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樂活家 氣候生活智慧
2014-08-07 | 何采蓁古人的智慧 流傳千年
「節氣是橫跨全球的,其他國家也有農民曆,它具有科學意義,是古代的氣象預報──這個時間的節氣會發生什麼事?提醒著農民該在何時做什麼?」彭博士清楚的詮釋了節氣的真正意義。
簡單來說,無論古今中外,節氣都和人們的生活經驗結合;這份流傳了千年的氣候觀察紀錄和指示,也能讓人們理解氣候的變化,而有所因應。
正因如此,大愛臺以節氣為主題,製作了新節目《節氣樂活家》,重新詮釋節氣的現代意義。「節氣原是古人的智慧;古人依照節氣過日子,我們試著結合科學元素和生活人文,在氣候變遷的年代學習避災的智慧。」節目一部副理吳郁玟表示。
遵循自然規律 順應節氣
《節氣樂活家》內容豐富,從輕鬆的節氣諺語,帶觀眾進入古人的生活智慧;並結合氣象學,融入科學知識和歷史故事,既有趣又有內涵。「每一個節氣,我們都以臺灣為主軸,並帶出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的故事。」例如,第一集由「立秋」開頭,因為臺灣到了這個節氣前後,正是颱風季節;對於臺灣人民而言,預防颱風災害是最要緊的事。
「立秋無雨最堪憂」。立秋是古代黃河流域農民插秧結束的節氣,雨水對於稻作成長最是關鍵;因此,古代皇帝會統領百官在立秋這一天舉行祭祀迎秋,祈求風調雨順。
「實質來看,就是一分敬天愛地的精神。古代遵循自然的規律過日子,人們也會觀察自然萬物的變化,累積生活經驗,整理出各節氣變化間具體的物象,一代傳一代,流傳至今。」吳郁玟說。只要順應節氣的變化,人間就能預作準備張羅農事,這也是風調雨順的真正意義。
「其實,經歷兩千多年,節氣還是節氣,只是人類亂了自然的規律。例如,空心菜屬於夏天蔬菜,但人們想一年四季都吃到它,勢必要用人為改變。」彭博士說,就像花開有序一樣,但人們希望花不凋謝,就會走上改變的路。「臺灣的氣候有它的特殊之處;我們因應氣候變遷,重新看臺灣的現在和變化。」彭博士道出節目的主軸,用鑑古知今的態度,重新檢視臺灣近年的氣候變化。
氣候變遷加劇 影響全球
如根據歷史平均資料統計,八月份是一年中颱風生成數量最多的月份,至少有四至五個颱風,侵臺的颱風數量平均有一點零一個。颱風過境容易為臺灣帶來災害性的暴雨;因此,在「立秋」這一集,特別提醒民眾這個節氣代表著,這段時間暗藏許多的危機,隨時都會有下大雨的可能,需要提前預防。運用現代詮釋和傳播效果,《節氣樂活家》希望為人們培養避災觀念,能在急遽的環境變遷中安居樂業。
節目也有趣味的設計,如「氣象小博士」單元,便是用淺顯的語言加強解釋氣候現象。例如,颱風結構、氣象溫度和體感溫度的不同等科學知識,也製作精美的動畫,搭配彭博士深入淺出的詮釋熱浪成因、共伴效應等,從而帶出其他相關的氣候議題。
「『處暑』的特徵就是熱,造成臺北的熱浪與臺灣的乾旱情況;但現今是一個氣候變遷加劇的時代,影響是全球性的,高溫及乾旱的狀況也不例外。」彭博士在節目中嫻熟的從節氣「處暑」,帶出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
藉由生活化的氣象時事,引領觀眾理解從臺北到歐美熱浪的災情,以及應該因應的措施。每個環節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令觀眾除了體會到節氣蘊含的生活智慧,也深切理解氣候變化是全球議題。
只要人類真正學會敬天愛地,不做無謂的人為改變,年年「風調雨順,世界祥和」的企盼,並不是不可能的事;這分初衷正是《節氣樂活家》想要帶給人們的希望和省思。
(文:何采蓁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