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嬌師姊入苦 雞婆更完美

2010-11-04   | 黃麗勳
台中慈濟志工吳鳳嬌(右)說,慈濟的慈善工作利人又利己,做的當中最直接受惠者是自己。(攝影者:邱鳳惠 地點:台中縣和平鄉 日期:2006/04/01)
曾經是先生眼中的「歹某」,
如今獲得「很完美」的讚揚;
以往一文錢都要精打細算才能用,
此際她不曾再去翻看存款簿,
因為體悟到能動、能做的生命才可貴。

幼年家貧,淚棄升學夢

台灣俗諺「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指人精打細算,就算是一塊錢也要發揮最大的功用;吳鳳嬌則形容自己是一個錢打四十八個結,認為唯有錢財才是人生最大的保障。這樣的觀念,源於幼年窮困的生活環境。

吳鳳嬌身為長女,有三個弟妹;父親罹患關節炎,長年臥床,生活重擔全落在為人洗衣與帶小孩的母親身上,小小年紀的吳鳳嬌也得分擔。

清晨,她蹲在家門口,刷洗著一件件髒污的衣服;眼神望向巷子口,同學正專心讀書,準備明天的考試。她擔心會遭同學取笑,不自覺把頭低下,心頭一酸,眼淚便落了下來;她用沾滿泡沫的雙手擦拭著淚水,眼睛受到肥皂水刺激張不開。她邊洗邊哭,哭紅了雙眼……

「為什麼同學可以讀書,我卻要幫忙洗衣服?」吳鳳嬌問媽媽。媽媽安慰她:「傻孩子!一個人一輩子吃多少、做多少,都是天生注定的。『做』沒有關係,就是不要生病;現在能做要盡量做,年老時就會很好命不用做。你若不認命,到年老時還是要做,豈不是更艱苦?」聽了媽媽溫潤的話,吳鳳嬌只能認命。

學期初,老師每天都會問:「還沒繳註冊費的人站起來。」起立的總是吳鳳嬌,直到老師幫她申請清寒獎學金,才解決了她的煩惱。

小學即將畢業,老師希望媽媽讓吳鳳嬌繼續升學,「她成績很好,不讀書太可惜。」但媽媽回答:「家裏實在很艱苦,需要她去賺錢。」

不能升學,讓吳鳳嬌暗夜流了不少淚,媽媽安慰她:「不要怨嘆!你如果會好命,不讀書也會好命。」媽媽標了一個五百元的互助會,讓她去學美髮。

好學的她,還是很想念書;學美髮第二年,她跟爸爸表明,從半夜三點去早市上班到下午,可以賺兩份薪水養家,晚上就能去讀夜間部。

但爸爸不捨:「晚上黑漆漆很危險,而且半暝上班、又要讀書,身體會受不了。你不要煩惱,我們可以先學一點東西,也不輸讀書啊。」

因為家貧,兩次失去讀書的機會,成為吳鳳嬌這一生很大的遺憾。

太太的雞婆性格,先生欣賞

吳鳳嬌與詹德郎婚後,在豐原開美容院。

或許是窮怕了,生意好的時候她怕客人跑了,就嚷大喊小的幫忙洗頭髮,毫不考慮先生和女兒們上班上課回來後要休息。好幾次,詹德郎就趁她不注意時從後門溜走。

如果有客人誇讚詹德郎娶了賢慧又能幹的妻子,他都會很無奈地回答:「做到壞田望後冬,娶到歹某一世人(台灣俗諺,意指今年收成不好,還有明年;但娶到壞妻子,就是一輩子的事)。」

後來,詹德郎開設塑膠射出工廠,夫妻胼手胝足,家中經濟頗有起色。吳鳳嬌總是打扮得花花綠綠,喜歡和別人比較物質生活,講話和處理事情不太顧慮旁人的感受;也常為了錢計較,把家裏搞得烏煙瘴氣。

雖然如此,詹德郎還是欣賞太太的「雞婆」性格,認為這是走入社會必須具備的條件;特別是在太太成為慈濟志工後,看到她熬夜把工廠工作做完才出去助人,詹德郎感動又不捨,主動幫忙做家事。

吳鳳嬌(前)擔任台中分會的諮詢志工,用媽媽心同理別人,引導對方走出生命低潮。吳鳳嬌說,慈濟的慈善工作利人又利己,做的當中最直接受惠者是自己。(攝影者:黃麗勳 地點:慈濟台中分會)
1990年,有人邀吳鳳嬌到花蓮參訪慈濟,她號召十六戶朋友一起去,這些人都是她平常出國的遊伴。

列車上的祥和氣氛讓她很喜歡,尤其看到慈濟委員穿著旗袍很羨慕,她想:「我很會買漂亮衣服,為什麼沒有一件像她們身上穿的那麼好看?」

純真的她,就在車廂中發願,也要穿上這件旗袍,認真學習做慈濟委員。她跟同來的朋友說:「你們有聽到我發願喔!要來參加慈濟喔。」下車後,這十六戶都成為她的會員。

從花蓮回來後,遇上元旦假期,她跟詹德郎說:「我們不要出去玩,我們去做慈濟事。」夫妻倆準備了慈濟資料,一一拜訪親戚說慈濟,當天就募得八戶會員。

發願的第一個月,她的會員數就已有五十一戶,印證了「有心就不難」。

早期詹德郎常開車載著吳鳳嬌和志工們去訪視貧困個案,南到嘉義雲林、北到苗栗;現在右眼因為青光眼視力變差,只能利用白天光線好時跟著太太出門做慈濟。「針沒雙頭利。夫妻要相輔相成;我都放手讓她安心好好去發揮。」

