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輸 林義傑跑臺灣第一

2012-07-16   | 徐錫滿
林義傑十五歲那年,就知道他的天賦是跑步,靠著不服輸的態度,跑進國際舞臺。(攝影者:吳敏慧)
林義傑十五歲那年,就知道他的天賦是跑步;王志宏從考上高中那年父親送他一臺相機後,就帶著相機跑遍全世界。他們用堅定的信念克服種種困難,打破傳統極限,也用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路。

想當運動員 不輕言放棄

十多年前,林義傑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內長跑選手,正準備著國內區運會四十二公里的馬拉松比賽。

他誓言自己要拿到前三名;但因為訓練過度,在比賽前一天腳急性發炎,連走路都困難。在區運會的五天賽事中,他打了八次消炎針;最後一場四十二公里長跑比賽,他只好將腳包紮起來、跛著腿跑。前三十五公里,他靠著藥效還能維持在前三名;但最後的七公里,包紮的腳皮肉已經磨出血來,痛得他只得放棄比賽。

區運會的失敗,林義傑為了懲罰自己,決定參加下個月的臺北國際馬拉松賽一百公里的比賽,沒想到一舉拿下國內組冠軍。從此,人生轉向了他難以想像的道路。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問道:林義傑有因為比賽而賺取很多錢嗎?他有錢去跑嗎?他有獎金等著他嗎?這一切都沒有。當大家在跑補習班準備考試時,有人已經用這樣的方式,把臺灣帶進了國際舞臺。

王志宏認為,林義傑的體格並不像是天生運動員的體型;他好奇的想問林義傑,為何會選擇這樣一條路?

林義傑是臺灣參加超級馬拉松得名的第一人,完全沒有人可以給他經驗建議,一切都得自己摸索。(攝影者:吳敏慧)
林義傑說:「我就是想要當個運動員,就體型而言只能參加田徑隊;跑贏了學長後,才發現自己有一點天分,尤其是長距離徑賽,國中、高中、大學,愈跑愈長。」

在2000年,林義傑拿下臺北國際二十四小時超級馬拉松賽男子組冠軍,人生舞臺從國內邁向國際。

充實自我 打開視野

林義傑是臺灣參加超級馬拉松得名的第一人,完全沒有人可以給他經驗建議,一切都得自己摸索。為了能出國比賽,林義傑白天訓練自己,深夜開計程車賺錢,得到的獎金並不足以養活自己。但林義傑說:「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實質報酬,但我的視野開闊了,也得到了很多國際友誼。參加一次國際比賽,我感覺自己好像頓悟了一樣!」

林義傑第一次參加的國際賽是2002年的第十七屆「撒哈拉沙漠七天六夜橫越賽」,當時近六百人參賽;比賽中除了語言不通,還要跑上七天六夜。他那次獲得第十二名,是亞洲選手歷年來的最高名次。

有了比賽經驗,林義傑開始會用比較科學的方式來鍛鍊自己;尤其是山路跑得更多,甚至在不同的季節都要進入高原訓練。當年他還是位老師;為了備賽,他辭去教職,努力練習,更向銀行借錢投入另一場國際大賽「中國大戈壁七天六夜超級馬拉松賽」,跑出了第三名成績。

臺下聽眾專注地聆聽林義傑分享他的長跑之路。(攝影者:吳敏慧)
除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林義傑也不斷藉由比賽累積經驗,「超馬比賽不是會跑就好,要懂得配速,要懂得看地圖,還要知道如何減輕行囊重量--例如,一天用兩張衛生紙,七天就要用上十四張……這些都要精密計算。這項比賽不只是跑步而已,還有很多策略與智慧在裡頭!」林義傑說。他甚至得自己上網查原文,讓自己外語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經過了戈壁大賽,林義傑非常篤定要走這一條路。他之後雖然在運動行銷公司上班,經過深思之後,2004年決定辭職,重新設定目標,不斷加強訓練、投入比賽,努力完成目標,也因此走出一條前無古人的路。

跑步中思考人生 找到熱忱

到國外的陌生環境比賽,除了鍛鍊好自己外,還要有經濟與觀念上的支持。

林義傑分享他在國外的見聞。他在以色列發現,隨時隨地都有人穿著小短褲跑步,「但你在臺北市很少看到有人這樣跑步,在這裡可能會被人笑。」

他又提及,在某屆世盃界足球賽中,德國守門員是一個上班族,他的專業是財金投資。在國外,參加國際賽事的選手幾乎都有其他職業,運動是他們的習慣;但是,在臺灣被視為流汗、勞動的工作,觀念上天差地遠。然而,林義傑就是擁有著某種原動力,讓他永不放棄的堅持下去。

