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我的腦我做你的眼 補缺為圓同受證

2020-11-15   | 林昱伶
新受證慈誠李維福(中),坐在講經堂虔誠的唱誦與比手語〈文殊答〉,雖是簡單的動作對李維福來說卻不簡單。(右:洪榮選)(攝影者:黃炳添,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0/11/01)  
新店靜思堂講經堂內,虔誠的唱誦與比手語〈文殊答〉,雖是簡單的動作,但對於李維福來說卻不太容易。小時候因為生病發高燒延遲送醫,導致智力受損,反應慢、記事也慢,雖然會書寫卻不太會表達,儘管如此,他還是相當投入,一舉一動之間,都是專注和認真。
 
11月9日這天,來自中和區、永和區近兩千位的慈濟人,帶著感恩與歡喜心來到新店靜思堂參加年度的重頭戲──歲末祝福,在這一天要同時舉辦慈誠委員授證儀式,其中一位受證者,就是這位認真的李維福。
 
走入慈濟 打開心門
 
五十二歲的李維福生長在溫暖的家庭,但因為身體上和其他人不同,學習期間曾遭受霸凌,國中畢業後就待在家,沒有與社會接觸。父親教他寫書法,一寫就是二十多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李維福每天寫著熟悉的字或是臨摹,一筆一畫都非常認真勾勒,也養成了他處事專注的性格。
 
父母於2016年相繼往生後,李維福就和弟弟李維恩夫妻同住,看起來像是受到弟弟照顧,但李維恩卻有不一樣的想法:「二哥有顆清淨心,不計較不比較,有時起煩惱心,看到他就會忘卻煩惱。」心思單純,沒有爭強好勝心,也讓李維恩反而能從哥哥身上中學習,他也舉例:「二哥反應慢,問他答不出時,我會不耐煩;當下思考為何不耐煩,反思自己應該修正的地方,這是從二哥身上學到的。」
 
希望能讓哥哥多接近人群,李維恩讓李維福自己選擇到伊甸園學習一技之長或是到慈濟加入志工服務。因為平時在家就會收看大愛電視節目,所以李維福很快就選擇來到慈濟。
 
剛開始李維福不敢獨自搭公車,他的姊姊陪著他搭公車到環保站,幾次後李維恩訓練二哥認地標、認建築物,教導他快到板橋監理站時按鈴下車。即使一開始要讓李維福試著自己搭乘,李維恩還擔心二哥錯過下車站,總是尾隨著公車,想不到李維福從不曾錯過,才終於放下心,現在都是李維福自己搭公車到雙和環保站。
 
剛到環保站時,陌生的環境讓李維福不敢與人互動,不過,在志工們親切的關懷之下,李維福漸漸打開他的心門,笑容變多了,也會主動與人問好。在環保站得到的成就感讓他變得有自信,不再只是在家寫書法看電視,而是能歡喜付出的環保志工。
 
除了做環保,李維福也試著參加環保站的讀書會和樂齡學堂。讀書會時,志工羅恒源教環保志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李維福開始每天都寫四十遍「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四年來從不間斷,字體整整齊齊,字裡行間充滿虔誠恭敬。除此,他也每晚念誦《心經》,將功德回向給眾生,希望眾生平安、離苦得樂。

 
在雙和環保站李維福(左)與洪榮選(右)一起做環保,李維福說:「洪榮選是我的腦,因為他都會教我、幫我、關心我,所以是我的腦。我是他的眼睛,因為會帶著洪榮選走路搭公車。」(攝影者:林文質,地點:雙和環保教育站,日期:2020/11/05)

 
相互成就 扶持前行
 
「進慈濟以後不會胡思亂想,變得很正常;我想要有法號,希望可以成為上人弟子,可以在慈濟做更多事。」
 
在慈濟獲得成長的李維福,開始想要做更多事,而先在2018受證的李維恩也和哥哥分享:「我告訴他,受證不輕鬆要承擔很多勤務,付出很多時間;二哥很堅定要受證,可以做更多事。這分勇於承擔的心,令人敬佩。」
 
在環保站裡,有著視力障礙的洪榮選是李維福的最佳拍檔,兩人也常常相約一起做環保。「洪榮選是我的腦,因為他都會教我、幫我、關心我,所以是我的腦。而我是他的眼睛,我會帶著洪榮選走路搭公車。」李維福說,他們天氣好的時候,兩人也會相約到南勢角黃昏市場宣導減塑,李維福指引方向搭車,洪榮選教導如何宣導。「你的眼、我的腦」,兩人相互協助、相互成就。
 
洪榮選七年前因故造成視力障礙,只能看到微光,在家三年走不出來,透過慈濟志工引介,才開始走入環保站。他感恩:「在慈濟得到師兄、師姊的照顧才走出心門,現在做得歡喜每天都很快樂。」尤其在遇到李維福之後,兩個人在合作中培養了好交情,也相約培訓精進。
 
歲末祝福的現場,李維福和洪榮選以新受證慈誠委員的身分,一同上臺接受上人祝福。就像他們在環保站服務的身影,互相幫助,合作無間,未來也會彼此扶持前行
 
「受證是承擔的開始,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能做的就會盡量做,因為慈濟是我們的家。」洪榮選非常高興也很緊張。
 
「受證後我要做更多事情,為上人做更多事。」李維福堅定的說。【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李維恩(右)看到二哥李維福(左)進入這個大家庭很感動:「感恩上人所創造的慈濟世界善的世界,爸媽若看到我二哥的樣子,一定很開心很欣慰。」攝影者:黃月嬌,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0/11/09)

 
(文:林昱伶 新店報導 2020/11/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