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琴」聲 圓滿做善事

2014-10-02   | 朱德憲
為能圓滿「做善事」的心願,七十六歲的環保志工羅月琴常說:「甘願做,歡喜受,能多做就是福氣。」做環保讓她身體更健康,她看起來像是只有六十多歲的樣子;在環保站裡,她結交了不少知心好友,彼此分享生活上的點滴。(攝影者:林芳信 地點:桃園蘆竹環保站 日期:2013/09/04)
為能圓滿「做善事」的心願,七十六歲的環保志工羅月琴常說:「甘願做,歡喜受,能多做就是福氣。」做環保讓她身體更健康,她看起來像是只有六十多歲的樣子;在環保站裡,她結交了不少知心好友,彼此分享生活上的點滴。樂觀簡樸的生活,讓她臉上始終看不出歲月的痕跡,散發出來的只有付出後歡喜的笑容。


羅月琴除了環保日在錦興國小做環保,每天她會在半夜兩點多起床,比凌晨三點多蘆竹清潔隊清掃街道垃圾的隊員都還要早起,她一跛一跛地走到四輪電動車旁,上車後,再吃力地將直挺挺的左腿「抬」上車,坐穩才上路做環保,羅月琴在月夜中沿街撿拾回收物,就是希望能圓滿一分做善事的心願。

心懷好念清債務

家境貧窮的羅月琴自幼沒有機會讀書,生為長女的她總是跟著父親幫忙農事。十七歲那年,羅月琴因不堪後母不讓她吃飯、休息且屢遭毒打,她只好逃家,找生母哭訴。隨後她在工廠工作,半年時間過去了,但家裡工作愈積愈多,後母被父親責難,才又設法把她找回家。十九歲的羅月琴在鄰居介紹下認識了黃慶壽,並與他結為連理。

因為羅月琴從小沒有受過教育,所以她只能靠勞力工作賺錢,年輕時的她與先生到工地做建築工人,只為了圓滿買地蓋自己房子的心願,期間又起互助會當會首,但她沒想到會員竟然領了會錢後避不見面,羅月琴被倒會,虧了四十五萬元。

苦尋不著倒會會員的羅月琴,有一天得知對方人竟然要出售土地,她希望能向對方要回一些買菜錢,但是對方還是避不見面,羅月琴只好咬緊牙根獨力承擔起會員倒會的全部責任,靠著做工地小工領取月薪六千多元的工資,慢慢清償債務,但她心想只要身體健康,錢再賺就有了。

祈度難關願行善

在建築工地做小工的她,每天肩挑水泥、砂石、磚頭上下樓梯,日積月累賣命工作,雖然體格看似健壯,才五十八歲,左腳膝關節已經嚴重磨損退化,醫生建議要換人工關節。但手術後,傷口反覆遭到細菌感染,多次進出醫院,三年多來經過十一次的開刀仍無法痊癒,最後只好換裝固定式的人工關節。這回她虔誠發願,「如果能度過這一關,出院後一定要多做善事。」

開刀後雖然保住了左腳,但膝蓋關節卻再也無法彎曲。出院後羅月琴兩手拄著拐杖無法再工作,但生性勤勞的她,從鄰居慈濟志工邱秀貴那裡得知慈濟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日,在錦興國小做環保,她為了感謝佛恩,並實現諾言,開始投入環保志工行列。2003年SARS肆虐,錦興國小的環保活動一度暫停。幸好過了沒多久,羅月琴和慈濟志工便又恢復做環保的日子。
面對接二連三的無常,羅月琴勇敢面對。每天依舊早起沿街做環保,也到蘆竹環保站做志工。現在的她,除了在回收的物品留下鋁罐變賣來貼補家用外,其餘的全部都捐給慈濟助人。(攝影者:林芳信 地點:環保志工羅月琴住家 日期:2012/10/11)

開心投入志工的羅月琴,怎麼也想不到才四十歲的小兒子黃瑞科竟罹患大腸癌,她為了照顧兒子,無法天天到環保站,常常利用一大早家人還在睡覺的時間,到附近街上撿拾回收物,再交給慈濟。

兒子罹癌住院時,羅月琴面對龐大的醫藥費沒有著落,慈濟志工黃素嬌知道後,多方奔走幫她籌措醫療費用,解決燃眉之急。羅月琴很感動,當下她想著,「慈濟志工對我那麼好,我無以回報,我要發願更精進做環保,做到自己做不動為止。」雖然最後兒子仍不敵病魔往生,但悲痛的羅月琴卻因常常思念兒子而哭泣,志工邱秀貴不斷撫慰和鼓勵,才讓她又找回做環保的心,回到環保站藉著做回收分類,來淡忘對兒子的思念。

有一天她看到大愛電視臺中證嚴上人的開示:「家人走了,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要再緊拉著線不放,讓他安心沒有掛礙地走吧!」羅月琴心想:「日子一樣要過,煩惱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 何不選擇快樂。」她漸漸釋懷,走出傷痛。

心滿意足做環保

但羅月琴的老伴始終無法走出喪子之痛,每天以淚洗面,兒子往生三個月後,她的先生因為經常哭泣,卻把眼睛給哭瞎了,無法自在地走動。為了照顧老伴,羅月琴只好又中斷天天到環保站當志工,但她不放棄,每天一大早趁先生還在睡覺,沿街撿回收物,回家分類後再等待環保志工來載回收物。

2011年年底,羅月琴一如往常地外去撿回收物,當她回家後卻發現先生倒臥在浴室的血泊裡,頭部血流不止,她趕緊幫忙擦藥,但沒想到老伴因流血過多,被送到醫院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往生了,為此羅月琴時常自責落淚。

面對接二連三的無常,羅月琴勇敢面對。每天依舊早起沿街做環保,也到蘆竹環保站做志工。現在的她,除了在回收的物品留下鋁罐變賣來貼補家用外,其餘的全部都捐給慈濟助人。

日子過得簡單,家中客廳空盪盪的,羅月琴只保留一臺老舊電視機和幾張圓板凳,生活部分依靠兒女的孝心,以及鄰居贈送自種的蔬菜過生活。這樣的日子,羅月琴不以為苦,因為她覺得只要能每天做環保,心就很滿足。【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朱德憲 桃園報導 2014/09/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