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菊師姊老來學電腦 人生更加真善美

2010-10-25   | 王純瑾
王清菊六十六歲學電腦,用電腦寫慈濟歷史。(攝影者:楊韻如 地點:台北縣新店市 日期:2010/05/30)
「活到老 學到老」,為了寫文稿,台北慈濟志工王清菊六十六歲學電腦,她認真對待人生中每一件事,現年七十二歲的她,分秒不空過,有著一顆年輕的心。

養父母疼惜  上進自發走出蹇困

王清菊原籍宜蘭,從小因家中兄弟姊妹眾多,加上重男輕女,從小就送給親戚收養。1947年間一場大水災,沖走了養父母所有的家當,一家人只好搬到台東,開始新生活。

養父母辛勤工作,家境還是貧困,但對養女王清菊疼愛有加;而清菊從小就很乖巧懂事,學校成績經常名列前茅,養父母沒有阻礙她求學路,盡力栽培,是讓她改變命運的關鍵,她終身感激不盡。

清菊考進台東師範就讀,以優異成績畢業,留在母校附屬小學任教,十六年後因為家庭關係,請調到臺北縣服務,曾擔任老師、主任,與同事相處融洽,有責任心勇於任事。深得長官信任,工作總是承擔多一些。

1979至1995年間,在永和市秀朗國小擔任總務、教務主任,襄助校長處理校務,有學生一萬兩千人,教師員工三百多人,是世界最大的小學,揚名國際。服務至五十七歲時,因女兒在美國,育有二子,想含飴弄孫,毅然申請退休赴美定居三年。

巧逢新澤西中部慈濟人文小學開辦,兩外孫從幼稚園讀到小學畢業。女兒女婿都是慈濟志工。

善根早有 萌芽雖晚不嫌遲

早在花蓮蓋醫院時,王清菊就參加陳琇琇師姊帶領慈濟列車回花蓮參訪。此後就透過同事開始捐善款,一直未間斷。1993年,慈濟在泰國蓋大愛屋,王清菊因陳琇琇師姊邀約,捐五萬元作為國際賑災用。

王清菊承擔大愛媽媽,在新店大豐國小進行靜思語教學。(攝影者:王純瑾 地點:台北縣新店市 日期:2010/10/13)
1998年因丈夫心臟病,由美返國治療,就回新店定居。有一次巧遇老同事徐瑞蓮,當時台北慈濟醫院正在興建中,徐瑞蓮邀請王清菊到慈濟醫院當志工,承擔「筆耕」,紀錄或報導參訪中的感人事蹟。

由於退休近十年,王清菊恐思維筆觸已遲鈍,擔心無法勝任。正在躊躇時,周明雪師姊鼓勵她,試著報導慈濟志工合心照顧台北慈院工地一隻流浪狗的故事,定名「智慧的狗」,文稿還請人電腦打字。2003年11月9登上慈濟快報,徐瑞蓮師姊印出一份給她,頓時信心大增,原來自己「寶刀未老」,慈濟願意「資源回收」,就繼續承擔紀錄慈悲足跡的使命。

以身為老師的經驗,她細心觀察著慈濟人慈濟事,自己找尋寫作方向,認真讀著每一篇大藏經文稿,吸取別人的長處,她說:「每一件慈濟事都令我感動,我就發願要當慈濟人。」從此開始募款,真是「有願就有力」,2004年參加培訓,順利成為上人弟子。

筆耕故事自我感動 嘆太晚進慈濟

興建中的台北慈濟醫院,經常有國內國外的參訪者,王清菊用心紀錄著參訪者的溫馨故事。如:有人帶親朋好友或會員來參觀了十幾次,自己都可以做導覽解說;會眾慷慨解囊,十元百元不嫌少;有來自國外的回教徒;有軍人、有教授帶學生參觀;肯定工地文化,三高、三不……讓她體會到慈濟確實說到做到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的大愛。

王清菊說:「從記錄人文真善美中,就會看到許多人做的事,真正是『真善美』,無形中你就受到感動,有感動就要有行動。」溫婉的敘述中,透露著王清菊發心立願中的堅定。她認為在慈濟團體中,彼此之間沒有利害關係,大家無所求的付出,歡歡喜喜共同成就善業,是她退休後最睿智的選擇。

王清菊承擔人文真善美,紀錄環保站的點點滴滴。(攝影者:陳振發 日期:2010/10/08)
為了寫文稿,王清菊以六十六歲高齡,開始學電腦,文書處理、傳e-mail沒問題。畢竟歲月不饒人,視力逐漸減退,無法久盯電腦螢幕,筆耕漸漸傳承給年輕的志工承擔,自己退居最佳補位者,只要有需要,她都義不容辭;在大藏經中,仍不時可以讀到她紀錄慈悲的足跡。

除了人文真善美筆耕外,現在她努力學習書畫,協助寫靜思語或插畫;舉凡助念、大愛媽媽、導覽、訪視關懷、諮詢等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做就對了」是她奉行的圭臬,「希望下輩子早些做慈濟,不要等到六十幾歲了才開始。」

王清菊認真對待人生中每一件事,「我喜歡學習新東西,才跟得上年青人腳步,至少聽得懂、看得懂。」現年七十二歲的她,分秒不空過,有著一顆年輕的心。

【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純瑾 台北新店報導 2010/10/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