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上人話 秀靜釋懷兒殤

2011-01-03   | 廖碧玉
歷經兒子早夭的傷痛,張秀靜聽聞上人的法解開心結,走上慈濟菩薩道。(攝影者:管連修 地點:慈濟東大園區 日期:2010/10/27)
1958年鹿港出生的張秀靜,個性開朗樂觀,勇於承擔;進入慈濟一直謹記證嚴上人開示「把握因緣」、「做,就對了!」。其先生黃國寶1953年出生於彰化員林,每有大型活動總可以看到他掌廚的畫面,夫妻倆同於1987年受證行菩薩道,令人稱羨!

難違自然法則 長子夭逝啟慈濟緣

排行老六的張秀靜出生於淳樸的鹿港小鎮,家中務農;從小非常孝順,國小畢業後聽從父母的話,馬上投入職場。十七歲那年,她的大哥成立紡織工廠,秀靜協助廠務,但管理工作繁瑣,從中她深刻體悟要用心善待員工。

二十三歲那年,透過相親嫁給先生黃國寶;生長員林鄉下的國寶,從小家中貧困,因而非常刻苦耐勞,認真工作。婚後,夫妻倆於台中逢甲商圈經營小吃店,生活幸福美滿。

幸福的日子,在生下長子後就變調,孩子的身體健康不佳,常進出醫院,醫生告知孩子的病無法醫治,請秀靜隨時做好心理準備。身為母親看到兒子的病痛卻無力分擔,心中好苦好痛,每天愁眉苦臉過日子,並且到處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蹟。然而孩子八歲那年,終究抵不過病痛的折磨,幼年早殞。

孩子過世後,秀靜更勤跑寺廟,念經拜懺,一次偶然因緣,聽到證嚴上人在廣播電台講《藥師經》,提及:「孩子如果出生在我們家,就是『緣起』,要好好珍惜,如果往生了,就是『緣滅』,我們要把對孩子的愛,去愛更需要的人。」這些話敲醒夢中人,讓秀靜內心很震撼,深感這位師父的話她聽懂,決定緊跟,從此揮別陰霾的過往,不再恍惚度日。

做孩子的模 引導付出助他人

秀靜將想法告訴國寶,他也很認同,於是兩人一起加入慈濟志工行列。投入慈濟志業後,夫妻很用心做,任何活動幾乎都可看到他倆身影。台中東大園區開創初期,他們承擔香積工作,園區沒廚房可煮食,必須先在家中處理好再送到園區,很是辛苦;但他們更把握時間,幫忙打理雜務,哪裡有需要就去做。

張秀靜(左)和黃國寶(右)夫妻,同心協力將切好蔬菜抬起,準備入鍋。(攝影者:莊明傑 地點:慈濟東大園區 日期:2010/10/10)
1999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災情慘重。國寶和秀靜夫妻倆,每天往返埔里、台中兩地協助救災。「父母是孩子的模」,這段期間夫妻倆的付出,孩子們都看在眼裡;潛移默化下,善的種子已慢慢在他們心中萌芽。

有一次,一位會員向秀靜訴苦,談到兒子很不聽話,白天關在房間不出門,深夜才會出來,有好幾次險造成火災,讓她很頭痛,希望秀靜能協助。秀靜專程前去關心,但當她敲房門時,裡面都沒反應,腦中忽然想到可以帶兒子一起來,或許同是年輕人會比較好溝通。

回家和兒子商量,秀靜鼓勵說:「這孩子很可憐,我們是不是應該幫助他?」兒子點頭同意。

隔天,當兒子敲房門並告知身分,沒多久,房門就打開了,迎面的是一位表情憔悴、神情呆滯的孩子;當下秀靜嚇到了,更堅定決心要兒子持續幫助。往後的日子,只要有空,兒子一定都會陪伴對方;經過一段期間,這位孩子終於願意走出象牙塔,並恢復就學。

張秀靜師姊(左)指導馬來西亞劉繡鎇師姊(右)學習法器。(攝影者:周逸豐 地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 日期:2010/06/25)
二十年前,證嚴上人致力推動環保,張秀靜不但響應並帶動附近大樓,每星期日固定到大樓做回收,當時人手不足,有時會請孩子同行,並告知做環保可以救地球;因此,孩子回收觀念根深蒂固,不僅在家中做,連在學校也會主動做環保。

堅定道心不退轉 不讓人生有遺憾

張秀靜平日就很喜歡念佛,常參與精進共修,也曾回花蓮靜思精舍學法器;她承擔精進組幹事,共修總可以看見她在台上當維那,帶領志工用很虔誠恭敬的心唱誦、念佛,並引導大家將心沉澱下來,用心體會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

承擔精進組,也須聯絡助念,當新進志工第一次接觸,內心有恐懼時,她會貼心牽著對方的手,陪伴坐在身旁,讓志工不會感到害怕。而參加過程中,更讓她深刻警惕自己要有「人生無常」的觀念,更要把握每個當下。

多年來,秀靜深感身體健康最重要,要珍惜身體,這樣慈濟路才能走得更久。秀靜期盼,大家都能照顧好身邊每一個人,不要讓人生有遺憾!【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廖碧玉 台中報導 2011/01/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