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是福 少欲刪「想要」

2014-10-13   | 鄭雅嬬
一次次目睹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的過程,身為訪視幹事的張嫦嬪深刻感受到,生活少欲,簡單就是福。她認為:「訪視不只是以話語關懷對方,還要能夠傾聽;不僅傾聽,還要學習適時地安靜。」(攝影者:林炎煌)
一次次目睹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的過程,身為訪視幹事的張嫦嬪深刻感受到,生活少欲,簡單就是福。她認為:「訪視不只是以話語關懷對方,還要能夠傾聽;不僅傾聽,還要學習適時地安靜。」

全力以赴投入

高雄石化氣爆事故發生後,慈濟志工張嫦嬪整個上半夜,頻繁與社區志工和花蓮本會通電話,先確認大家都平安,交代志工準備前往鄰近災區的醫院和殯儀館陪伴關懷。

凌晨四點,終於有片刻空檔,她忽然想起先生晚上十一點出門值大夜班,前往公司的時間和行經路線似乎都與氣爆發生的時間、地點相符合,急忙打電話確認先生的安危,卻遲遲聯絡不到。

「時針整整繞過一圈,隔天接近中午,我和孩子才聯絡上他。」張嫦嬪鬆了一口氣之餘,也忍不住唸了先生:「你怎麼沒想過家人會擔心?」

這虛驚一場的經歷,讓張嫦嬪有了深刻的換位思考,「那些在醫院找尋生死未卜的親人、還有在殯儀館接獲親人死訊的家屬,心情肯定更難受。」

擔任合心訪視幹事逾八年的她,知道災情影響廣泛,慈濟必定會投入大規模救災,八月份她向公司請了長假,與其他八位合心團隊幹部,隨同社區志工、社服同仁,在災區、醫院、殯儀館等地展開長期的協助與陪伴。

事情細雜繁多,第二週她就染上風寒,但是她遇到任務就接手執行並全力以赴的個性,總能將事情處理妥貼;也因為心念單純,付出的過程不衍生出心理負擔,於是換得夜夜好眠,身體的不適很快就恢復。

「別想太多,就是去做!」這是張嫦嬪從1996年投入慈善以後就心存的信念;同時也是穩固的定錨,讓她一路在急難關懷和個案訪視中忙碌奔波,還能腳步穩健、持續成長。
張嫦嬪設身處地了解照顧戶的需求,身受病苦就趕緊安排就醫、子女就學有困難便評估補助,案家如果無力自我照顧,就幫忙整理環境。(攝影者:蔡素杏)

做中學學中覺

1958年在高雄出生的張嫦嬪,是家中長女,家裏經濟差強人意,放學後她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和照顧弟妹。她的統籌和執行能力佳,高中時期連任五學期的班長和模範生,大至參加校慶的籌畫、班級集會的主持,小至經營班級、收管班費等,都能井然有序處理妥貼。

這些領導管理能力,就像內建在她體內的設計,總能如魚得水的發揮。「我的個性有點雞婆,喜歡幫助別人,同學繳不起班費不敢跟老師說,我就會幫他把狀況轉達讓老師知道。」

高中畢業後,張嫦嬪在經濟部所屬的中華工程人事處任職,這份穩定的工作陪伴她經歷結婚和生子,一待就是二十三個寒暑。

生活漸漸不虞匱乏,但是古道熱腸的個性,卻直到加入慈濟之後,才有更多的發揮空間。1997年培訓委員期間,她僅看過兩次個案,隔年受證並回歸社區後,在資深志工的邀約下參與訪視。「拿到厚厚的一疊案家資料,我都傻了!完全沒有經驗,不清楚訪視該做什麼。」

她開始每週勤走案家關懷個案,在密集的探訪過程中,逐一領略訪視的內涵和方法。隨著時代的變遷,個案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化。她解釋,從前多數案家只是單純的 經濟困難,經由補助,情況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近幾年來,精神疾病的個案變多,除了關懷案主,我們還要擴及到關懷整個案家成員。」

1998年,她投入了慈濟與高雄凱旋醫院合作的「和風關懷計畫」,與醫護人員一同進社區拜訪精神疾病的個案。她發現醫護人員家訪時,話都不多,除了問個案有沒有按時吃藥,幾乎就是將時間留給對方,等待他們開口說話。

「可是個案就是不說話呀!這種安靜的狀況我看了很不自在,心裏常想,你們怎麼都不說話?我好想要講話啊……」後來她才知道,醫護人員放慢說話的節奏,特意安靜一陣子,是想讓個案表達想說的話。

對於一生順遂、鮮少挫折的張嫦嬪而言,同理精神疾病的個案並不容易。她的個性直爽,太多留白的空檔,總會按捺不住說話的衝動。她反思:「想藉由講話把時間填滿的舉動,並不是在同理個案,而是在同理自己,想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個案身上。」

從「不懂為什麼有人會憂鬱」,到如今可以與團隊合作陪伴社區的憂鬱症個案十餘年,她在傾聽案主的故事過程中逐漸明白,形成憂鬱症的因子,可能來自家庭或社會。
高雄石化氣爆造成人員傷亡,志工趕緊準備慰問信與祝福金,以盡快送達傷患和家屬手上。張嫦嬪(右一)不僅投入院訪,回到高雄靜思堂也一起包裝相關文件。 (攝影者:莊慧貞)

「那個因子,可能是家人重男輕女、人際關係不好、工作壓力大、身體有疾病……」有些在旁人看來無關痛癢的事件,都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溫床;「現在我就能了解,這次氣爆事件後為什麼需要即時關懷那些受到驚嚇的民眾,恐懼、擔心、睡不好,久而久之都可能會釀成精神壓力。」

好事要及時做

十四年前,張嫦嬪離開中華工程,因緣際會投入保險業;在這個行業中,儘管也有機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她認為參與訪視的深度與收穫,遠超過在職場所能體驗。

莫拉克風災那年,她抱著可能工作不保的心情,請了四十五天的長假陪伴關懷,「事情有輕重緩急,當下我覺得慈濟的事情非做不可,所以很自然就把工作擺在慈濟之後。」沒想到這樣的決定獲得諒解,還有同事主動捐款,讓她覺得既欣慰又感恩。

投入慈善以後,她更清楚看見自己擁有甚多,物質欲望開始降低。從前生活寬裕,她一週去兩、三趟美髮院洗頭梳造型,也可以在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時,搶便宜購入數件同款多色的衣服。「現在到百貨公司跟會員收完善款,我也能夠克制欲望,不再逗留!」

轉瞬間,一架飛機失事墜毀或一場無預警的石化氣爆,生前所珍惜的肉身、所追求的光鮮亮麗,旋即化為烏有。在一次次目睹生離死別的過程中,張嫦嬪學會刪去生活中的「想要」,並深刻感受到,生活少欲簡單就是福。

(文:鄭雅嬬 摘自:《慈濟》月刊第574期)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