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欠? 好念化解宿命

2013-07-12   | 楊筑雅
生性儉樸的陳毓芬,原以為結婚後可以改變嗜賭如癡的先生,不料婚後先生非但無法戒除賭博的惡習,更積欠了龐大的賭債。所幸認識慈濟,在深入學習佛法中,她日漸轉心念,寬心境,放下對先生的怨懟。(圖:陳毓芬提供)
「如果您的先生,向您承諾保證絕對不再賭博,但還是背著您一直賭,那您會用什麼態度面對?選擇放棄?還是坦然面對?」因為有身歷其境的經驗,讓陳毓芬能侃侃而談自己的心境。曾經走過人生最痛苦絕望的時候,如今她在慈濟找到解心結的方法,放下對先生的怨懟,重拾快樂的人生。

家教節儉 偏嫁賭博郎


長相清秀的毓芬, 1960年出生於新北市金瓜石,小時候家境並不寬裕,看見母親為了家庭的經濟,打拼忙碌,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懂得幫忙做家事,照顧弟妹。自幼媽媽教育他們要勤儉節約,對於母親曾說過的這一句話,「會賺錢是徒弟,會存錢才是師父。〈臺語〉」她一直牢記在心。

十八歲那年,她在餐廳上班,認識了身為廚師的先生王聰陽。當時,她明知先生個性火爆、愛喝酒、賭博、打架,且追求她的人也不在少數,卻不知為什麼唯獨鍾情於先生,就彷彿像是前世因緣一般。爾後,兩人在論及婚嫁時,她曾與先生口頭約定,婚後他必須以家庭為重,不能再賭博,先生也堅定地允諾她。

「這個月的薪水呢?」毓芬質問著先生,他竟回答:「因為朋友家裡有急用,所以借錢給朋友了。」每次問先生薪水到哪裡去了,他總有藉口。原來先生並沒有遵守承諾,還是在外面賭博,所賺的薪水也都拿去還賭債,她每天一看到先生回到家的臉色,總是讓她提心吊膽,擔心他又輸錢,她又得幫他還賭債,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讓毓芬陷入人生中最痛苦難堪的日子。
在人生旅途中最讓陳毓芬感到高興的一件事,就是先生能與她一同加入慈濟。圖為陳毓芬(右二)與先生王聰陽(右一)及志工一起關懷訪視家庭。(攝影者:廖世淙,點:案主家,日期:2013/07/08)

出現轉機 離鄉遠惡習

「為什麼每次白紙寫黑字,寫著不再去賭博,還是偏去賭,為什麼要替他還賭債,每個月辛苦賺的錢都沒有了,我不甘心、不甘心,難道要做到死嗎? 」毓芬在床上翻來覆去,每當夜幕低垂,想著這些問題,她又睡不著了,幾次跟他提起離婚,他總是連哄帶騙地允諾她,他不會再賭了、不會再犯!

曾經在午夜夢迴時,想過了斷自己的生命,但是,一想到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及年幼的孩子,心一軟又原諒了先生。「這也許就是人家說的,當夫妻是冤親債主,好像是我欠他比較多,所以這一世是來替他背債的。」毓芬想著,這或許就是自己的宿命。

就在這樣欠債、還債、再賭、再欠的惡性循環下,先生債臺高築,怎麼還也還不清。這時剛好得知訊息,知道位於日本的異國餐廳要延聘廚師,於是他們遠赴異鄉工作,希望能多賺一點錢,早日將所有的債務還清。

非常關懷毓芬在異鄉生活狀況的媽媽,時常打電話關心她,媽媽在電話中告訴她說:「我最近在學佛、拜佛,佛法很好喔,我從佛法中,學習到好多做人的方法,也跟一些慈濟人,一起在做環保。如果妳回臺灣,我再帶妳去看看。」從電話聊天中,毓芬感受到母親的轉變,脾氣變得溫柔,對以前執著的事情,也慢慢不再強求。

學習佛法 終能解心結

隨著日本的工作結束,毓芬一家人又搬回了臺灣。她開始學習經營咖啡店,但是忙碌繁雜的工作,讓她身體撐不住,為了健康因素,她選擇結束了營業。也因為自己的空閒時間增加了,她就跟著媽媽學習拜佛、念佛。有一年,在參加慈濟歲末祝福的活動時,看到螢幕上慈濟志工都是在做利益他人的事,讓她非常感動,當下填寫了志工表,決定走入慈濟。

從見習到培訓,認真的她,把握每次上課的學習機會,並不斷閱讀證嚴上人的書籍。培訓期間,她跟著資深志工到案家做訪視關懷,在訪視的個案中,她看到許多家庭因為賭博、喝酒等原因,導致家庭經濟陷入困境,讓毓芬不禁想到過去的自己。她慶幸著自己,還好走入慈濟,接觸了佛法,又聽聞上人所講的智慧法語,讓自己得以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考驗、突破困難。

「叮咚、叮咚有人在嗎?慈濟的師兄姊來看您們了。」毓芬來到訪視家庭作個案關懷,看到案主哀傷的表情,讓她十分心疼。她學著以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去勉勵案主,她說:「你現在不是最艱苦的時候,總有一天,一定會出頭天,你要有堅定的信念,不要放棄自己,只要我們勇敢向前的話,總有一天可以看到陽光與藍天。」她總是想辦法引領個案的成員來接觸佛法,希望能安定她們的心,讓她們學會把心門打開,這樣才是解脫之道。
陳毓芬慶幸自己還好走入慈濟,接觸了佛法,又聽聞上人所講的智慧法語,讓自己得以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考驗、突破困難。(攝影者:廖世淙,地點:老人院,日期:2013/07/08)

感恩母親 願承擔任務

「前腳走、後腳放。」這句《靜思語》是她的人生座右銘,她說:「沒有接觸佛法,心結打不開,以前老是往負面的方向去想事情。」現在的她,了解因緣果報的真理,她學會以心寬念純的心態去面對事情。她相當感恩媽媽的牽引,讓她有機會認識慈濟,走入慈濟,知道用佛法的道理去解開心結,並以歡喜心來面對今生的功課。

她也感恩自己處在困境中,能夠勇敢走出來,沒有陷入到需要別人的幫忙。現在趁著自己還有能力去幫助困苦的人,她告訴自己要把握當下,不管投身在訪視、活動組或環保等,只要時間允許,她都願意去承擔與付出。

在人生旅途中,最讓她感到高興的一件事,就是先生能與她一同加入慈濟,兩人並在同一年(2010年)受證,她相信他們夫妻倆,共同處在這個善的環境中,散播愛的正面能量,這樣付出與成長,將讓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重拾快樂的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筑雅 新北市三重報導 2013/07/0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