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讚一句 打一劑強心劑

2013-07-09   | 白佳立 蔡嘉琪
因為甘願做,所以歡喜受,歲月在臉上刻畫的印痕,在周馮寶琴淡淡的微笑中更顯出歷經考驗後的智慧淬鍊。(攝影者:蕭耀華)
「不要煩惱要做事,應該煩惱無法做事。」周馮寶琴老實奉行婆婆的教導,從青春少婦到雙鬢斑白,更累積出「做慈濟」的實力。

星期一清晨,周馮寶琴跟平常一樣四點起床,準備早餐、打掃環境,接著拿起門邊的回收物,放在腳踏車後座,牽著車走向慈濟八德環保站。

走著走著,膝蓋又腫痛起來了,她停下腳步撫摸,低頭看看手錶,再用力蹬上車坐墊,右小腿肌肉有點緊,但仍勉力向前騎去。

六時許抵達環保站門口,已經有「老」朋友們等著她來開門做環保;稍事整理環境,她就進去廚房忙了,不一會兒有人進來呼喊:「寶琴師姊,我將回收賣得的錢送過來了。」

她走出廚房點鈔、請對方簽名。穿著護腰、瘦長微駝的身影在環保站四處穿梭,前頭事情告一段落,趕緊回到廚房繼續準備午餐,揀菜、削皮、洗甜椒、小番茄;一轉眼人消失在門前,原來是發現菜餚不夠豐富,連忙到對面市場買了三顆白菜回來加菜。

周馮寶琴幾乎天天來環保站報到,開門、分類瓶罐,期間不時處理志工們的需求,直到分類結束後的環境清潔。(攝影者:蕭耀華)
她今年七十六歲了,每天不是在環保站,就是去慈院當志工。有人問她不累嗎?她常講起一個故事。

「六年前『靜思精舍』正在蓋倉儲大樓,我回去幫忙扛鋼筋;上人剛好行腳回來,第二天早上來巡視,靠近我時問:『菩薩你幾歲啦?』我回答:『我七十了。』『哦!你比我還厲害,還可以扛鐵支。』聽了那句話,真的是給我打了一劑強心劑。有了這句話,我一定要做到最後一口氣。」周馮寶琴說,往後如果想要懈怠的時候,就會想到證嚴上人對她的誇獎,然後動作就會更快一點。

「所以我每次去醫院當志工,都希望被安排在急診處,就怕沒事做會打瞌睡。老人家坐下來就是會打盹啊!」她哈哈大笑說。

俐落身手 從小養成

出生二十天,寶琴即被養父母抱養;正值二次世界大戰,人們時常要躲空襲,鄰居看到養母帶著這小女孩逃命,直說自找麻煩;養母明白對方的意思,差點將她丟棄,但一念不忍,終究將她緊牽在手中。

養父母同時領養三名子女,戰後百廢待舉,很是辛苦。養母白天在公賣局上班,晚上帶手工回家做,排行老三的寶琴從小幫忙整理家務、做手工,小學畢業後到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今中山女高)工作。

寶琴十九歲時,養母希望她與養子結婚。她想,身旁的同事多是自由戀愛結婚,為什麼自己卻要按照養母的安排呢?她的內心抗拒不已。

「你一人三房疼,自己去外面找對象,未必會比較好。」二伯母的一句話,讓她改變了心意。因為哥哥是大伯父的親生兒子,而自己是喝二伯母的奶水長大的,養父母則將她視如己出,一定不會虧待她。於是她點頭同意了自己的婚事。

生下一雙子女後,先生常往外跑,久了索性不回家;家中的經濟、老小的生活重擔,全落在寶琴身上。「剛開始,我幫人家洗衣服、賣些小玩意,可是收入有限;後來又回到學校負責行政事務工作。」每天中午休息時間一到,寶琴便騎腳踏車回家煮飯、整理家務、準備晚餐的食材,再趕回學校上班。

「當時月薪四百多元,最怕遇到小孩生病、學校註冊。以前沒有健保,一次醫藥費幾乎是月薪的四分之一,而開學的註冊費更是一大筆支出。」回想獨自支撐家計的辛勞,寶琴不禁搖搖頭,還好一路坎坎坷坷,總是走過來了。

老不認老 不要計較

1989年,寶琴搭慈濟列車到花蓮參訪,看到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勤儉精神而深受感動,回到臺北跟婆婆說明後,就開始募善款做慈濟。

