場票上寫著;『六次東渡,五度失敗,終至雙目失明,仍不改其志。』我只是拿到入場卷,就已經被上面的文字感動不已。平常本來我就喜歡看大愛台,黃玉文師姊打電話給我,說要送我一張電影票,經由她的介紹;得知是《鑑真大和尚》的動畫電影,當下表明我也要護持,於是幫孩子們買了三張票。」
楊繡珠表示明知孩子們有一點不樂意,但我覺得值回票價,剛剛小女兒向我說:「媽媽,那個大法師好勇敢,海上風浪那麼大,但最後還是成功了,好敬佩。」令我相當的觸動。
九年前從苗栗市明仁國中退休的校長鄭慈仁,偕同夫人前來觀賞《鑑真大和尚》電影,鄭前校長分享;「整個影片一小時四十分鐘,每個畫面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裡,尢其是法師『六次東渡,五次失敗』,讓我更印象深刻。一個人立志弘法,諸多困難,仍然執意前往,那種剛毅堅忍的獨特風格,足以讓我們後代的人效法、學習,劇情太感動了,音樂弦樂相當優美動聽。」
苗栗市的夜晚天空,就像影片中「只有淅淅的細雨」,卻有著熱絡的觀眾。直到晚間九點鐘最後一場,仍然有全家人攜手前來,珍惜因緣。透過時空意境,鑑真法師偉大的情懷,悲憫的胸襟,是值得大家前來觀賞。
【更詳盡報導 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林艿臻 張淑蓮 章麗玉 苗栗報導 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