以同理心陪伴苦難人,安心良藥

十多年來,吳鳳嬌關懷的貧苦人無數;在訪視時,她會將心歸零,不預設立場,耐心聆聽對方傾訴,希望案家能安心和信任。「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和生活水平去衡量對方,要用同理心體會,這對彼此才公平。」

吳鳳嬌(左)長期陪伴視障者陸先生,並陪伴參加歲末祝福。(攝影者:陳基雄 地點:台中縣豐原市 日期:2004/12/19)
失明的陸先生,自小得不到母愛,也怨恨爸爸;吳鳳嬌長期陪伴,讓陸先生得到母愛,有個倚靠的肩膀,也幫助他在父親往生前化解恨意,挽回破碎的父子情。

現在陸先生戒除惡習,就醫洗腎時還會以佛法鼓舞病友。五年來看著他的改變,讓吳鳳嬌很安慰。

三十歲的蔡先生,父母都是瘖啞人;他因視網膜剝離,右眼失明、左眼視力模糊,退縮而不願出門。志工們為了帶他就醫治療,耐心溝通良久他都面無表情;吳鳳嬌正色以對:「如果你是我的孩子,我會狠狠地教訓你!」

蔡先生眼睛睜得大大的,眼淚撲簌簌掉下來。吳鳳嬌口氣趨緩對他說:「你不及早就醫,眼睛會愈來愈糟。我捨不得你,我心痛啊!」

吳鳳嬌陪蔡先生南北奔波就醫,也找來視障的志工鼓舞蔡先生,希望他學習一技之長以照顧自己。「我們會隨時陪伴你、伸手拉你。也希望你把手伸出來,和家人共譜美好未來。」

長久陪伴下,蔡先生說:「以前我脾氣暴躁,一不順心就對家人大小聲。現在遇到問題會找師姊商量,她很像我媽媽,讓我很放心;我也希望自己做到不讓她操心。」

訪視中,她最期待看到對方脫離貧苦,安身安心。「但也會碰上聽不進去、走不出來的複雜個案,常常縈迴腦海中。」但吳鳳嬌告訴自己:「要走出個案的陰影,將心中的石頭放下,不要耿耿於懷。慈悲也要有智慧。」

她也發現,做人最重要的是觀念和腳步不能偏頗,因為人的無知會讓天堂變成地獄。「不少照顧戶告訴我,說他們年少不懂事,才落得今天如此落魄的下場。」

吳鳳嬌說,慈濟的慈善工作利人又利己,做的當中最直接受惠者是自己。「付出愈多,感受就愈多,法喜也會滿滿。平時惜福結好緣,就像是累積無形的資源,碰到任何事情都會有貴人扶你一把!」

父親慈悲身教 貧中之富家風

年幼的一件事情,讓吳鳳嬌印象很深刻。

「我們常常吃不飽,一次爸爸的朋友家拜拜,隔天一早,這位阿伯就用三輪車載了兩水桶的菜尾來家裏。當時心中那分歡喜,到現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很期待長大有能力幫助別人。」

母親節前台中慈濟人計畫前往照顧戶家中居家關懷,並送上康乃馨祝福,吳鳳嬌師姊親手整理,寄予滿滿心意。(攝影者:林寶蘭 地點:台中縣潭子鄉 日期:2007/05/05)
吳鳳嬌說,雖然家境不好,但父母還是樂善好施。

有一回,房東讓一位流浪的阿婆住在豬舍改裝的倉庫,阿婆因為脖子的腫瘤難以吞嚥;父母親特地煮稀飯、菜湯給阿婆喝下,還騎腳踏車載她去看病。

還有一次,一位原住民用小米跟他們交換衣服,爸爸跟媽媽說:「你去找找看,有沒有衣服或是棉被可以給他?」媽媽回答:「我們穿的衣服多是破了補、補了又破,那有多餘的衣服?」爸爸說:「沒關係啦!我們只要有兩件可以替換,多的就給人家。一家人同蓋一件棉被就好,多餘的一件就能送人。」

晚年時,爸爸更積極行善,造橋、鋪路、施棺;往生時將財產分成五份,其中一份即作為布施。爸爸的一言一行影響吳鳳嬌至深且遠。

加入慈濟後,吳鳳嬌省吃儉用存錢,晚上還兼差為會計師貼會計憑證,累積分毫想圓滿榮董。當她的私房錢超過五十萬時被詹德郎發現,他說:「做好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偷偷摸摸。」詹德郎歡喜幫她補足另五十萬捐出。

在詹德郎眼中,「她現在凡事回歸素雅,人圓事圓理圓,很完美!」吳鳳嬌笑說,以前常為了錢跟家人爭吵,結了不好的緣,很不值得,「這十幾年來,我不曾去看銀行存款簿。只要日子過得去,就把握當下做慈濟,充分發揮生命的使用權。」

(文:黃麗勳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84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