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走山區偏鄉 簡單是幸福

2014-04-29   | 邱如蓮
投入訪視二十多年的慈濟志工蔡雪玲體悟到,在討論個案時先提出想法,再放下己見,綜合大家的智慧來達到最適切的濟助,這是從事訪視工作一項重要的功課。(攝影者:林炎煌)
「隨著時代改變,我們遇到的狀況不再單純,但不變的是真心關懷,設身處地著想,我相信對方一定能感受得到。」投入訪視二十多年的慈濟志工蔡雪玲體悟到,在討論個案時先提出想法,再放下己見,綜合大家的智慧來達到最適切的濟助,這是從事訪視工作一項重要的功課。

時代轉變真心不變

春寒料峭的二月,新竹風夾帶著細雨冰霜,颳得人們直打哆嗦;土生土長於新竹的蔡雪玲,完全沒有因此打消她協助彭女士搬家的行程,在脖子上打條圍巾,簡簡單單抵禦了寒冷。

雙眼因視網膜病變而幾乎失明的彭女士,原是事業有成的商人,不料經商失敗,欠下債務,輾轉由龍潭來到新竹,又因眼疾找不到工作,生活突陷困頓,獲提報為慈濟照顧戶。蔡雪玲時常與先生黃茂村帶著生活用品拜訪,傾聽她的心事,讓她低落的情緒有了出口,更安排她的孩子參加每週一次的慈濟課輔。

數年下來,彭女士習得按摩技能,開業謀生,生活逐漸穩定;蔡雪玲與她長年互動彷若故友,幾次冬令發放,也邀約她參與按摩志工,以自身專業為其他照顧戶舒緩筋骨。

沒想到今年春節前,彭女士被房東通知,承租的房子已經售出,她奔走尋房,找到了新竹湖口的新居所;就在春節後的週末,蔡雪玲與香山區的志工相偕幫忙她搬家,並通知湖口區的志工,就近持續關懷她們一家;不捨的情緒在彼此間流轉,蔡雪玲與彭女士約定,有機會一定來拜訪。

六十四歲的蔡雪玲,衣著樸素整齊,笑聲爽朗親切,有話直說的口氣,像是鄰家媽媽一般的溫暖,一下就讓人卸下心防。參與訪視工作二十餘年,蔡雪玲形容自己一生平平凡凡,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沒有大風大浪,原以為這幸福是很簡單,投入訪視後才知道原來簡單的幸福也很不容易。
經過志工長期陪伴,個案走出憂鬱之苦,而今跟著蔡雪玲一起到環保站付出。參與訪視工作多年,蔡雪玲深感每個人遭遇不同,志工如何維持耐心以智慧來助人,是最大的課題;而修習這門課,更讓她珍惜自身擁有的幸福。(攝影者:林炎煌)


只看事情好的那一面

在蔡雪玲的記憶裏,孩提時期生活在新竹香山,四處是綠油油的稻田;農忙後的清涼夏夜,她與妹妹枕著爺爺的膝,一面聽著爺爺講古,一面看著天邊的星;不知不覺,星星總是愈來愈小,翌日醒來已在床鋪上。

務農為生的父親,為維持一家生計,有時跟人租山坡地、製作木炭販售,鎮日勤勞幹活;母親雖來自城市,卻刻苦勤儉,操持家務,曾有親友說:「獨生女來我們這個鄉下,可能很快就回去了啦!」有一次,媽媽為在山上工作的爸爸送午餐,卻在山林小道中迷了路,眼看過了用餐時間,心急的媽媽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後來怎麼回到家的也忘記了。

生活中這樣大大小小的考驗很多,媽媽不但沒有離開,還盡心盡力地侍奉公婆;公公很疼愛這個貼心的媳婦,總是捨不得她太過辛苦。也許是因為長輩的疼愛,也或許媽媽天生的樂觀,蔡雪玲說,媽媽總是看事情好的那一面,鮮少埋怨。

小學畢業後,蔡雪玲沒有像其他的手足一樣選擇升學,她笑說:「兄弟姊妹裏面,我最憨慢了。」考不上初中,自己也志不在讀書,就放棄了學業,幫忙農活;媽媽看她老在家中也不是辦法,於是讓她去學刺繡。說是學,其實就是去刺繡店上班,磨人的針線活,遇到年節趕工加班,日夜顛倒的生活,讓蔡雪玲的爸爸很不贊同,於是她辭了刺繡工作,陸續又到電子業的生產線、臺灣玻璃上班。

出社會後,蔡雪玲有感於沒有讀書跟不上人家,於是報考補校,把初中、高中的學歷補齊。「那段時間好辛苦,又是上班又是上課。」她下課後趕搭末班車回到香山,跑啊、擠啊才能上得了公車,萬一不小心沒趕上,只得走好遠的路回家。

在補校同學的介紹下,蔡雪玲結識了黃茂村,想起初見面那一天,她說:「看他黑黑瘦瘦的,我實在沒有很喜歡。」原想就不再聯絡,但同學說:「我表哥雖然沒有俊俏的外表,但是很有內涵,不如你們先通信吧。」蔡雪玲不久後收到黃茂村的來信,那用毛筆字工整書寫的信件,讓哥哥、嫂嫂鑑定後,直說:「這個人內涵不錯喔!」

