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秋娥阿嬤 放下白髮喪子痛

2010-04-19   | 李雅琪
郭秋娥師姊走過貧苦,心中只感恩在年紀大的時候還能做慈濟。(攝影者:蔡文脩)
台中慈濟志工郭秋娥阿嬤認命、單純、樂觀、不計較,她育有五子四女,身為長媳,除了照料長期生病的婆婆,還得兼顧丈夫的五名弟弟,到他們自力更生。2002年培訓期間,最疼愛的小兒子車禍往生,家人用車禍賠償金,替小兒子盡了最後一份的孝心與愛心。


拉拔一家十多口 無怨長媳一肩挑


台中慈濟東大園區文化走廊旁,彎著腰、低著頭的郭秋娥阿嬤,坐在小板凳上拔草,草除到哪兒,板凳也跟著到哪兒。一頭銀亮的白髮,在晨曦照射下,顯得特別耀眼,這看似簡單的事,卻是她每天最充實的功課,從環保做到福田,甚至隨傳隨到的醫療志工,一念單純的心,不問不求,郭秋娥說:「都已經七十六歲了,能做的也不多,有事情做,真的很感恩了!」

郭秋娥成長的時空背景,生活貧苦不堪,婆婆重男輕女,孝順的她為求多子,一連生下八名子女。一大家子的開銷,仰賴先生在日以繼夜的礦坑工作,先生在外打拼,郭秋娥在家也沒能閒著。

除了臥病九年的婆婆,秋娥阿嬤還得照顧丈夫的五名弟弟,當時最大的一個才讀初中。繁重的家務、認命的個性,讓她沒有多餘的時間想太多。當時基隆老家,賭博盛行,為了孩子的教育與成長,舉家遷徙松山。1988年和慈濟結緣交功德款,成了慈濟會員。

當孩子都已成年,夫妻倆才得以放下一切,1993年來到台中潭子二女兒家,並陪伴在成功嶺當兵的小兒子。過慣忙碌生活的她並未閒著,小時候揀破銅爛鐵換錢的觀念,讓她開始做起環保,揀來的回收物全都送至佛教華苑學院,捐款護持;後來又從大愛台聽到證嚴上人呼籲大家要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上人的一句「做,就對了」讓阿嬤信心堅定,持續不斷投入環保回收。


甘苦一輩子 投入志工享福

三年後,搬到西屯區工業一路,每天,天未亮,阿嬤便會到安和國中做運動兼做環保。在旁人的介紹下,認識了慈濟志工葉美鑾,想到又能重新繫起慈濟因緣,阿嬤開心許久。除此之外,住家附近大樓也成為阿嬤每天必做的回收點,她說:「當時,知道做環保的人很少,經常一個人從早做到晚,並不覺得很累,反而很歡喜。」

東大園區文化走廊旁,郭秋娥阿嬤彎著腰、低著頭,坐在小板凳上拔草,儘管年紀較大難免有時感到力不從心,仍不願放過每一個付出的機會。(攝影者:管連修)
東大園區草創期,阿嬤一早會先到園區整理資源回收物,回家後接著做大樓的環保工作。踏入慈濟之初,先生經常嘮叨:「有小愛就好,大愛留給別人。」但阿嬤心想:辛苦了一生,孩子也都大,所剩的時間不知道還有多少,應該要選擇自己的人生路。

東大園區成立後,環保志工人數日增,缺乏福田志工,秋娥阿嬤勇於承擔每周三的福田工作,並積極投入醫療志工。在醫院看盡人生無常,病苦的折磨,雖然年事已高,許多粗重繁瑣的工作,對她而言可能略顯吃力,但病人所需要的是鼓勵與膚慰,對郭秋娥來說並不困難。


放開無常悲苦 暮年生命更綻光芒

「前腳走、後腳放」,有很多的苦,阿嬤似乎不想在心中留下太深的痕跡。

2001年培訓期間,最疼愛的小兒子突然車禍往生,三十六歲的人生,才正要起步,卻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畫下句點。次年丈夫又中風,雙重打擊,深感人生無常。郭秋娥哽咽:「還好有慈濟,我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這段很難提起的傷心往事,郭秋娥不斷的用上人的法以及親身體驗的志工路,漸漸能看透並坦然面對生死。先生中風後,經常帶他到東大園區散步,師兄、師姊溫馨的問候與關心,讓原本反對秋娥走入慈濟的先生改變想法。

秋娥阿嬤說: 「在醫院看到同歲數的病人,旁邊總會跟著一位外籍看護,我就感覺自己真的很幸福。還好我現在身體勇健,還能在醫院服務別人,真正是『施比受更有福』。」

阿嬤又說:「如果能讓我再年輕二十歲,我一定要去醫院當全職的志工。上人也常常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人死後只剩下一個軀殼,所以要把握每一次能夠付出的機會。因為能做是福氣,等到不能做就『廢氣』(台語)了!」

郭秋娥阿嬤(左)和志工同心協力整理寶特瓶。(攝影者:管連修)
認命、單純、樂觀是郭秋娥與生俱來的好習性,心寬念純也一直是她生活的態度──不怕事多、只怕沒事做。晚年的他,走入慈濟,從付出中體會幸福,雖感為時已晚,但她始終感恩,慶幸自己走進慈濟。

【更詳盡內容,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撰文者:李雅琪 2010/04/1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