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進發~旗津兩個討海人的約束

2009-09-24   | 慈濟基金會
引用自:大愛電視《草根菩提》 影像處理:陳敏政
高雄旗津一個討海人,他就是葉進發師兄,當地人都稱呼他「發伯」。發伯從小就住在中洲漁村,因為家境很貧苦,國小畢業以後他就跟著爸爸跟哥哥出海捕魚,媽媽在家裡養豬貼補家用。

1982年、發伯三十六歲,在海上發生工作意外、右眼幾乎全盲而且智力退化!讓他沒辦法工作,全家陷入經濟危機,一切都得重新開始,但是這並沒有打倒他。現在,發伯是個手心向下、回饋社會的人,而且在他心中一直有一個約定,才能讓他做慈濟的心越來越堅定,到底是什麼約定呢?

窮困出身的發伯 養成儉樸、惜福愛物的個性

這一天,葉進發很快到旗津中洲環保站把環收做好,騎著腳踏車回家換下溼透的衣服,穿上一件乾爽舒適的衣裳,趕到醫院探望罹患肺癌的莊網壽(人稱鰻伯)。

引用自:大愛電視《草根菩提》
躺在病床上的鰻伯,氣若游絲,看到老友來訪,心裡感慨萬千,想到當初引領進發踏入慈濟,一同呼朋引伴到中洲環保站做資源回收,不禁伸出雙手握住老友的手,嘆了口氣說:「中洲環保站以後就只有看你了,要不然就會沒了。」說完鰻伯目屎流了下來,阿發嚇了一跳,抽出右手,拍拍仍緊握住他左手的鰻伯,安慰他說:「目屎不通流,目屎是真寶貴的,我會儘量做,你放心啦!」

葉進發出生於1946年高雄市旗津區中洲漁村,父親受僱於漁船上,長年靠海捕魚維生,母親持家、照顧六個兄弟並以養豬貼補家用。

進發排行老二,就讀國小四年級時,繳不出學費想休學不讀,但因有老師的激勵與幫助,方才得已完成學業。國小畢業後,小小年紀就和父親、哥哥一同上船捕魚,過著討海人的生活。進發從小在這樣窮苦的家庭中長大,因此養成儉樸、惜福愛物的個性。

1978年經媒妁之言,與妻子結婚。妻子從小罹患小兒麻痺,卻擁有一技之長——裁縫,婚後二子一女接二連三地出世,僅靠進發捕魚微薄的收入難以維生,幸好有妻子為人縫製衣服,才勉強維持全家生活開銷。一家人省吃儉用,加上變賣妻子的嫁妝,湊足十幾萬元,買下一架十六匹馬力的小漁船,夫妻倆希望能靠自己雙手多捕捉點魚、多賺點錢來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

因有自己的漁船,加上夫婦倆人的努力打拚,不久就購買了一間遮風避雨的房子。但是1982年一次海上意外,漁網被浪潮捲入船下的螺旋槳,他下水去解開漁網要爬上船的當兒,一個疏忽撞到船殼,把一個眼睛給撞傷了,為了省錢根本沒去就醫,那個眼睛因此漸漸失去視力了,而變成像海盜一樣的「獨眼龍」。

進發年歲漸增,體力漸差,加上近海漁獲量日減,只好賣掉賴以為生的小漁船,四處打零工、撿破銅爛鐵和廢紙維生。有一天傍晚時分,同村的莊網壽先生(人稱鰻伯)在他拾荒回家的路上遇見他,

「阿發,是否可以和你商量一件事?」鰻伯笑嘻嘻地和他攀談。
阿發疑惑地問:「鰻伯,什麼事?」

「你可以不可以把撿到能賣好價錢的破銅爛鐵拿去賣,把其餘賣不好價錢的廢紙和寶特瓶通通送給我?」鰻伯誠心地說。

「可以啊!但是,鰻伯,你要那些不值錢的廢紙做什麼?」阿發不明白地問。
「我把那些人家不要的廢紙和寶特瓶拿去賣,再把錢捐給慈濟功德會,讓花蓮的證嚴上人去救助窮苦人。」鰻伯耐心地告訴他。

「這樣很好呀!好!好!以後我就將撿來的寶特瓶送到環保站去給您。」阿發開心地說。


造訪高雄靜思堂 卻被無心拒絕  師姊下跪求原諒

從此,葉進發就和鰻伯每天一同在大榕樹下做資源回收。鰻伯一邊把報紙一張張摺疊好,再整整齊齊地擺進木箱中,又用一木板將報紙壓實,一邊與阿發分享著從收
引用自:大愛電視《草根菩提》
音機聽來的「慈濟事」與 上人的法。

但是,兩人的脾氣都不好,有時回收物比較多,就常常吵架,邊做邊相罵。儘管兩個討海人直來直往的個性,加上嗓門又大,常為了如何處理環保回收物而齟齬;儘管他倆像歡喜冤家一樣,吵得臉紅脖子粗,可是今天才大吵一架,明天又都高高興興地出現在中洲臨時環保站,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這一天午后,阿發坐在客廳與媽媽閒聊著童年往事,突然一陣「西北雨」,他沒穿雨衣,立即用跑得衝到環保站,去把整理好的紙箱和報紙搬到雨淋不到的走廊來,正當他彎腰提起一疊紙箱時,鰻伯也全身溼透地跑了過來,兩人合力搬妥紙類回收後,相顧而笑說:「咱是兩個憨大呆!」過一會兒,太陽出來了,兩人又把淋濕的紙板拿出來曬。