林義傑認為,年輕人如果想參加超馬,一定要有不服輸的個性。他自己在跑步的過程中,會想盡辦法讓自己享受這樣的痛苦,才能克服許多困難。(攝影者:吳敏慧)
「我喜歡去看世界。別人或許是開車、坐飛機、腳踏車,但我用跑步的方式;或許是走同一條路,但跑步看到的風景是很不一樣的!」只是,熱忱也會慢慢消退,林義傑得不斷的找尋熱忱。

後來,林義傑與加拿大及美國友人三個人發起遠征「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不再與別人競賽,而是跟自己比賽;挑戰自己的同時,也去看看世界。

這次一百一十一天、七千五百公里的長征過程,讓林義傑體驗更深刻。過去是付錢去比賽,這一次是專程跑去北非「看」水資源。他看到了北非人用水的方式:水從地上打出來,沒有用器皿盛接,駱駝、牛、羊與人一起喝這些沒有過濾的水,甚至水中還有些動物排泄物。他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人這樣過日子。

「那是第一次做這樣瘋狂的事情,在沙漠中跑的時候很痛苦。這樣的活動,還是得面對政治、氣候、生病等問題;但是,這一場挑戰沒有時間表,只是把自己推到極限。」林義傑說。

年輕時也曾去過撒哈沙漠的王志宏,從沒想過數十年後有個臺灣人會用這樣的方式橫越沙漠,「在長跑的過程中,你都在思考什麼?」王志宏提出一個大家都好奇的問題。

「就和一般人開車一樣,也會有很多煩惱,也會常跟自己對話,思考未來等等。」林義傑認為,年輕人如果想參加超馬,一定要有不服輸的個性。他自己在跑步的過程中,會想盡辦法讓自己享受這樣的痛苦,才能克服許多困難。「自己若是真的想要做什麼事情,就是先把自己推向懸崖,然後正面思考,最後才能達成目標。」
「如果那是你要走的路,設定好目標後,你不必管別人怎麼看你走這一條路;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去跑這一條路。」林義傑說。

走遍世界各地 還是臺灣最美

走過最熱、最冷、最溼與最乾的地區,看遍中外古蹟,林義傑表示,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最好。王志宏也說,自己也在世界繞了一圈,走國無數國家,才發現臺灣這個地方最可愛。

「走過五十多個國家,從世界回過頭看臺灣,這是個天真、純潔的地方!」林義傑說,他希望早上起床時聽到的都是鳥語花香,而不是政治上的紛紛擾擾。他舉例:「像以色列,國土和人口只是臺灣的三分之一;但我所看到的,是他們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全都是為了下一代。如果有機會,我也要為下一代做些事。」

王志宏表示,他也想印證自己所看到的;像《經典》專題報導從「鄭和下西洋」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就是想要瞭解:「我們自己到底是誰?」王志宏認為,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島,卻被許多政客嫌惡;不過,除卻政治,其實我們什麼都有。當我們跳脫舊有的思維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路可以走,林義傑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他不是唯利是圖、機關算盡的政客,而是個楷模;因為,他帶著我們走上國際,也讓臺灣有更多的聲音與新視野!

夢想不該被阻止 而是該被完成

講座現場有一位媽媽舉手發問:「我想利用暑假和孩子一起騎腳踏車環島,孩子的另外兩個同學也如此規畫;但是,孩子就讀的國中是個注重成績的學校,老師只在乎學業。我擔心,若是向老師提出騎腳踏車的計畫,以後孩子恐怕會被學校貼上標籤。該怎麼辦呢?」

林義傑表示,他自己就不是功課好的乖學生,也是被老師處罰最多的孩子;老師曾說,他以後一定是班上表現最差的孩子。他現在一點也不怪老師當初會那樣說;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他才能知道自己這麼能跑,也才能努力去證明給他們看。

「老師是要告訴孩子怎麼去完成夢想,而不是去阻止孩子完成夢想的。」林義傑的一句話,讓提問的媽媽點了點頭。

「如果那是你要走的路,設定好目標後,你不必管別人怎麼看你走這一條路;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去跑這一條路。」林義傑說。

(文:徐錫滿 本文摘自:《大愛之友》78期2012年6月)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