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大戲 影后楊貴媚「微笑面對」

2011-12-02   | 葛傳富
十二月一日「微笑面對」舉行試片會,主要演員楊貴媚、吳皓昇、製作人、導演、監製和本尊侯美英(左二)及陳水和(右二)齊聚一堂,一同推薦這齣好戲。(攝影:葛傳富)
製作過「1895」、「雞排英雄」、「浪淘沙」和「矽谷阿嬤」等知名影片及電視劇的製作人潘婕,在12月5日與大愛臺合作推出百年跨年大戲「微笑面對」,由楊貴媚、吳皓昇、琇琴、楊可凡及李辰翔擔綱演出。

12月1日「微笑面對」舉行試片會,主要演員、製作人潘婕、導演周曉鵬、監製龐宜安和本尊侯美英及陳水和齊聚一堂,一同推薦這齣好戲。

拚命「阿信」 拼命賺錢不顧身

「微笑面對」這齣戲主要述說著身為長女的侯美英,因小小年紀就懂得體諒父母的勞苦,為改善家境,貌美的她在14歲時參加演員招考,到舞廳當服務生,最辛苦的時候她一天兼做三份工作,而能幹的美英一生的願望就是賺錢買大房子給家人住。

與先生陳水和的緣分則非常奇妙,兩人從小認識但因分隔兩地而失聯,多年後又在臺北巧遇。因為害羞的個性,所以陳水和只是默默守候侯美英,中途甚至有年輕、多金又高帥的大學生令侯美英動心過,但卻沒有奪走她的心,最後她還是與陳水和結為夫妻。

有著拚命「阿信」的侯美英,在年輕時因不顧身體拼命賺錢,婚後每生一個小孩就面臨大崩血的生命危險,但陳水和的事業卻在這段最辛苦的時間漸漸有了起色。侯美英以善解的玲瓏心和強韌的生命力,隨著南來北往的遭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堅強女子用微笑對抗病魔的生命故事。

國際影后擔綱主角 新秀表現搶眼

戲約不斷的楊貴媚,因被侯美英的故事感動而排除萬難接演這個角色。侯美英能幹俐落的個性,對楊貴媚來說是駕輕就熟,但侯美英承受病痛煎熬但又展現強而有力的生命鬥志,內心與外在交錯情緒的表現,對楊貴媚來說是個超高難度的表演。

楊貴媚在試片會上表示,自己是個很幸福的人,每次只要演到監製龐宜安的
侯美英以善解的玲瓏心和強韌的生命力,隨著南來北往的遭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堅強女子用微笑對抗病魔的生命故事。(攝影:葛傳富)
戲她就會很放心,也很感謝龐監製的厚愛,預留最難演的角色給她。另外,不管演員是大牌還是小牌甚至是工作人員,導演都會一視同仁,除了照顧大家的胃,在演戲方面也從中引導楊貴媚。

有多年劇場演出經驗的吳皓昇,雖也曾擔綱過大愛劇場的男主角,這次有幸能與影后楊貴媚飾演夫妻,但臺詞跟走位還有每個環節都讓他壓力大到常常失眠,深怕NG太多,會對不起影后。吳皓昇表示,楊貴媚自然的演出,常常渲染現場的演員,而身為後輩的他也十分珍惜這次演出的機會。

飾演年輕侯美英的少女演員楊可凡,曾多次在大愛劇場中露臉,第一次擔綱這麼重的角色,也讓她吃盡苦頭。因為美英做過無數的工作,回家又是洗衣、煮飯,尤其是,侯美英每天騎著古董型的腳踏車奔波,對於個頭嬌小又不會騎車的可凡來說,鏡頭上的表演可是用無數的摔車與擦傷換來的,但儘管如此,她還是很努力學習並完成拍攝。

本尊展現生命態度 戲劇編審受啟發

「這是一齣淨化人心的真實故事,什麼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我在製作過程中確實領受到。」製作人潘婕光在田野調查就進行了兩年。因侯美英長期和癌症奮鬥,雖然盡可能配合採訪,但往往要等待她身體調養和心理調適得宜時,才能進行訪談。

這一路緩慢的拍攝進度也讓製作團隊深度思考,侯美英與病痛搏鬥的經歷,要如何讓觀眾從故事中有所啟發?其實,勇敢的以病苦示現人間,卻又不以病苦為苦,這樣淬煉出來的微笑,才是有重量、有意義的,就讓侯美英的生命態度展現在戲劇裡,給觀眾最好的啟示。
十二月五日與大愛臺合作推出百年跨年大戲「微笑面對」,由李辰翔、楊可凡、楊貴媚、及吳皓昇等(由左至右)擔綱演出。(攝影者:葛傳富)

製作過程中,也為乳癌治療所苦的編審周秀英也感同身受,但因看到侯美英的生命態度而有所啟發,更獲得振作生命的動力,真切製作出戲劇的義涵。她說:「在這齣戲裡,我看到侯美英的抗癌祕方就是努力的做,做到忘我也忘了病痛。」

運用喜劇手法 突顯韌性生命力

正因劇中人物幾乎都以面對病痛、對抗病苦的故事來呈現,所以每段生命故事都有獨特性卻也難免過於沉重,所以導演周曉鵬採用喜劇手法來敘說悲劇情節。「侯美英的『微笑』是讓我們在故事操作上能採用的手法,在悲喜交織中,用幽默來突顯生命的荒謬感作為區隔。」

「幸好侯美英強勢又開朗的性格,才能讓我們拍成各種幽默的橋段,看待她的癌症人生,展現出一份堅強的生命力,也使這個故事能一直延續下去,帶給別人光和熱。」製作人潘婕感觸良深地說。

侯美英說:「這齣戲除了具有教育意義外,每位演員的用心都令人非常感動,期待這齣戲能讓罹患癌症的病友,能用感恩心來膚慰病痛。」

這樣的生命力,使侯美英不只振奮了自己,在往後的日子裡,也鼓舞周遭同樣罹患癌症的朋友,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因此,12月5日敬請闔家觀賞展現強韌生命力的「微笑面對」。

(文:葛傳富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1/12/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