同時,家裏的事情她也沒少做;特別是公婆年事漸高,她花更多心思照護。公公心肌梗塞,緊急送醫轉入加護病房,十五天後撒手人寰;婆婆臥病在床,她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為老人家換尿布、梳洗、餵食、洗澡,悉心照料,日日忙到半夜十二點,她就睡在婆婆床旁邊的地板上,隨時注意婆婆的狀況。

「我每天幫婆婆洗澡,用輪椅將老人家推到浴廁,再抱起來放到馬桶上坐,接著開始盥洗。六年下來婆婆身上都沒有褥瘡呢!」提到這段往事,寶琴露出得意的笑容。

「我還沒滿月就被抱來了,小時候是養父母帶大的;當他們年紀大了,當然要好好照顧。婆婆常對我說不要對人計較。」

2000年婆婆往生,寶琴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主動找上鄰居慈濟志工陳鳳珠,表達想當志工的意願。那年起,她開始到慈濟臺北分會擔任福田志工,從一週半天到全職志工,每天由地下三樓打掃到七樓,也帶動分會同仁落實垃圾分類,一做就是七年。勤快負責的態度,讓她服務的範圍延伸至長安會所、八德環保站,也投入訪視、醫院志工。

八德環保志工蕭秀珠很敬佩寶琴師姊:「老不認老,有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比年輕人還打拚;工作做完如果還有時間,她一定將周圍環境打掃乾淨,真的是環保站之寶!」

寧睡寮房 不睡病房

「我去年總共參加二十五梯次的醫院志工,希望今年能夠突破三十梯次。」三月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寶琴上臺與眾分享參與醫院志工的法喜。

周馮寶琴在慈濟醫院當志工,一份點心或是一句問候,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也平撫了等待的心情。(攝影者:蕭耀華)
一位盲眼病患入住加護病房,未曾有家屬探望,護理人員請志工們協助餵飯,但病患皆不為所動。寶琴上前接過飯碗,跟對方說:「來嚐嚐媽媽的味道。」和他一邊聊天一邊餵飯,一碗飯不多久就吃完了,寶琴跟他相約明天再見;沒想到隔天再去,這位患者已經往生了。

這次的經驗讓寶琴深刻體會到人生無常,「無常何時會發生不知道,所以要趕緊把握當下,我寧願睡寮房當志工為人服務,也不要睡在病房等人服務。」

她總是欣然承擔勤務,許多人心疼她年紀大了,常提醒她要量力而為,不要累過頭;但她認為就是因為老了才更要努力做,否則一口氣上不來,什麼都不用做了。

「寶琴如果承擔了,即使身體微恙,仍然堅持要把事情做好。」經常與寶琴相約探訪獨居長者的陳麗珍說。當寶琴看到同樣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有些人時常在醫院奔波看病,或是關在家裏少與外界接觸,這更堅定她將志工服務當成生活的重心,善用生命的使用權。

最苦的事 最樂的事

2011年慈濟推動「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寶琴說:「參與讀書會之後,了解因緣果報。以前會埋怨先生棄家不顧,將責任丟給我一個人扛;現在我反而感恩他,因為他讓我學習扛起一個家、做這麼多事,才能累積到現在這麼老,還有體力『做慈濟』。」

「如果早點進來慈濟,懂得善解包容,就不會苦這麼久。」在一次次志工服務中,她從別人的苦難中珍惜自己的幸福——一雙子女乖巧懂事,鮮少讓她煩心;現在三代同堂,享受天倫之樂。
周馮寶琴關懷社區內的獨居長者,聊到生活困境,男子漢也不禁落淚。她勤做事不多話,將十多年來志工服務的見聞化為人生智慧,見苦知福。(攝影者:蕭耀華)


幾年前得知先生往生的消息,寶琴正在會所值班,她交代兒子全權處理。「過去的恩恩怨怨一筆勾銷。唯有放下,才能把長年隱藏在心中的結打開;這一刻起,我們互不相欠了。」

周馮寶琴關懷社區內的獨居長者,聊到生活困境,男子漢也不禁落淚。她勤做事不多話,將十多年來志工服務的見聞化為人生智慧,見苦知福。

女兒曾形容媽媽這一生最辛苦的事,是「把自己的苦放在心裏,將快樂帶給別人。」在慈濟大家庭中,透過師兄、師姊的關懷與陪伴,心裏的苦早已透過付出轉化為甘願,因為甘願做,所以歡喜受,歲月在臉上刻畫的印痕,在寶琴淡淡的微笑中更顯出歷經考驗後的智慧淬鍊。

(文:白佳立、蔡嘉琪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9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