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雀 - 救人大事 不分上下班

2009-06-25   | 葉子豪
蔡碧雀以病人為上,在急診室照顧患者。攝影者:顏霖沼
患者急性心肌梗塞送抵急診,被判斷為到院前死亡,醫護人員仍火速上前分工急救:打點滴、心外按摩、記錄觀察…十分鐘後,病人恢復心跳、血壓;醫護團隊興奮擊掌!患者送入加護病房,脫離險境後,自行走到急診向醫護人員致謝。

搶救生命,只在呼吸間。
-慈濟護專第一屆畢業校友蔡碧雀


「清楚這樣的理念,所以從事護理工作十幾年來,從未有放棄的念頭,且持續樂在護理。」目前擔任台北慈濟醫院護理部夜班護理長的蔡碧雀說。


服務教育  啟發良能


「我記得放假回家時,鄰居們都會問:『後山』是什麼樣子,你還習慣嗎?」蔡碧雀是慈濟護專(現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第一屆畢業生,回想起求學時期親友們充滿疼惜的問候,忍不住笑了出來。

二十年前的二專生活克難溫馨。校地只有一棟教學大樓,其他校舍建築還在施工中,開學時只有甲乙兩班,一百零七名同學朝夕相處、彼此熟悉;老師們每天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讓家住高雄的她感覺就像小妹妹一樣,被許多人關懷著。

「所有關愛都在我們身上,所以我覺得應該多付出一點。」蔡碧雀說,念護專的那兩年受師長及懿德媽媽照顧,導師更是走在前頭,帶領同學們在服務中學習。

「上人說老師要以身作則,我生平第一次掃公廁,就是在慈濟護專。」慈濟基金會祕書處高級專員林純霞,是護專第一屆班導師,帶領一群正值雙十年華的年輕女孩,不僅維護校園環境,也服務社區。

「『社會服務社』是純霞老師帶出來的,我們每月一次到水源國小去帶動原住民小朋友。」蔡碧雀與同學們走進西部人不常接觸的原住民部落,孩子們黝黑的笑臉、活潑的身影,成了快樂記憶。

跟隨慈濟義診團隊到偏遠地區所見的種種苦相,重重衝擊著蔡碧雀。「有位阿嬤手腳攣縮,用膝蓋走路,還能自己買菜做飯;一位阿伯窩在床上無法動彈,讓人感覺不到生氣…」原本想藉著義診順便遊山玩水的她,頓時感覺到付出的重量。

「義診中所學的,就是志工們不倦怠、不抱怨的無私精神。」求學期間的人文薰陶,及醫護志工親力親為的示範,讓蔡碧雀對未來的護理生涯多了幾分篤定。

台北慈濟醫院蔡碧雀護理長(右)為民眾量血糖。攝影者:潘道清
畢業後,蔡碧雀在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服務,工作相當繁重,但她仍挪出時間參加義診,2001年甚至隨慈濟賑災團遠赴大陸內蒙古自治區服務。蔡碧雀還記得一位老伯伯手部傷口嚴重潰爛,但現場沒有麻醉藥,他忍痛讓外科醫師清創、縫合。

老人家一聲都沒吭,讓人心疼。「手術完畢,他還感謝我們,好像得到一個天大的幸福。」見識牧民貧窮卻知足的生活,蔡碧雀感覺到自己能做的其實更多,返台後報名慈濟委員培訓,於2004年底受證,法號慈屏。


嚴謹傳承  耐磨耐苦


護理工作壓力大,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都鬧「護士荒」。身為護理部門主管,蔡碧雀也感受到人才招募、留用的困難;不過身為「資深學姊」,她發現院裏慈濟技術學院畢業的護理人員穩定性高、適應力也很好。

「他們耐力非常強!把辛勞的工作當本分事做。」蔡碧雀認為,「耐磨」的關鍵之一,在於他們的實習多是在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學長學姊很願意付出耐心、愛心教導;這分認真的精神,也讓學弟學妹不敢懈怠;一屆屆嚴謹傳承,無形中養成與眾不同的優勢。

「護理人員照護的是生命,生命是活的,不是上下班、事情做完就可以。必須不斷自我充實,才不會被掏空;找到團隊的支持系統,才能長久持續下去。」這是她對年輕護理新兵的建言。

下午四點,是蔡碧雀夜班工作的開始,巡查全院護理站、處理公事,也待命做急診部門的後援;深夜十二點下班,工作辛勞旁人難以想像。但一路走來十八年,她學會平常心看待:「雖然是工作,卻可以幫助很多人。看到病患露出笑容、身體康復出院,醫療團隊不分彼此守護生命,我很滿足!」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