1999年冬,曾有位慈濟師兄邀請鰻伯、阿發和其他五、六位環保志工同去高雄靜思堂(當時僅搭建鐵皮)參加歲末祝福活動。幾個人搭車高高興興地到了靜思堂,卻被拒絕於外,鰻伯和他的草根脾氣油然而起,拂袖離去。

剛回到中洲不久,即見呂進泳師兄和一位師姊連袂而來,誠心地向眾人道歉,再度邀請大家去參加歲末祝福活動。原本不悅的心情,稍被呂師兄兩人的誠心軟化,但仍有些猶豫時,突然站在一旁的師姊雙腳跪在眾人面前,懇求大家的諒解。眾人為他倆的誠心所感動,又高高興興地搭車至靜思堂參加歲末祝福活動。這一次活動,從 上人手上領到一元美金,他如獲至寶,回家興奮了好多天;也因這次活動,他聆聽 上人的開示後,領悟 師父「愛地球、愛眾生」的理念,發願生生世世做環保志工。

在漁村,寺廟是居民平時的精神寄託,阿發長年在中洲聖帝堂協助諸多祭祀事宜,三十多年來從沒間斷。

加入慈濟會員,鰻伯也時常和他分享從收音機「慈濟世界」聽來的佛法,葉進發漸漸了解宗教真正的意涵與上人的慈悲,用感恩、包容、愛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慢慢地改掉討海人草根性格。他覺得人生能默默地耕耘心田、靜靜地為人群付出,真的好幸福!

討海人 用感恩、包容、愛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2006年鰻伯往生後,阿發、劉德平、鐘賜靖和資深師姊楊陶梅花共同護持環保站,並鼓勵曾進出環保站多次的志工齊心協力,共同來守護台灣這塊淨土。如今,中洲環保站已有小規模,每星期固定都有志工出出入入來做回收,阿發心滿意足地說:「我總算沒辜負鰻伯所託,也為家鄉做了些事。人只要做就對了。」

父親已往生,老母九十二歲高齡,身體因退化不良於行,終日臥病在床,阿發每天用心照顧母親生活起居,從餵食、擦澡至換尿布從不假他人之手,不時還要翻身,以防長褥瘡。有空時,他雙手抱起柔弱的母親坐上輪椅,往戶外走去,曬曬太陽;晚上則睡在母親身旁,好讓母親有事呼叫時,隨時服侍在側。他憶起2005年報名參加慈誠培訓時,母親突然發病,不能起身,生活無法自理,兄嫂曾考慮將母親送到安養院,他不忍心也不願意,於是毅然決然一人擔起照顧老母親的責任,見習培訓也因此而中斷,但他不後悔。現在參加培訓較忙,白天有弟媳的協助餵食,經濟上又有四弟的支援,可說輕鬆了許多。

「當時,如果將母親送至安養院,不用三個月,她就會回去了,如今三年了,她還活得好好的。」他轉身看看身旁的母親,摸摸母親的臉,安慰地說著。

引用自:大愛電視《草根菩提》
葉進發每天清晨四、五點,天剛亮就穿著舊衣裳,騎上綁著大籃子的腳踏車,前往旗津著名的海產街,沿街撿拾昨晚各家餐廳留在門口的紙箱、鐵罐、鋁罐、玻璃瓶…等可回收物品到中洲環保站。

等待星期六環保日早上,他和三、四十位的環保志工一起分類打包後,再由小港區慈濟志工們載回小港環保站統一處理。當初只因鰻伯的臨終請託,就讓阿發做得無怨無悔,所謂「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其對朋友的忠貞與義氣,令人讚嘆!劉德平師兄說:「看見阿發師兄對環保的堅持與盡心盡力付出,很感動。」

這一天,天氣晴朗,涼風徐徐,身材瘦小的阿發把母親抱上輪椅,推著她走到中洲街上,靦腆地與街坊鄰居打招呼。他對資深委員楊陶梅花師姊說:「很感恩 上人給我這條慈濟菩薩道走,歡喜做,甘願受,一路走來有妻子的支持與母親的護持,沒什麼障礙,也沒煩沒惱。」進發今年再次參加培訓,雖然培訓課程對識字不多的他來說,有些吃力,但他秉持著討海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始終歡歡喜喜地去上課,回家高高興興地做環保。

●(本文引用自:大愛電視2009/02/03《草根菩提》 撰文:李佳靜,陳金花)
※陳金花師姊分享:此文係為2008年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的作業而作,起稿是由李佳靜師姊撰寫,因高雄合心建議可作為高雄小港區歲末祝福播放之用,希望我們將之撰寫成列傳方式,方才由我接手完稿。感恩佳靜師姊的先前採訪、與團隊所有師兄、師姊的合作。●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