蔡雪玲陪伴照顧戶阿嬤做環保,傾聽她訴說孫子們最近的學習狀況。阿嬤說,收入雖然微薄,所幸還能透過自己的力量分類資源當志工。(攝影者:林炎煌)
黃茂村家境並不好,蔡雪玲與他結婚後很渴望擁有自己的房子,兩人東拼西湊,加上娘家的一些資助、標會應急,還有在銀行工作的哥哥協助貸款,終於如願,蔡雪玲說:「當時只想快點買下房子,完全忘記要有家具。」在親友的幫忙下,先安了門窗,購入床鋪,慢慢一點一滴補足,才漸漸建立一個像樣的家,「其實一點也不覺得苦,吃得簡單,但是吃得飽,沒錢有沒錢的生活方式。」

小家庭外的大千世界

「我也要捐。而且您這樣一個一個收太辛苦了,我回去幫忙招募同事,她們也很喜歡做好事。」1990年,某日蔡雪玲回娘家時,遇到慈濟志工來向媽媽收善款;聽說這是一位出家師父在偏遠的花蓮建設醫院,她馬上響應。

當時在事務所工作的她,經常與朋友一起捐款助人,「誰知道我先生竟然因為要捐給慈濟的兩百元跟我吵架!」先生對她說:「小孩還小,還要栽培,你不要這樣捐款。」

「每個月兩百元來買我的快樂可以嗎?他也不願意。」即使如此,蔡雪玲還是偷偷捐款了,並且開始參加訪視,她經常一邊炒菜、一邊看著窗外,當熟悉的轎車停在門口,她就把瓦斯爐熄火,先出門再說。

當時跟著資深志工蕭榮欽、李孟諭上尖石鄉看個案,道路顛簸不平,令人膽顫心驚,還得趕在下午三點前下山,免得山嵐霧氣遮住方向。但最讓蔡雪玲印象深刻的是個案的際遇,有獨居的榮民老伯伯,所住斗室惡臭難聞,志工為他打掃時從床底下掃出滿滿一畚箕的菸蒂,更無畏骯髒為老人家洗澡;還有在日治時代與日軍戀愛的女士,未婚生子、喪子後精神失常,志工接獲提報前去關懷時,只見她披頭散髮,模樣駭人,指甲長到捲曲起來。

蔡雪玲無法想像,有人活得如此辛苦,更感覺自己平安幸福的日子,其實得來不易,更加希望能把握機會多參與志工服務;她在1992年受證為慈濟委員,先生沒有反對,只選擇默默支持。

心定心安就是圓滿

1999年有一天,公公身體不適,蔡雪玲陪同去醫院掛急診,檢查為膽結石堵塞膽管,要等候病房預備手術;打了一整天的點滴,公公都沒有排尿,蔡雪玲覺得奇怪,請護理人員來查看卻也找不出原因,直到先生下班後來到醫院,準備陪著公公去上洗手間,才剛抱起他,就發現他雙眼倒吊;經緊急搶救,得知是膽管阻塞引起敗血症,翌日清晨就往生了。

倉促間,蔡雪玲不知該如何處理,只得向志工求助,他們凌晨五點就趕來陪伴;剛把公公接回家時,街坊鄰居有人說不能放床上,有人說不能睡枕頭要睡石頭,一家人手足無措,志工安撫道:「你自己心要定,知道公公生前喜歡睡什麼就給他睡就好了。」
蔡雪玲以媽媽心溫暖身旁的人們,也長期陪伴慈青,很多孩子在畢業後仍與她保持聯繫;她說:「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相片提供/蔡雪玲)


「後來我讓公公睡他生前喜歡的床與枕頭,安穩地送公公最後一程。」蔡雪玲說,志工分批來助念,讓公公的後事圓滿;沒想到不到一年,爸爸也因清晨出門運動,被人撞倒在路旁,送醫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

「爸爸往生,媽媽已經很難過,又背負這麼大的壓力;可是當告別式圓滿時,媽媽很欣慰用莊嚴的方式送爸爸最後一程。當時志工來助念、更衣、幫忙布置靈堂,並安慰蔡雪玲:「你不要罣礙,爸爸走得很安詳。」蔡雪玲說,那年媽媽培訓慈濟委員,決定用佛教儀式來辦後事,所有供品均為素食,在鄉下地方,這讓親友之間出現不同的聲音。

連著兩位長輩過世,志工陪伴關懷,讓黃茂村特別感動,2000年也參加志工培訓,並跟著蔡雪玲訪視,尤其案家的孩子在課輔時需要接送,他總準時出現,無論颳風下雨沒有缺席,十年如一日。

不會開車的蔡雪玲,自從有了黃茂村的加入,可以頻繁地探訪個案;如今他們的兒女各自成家,老夫老妻相攜關懷孤老或弱勢的家庭,希望扶一把能讓案家借力使力,再站起來。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9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